美国1955金价_说说美国金价
1.著名古代徽商名人
2.旧店镇的经济状况
3.日本贫乏明治维新是怎么发展经济的
4.纸币和货币关系
5.美钞面值问题
6.高中历史老教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具体哪一个时间形成?
银子在明朝才取代铜钱,成为本位币!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施,使银子成为本位币!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有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两种类型。银两本位是以白银重量“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银币本位则是国家规定白银为货币金属,并要求铸成一定形状、重量和成色的银币;银币可以自由铸造成和自由熔化;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银币或白银;银币和白银可自由输出或输入,以保证外汇市场的稳定。
在货币史上,银比金更早地充当本位货币。但在充当货币商品方面,黄金远胜于白银。西方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银本位制先是过渡到金银复本位制,19世纪20年代后又为金本位制所取代。只有墨西哥、日本、印度等还保留银本位制。
银本位是一种金融货币制度,它是以某一固定重量的银币或银块作为经济单位标准的。欧洲从拜占庭帝国灭亡(15世纪中叶)开始直至19世纪,都是使用银本位制度。16世纪在南美洲西班牙殖民地(今玻利维亚)发现波托西银矿,西班牙大量铸造银币,称为比索(Peso),因为一比索等于八个币的价值,又称八片币(Pieces of eight)。自此银币成为这四百年间国际贸易通用的货币。
中国自汉代开始制造不少银器和银锭,但作为流通货币是由唐朝开始,在元朝时流行元宝,明朝时因为和西班牙、葡萄牙贸易,银币大量流通,亦使中国成为使用银本位的国家。
1704年开始,英国殖民地西印度群岛及同时期的西班牙殖民地亦开始铸造及使用金币。1717年,当时任职英国铸币局总监的艾萨克·牛顿制定金、银和当时英国钱币(mint)的兑换比率,令英国实际上以黄金作为货币标准。拿破仑战争以后,英国开始铸造金币并于1821年并正式确定使用金本位。
著名古代徽商名人
中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时曾惊叹于中国人使用纸币.
最早的纸币是北宋(960年-1127年)时期的“交子”。
宋代铜钱和铁钱并用,四川地区则专用铁钱。当时,四川是盐、茶、丝绸的重要产地,货币流通很大,但铁钱非常笨重,大钱一千枚重二十五斤,买一匹罗需中钱二万枚,重二百六十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铁钱不便流通的弊病越来越突出,因而宋真宗时(9—1022)成都有十六家富商共同印制发行了代替铁钱的纸币—“交子”。“交子”上面印有房屋、树木、人物等图案,还有签押作为暗记。交子可以兑换现钱,也可以在市场上流通,用交子向交子铺兑换现钱时,须交一定数量的佣金。新旧交子三年兑换一次。后来,由于交子铺的富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的兑换不能保证,常引起争讼,官府遂禁止商人发行。1023年(仁宗天圣元年),改由发行交子。
“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纸币的出现是货币发展的重大进步,在经济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南宋、元、明、清各朝也都发行和使用纸币,不过,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纸币的流通面并不广,尚不能完全代替金属货币。中国纸币的大量发行和使用,是近代以后的事情。
民国时期纸币: 国家银行票, 商业银行与特种银行票, 军用票,
国民纸币: 法币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三十年代之交,国内的货币发行也未趋统一,杂乱不堪。国民党于1935年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同时禁止银元在市面上流通,并强制将白银收归国有。在抗日战争和期间,国民党取通货膨胀政策,法币急剧贬值。1937年抗战前夕,法币发行总额不过14亿余元,到日本投降前夕,法币发行额已达5千亿元。到1947年4月,发行额又增至16万亿元以上。1948年,法币发行额竟达到660万亿元以上,等于抗日战争前的47万倍,物价上涨3492万倍,法币彻底崩溃。
关金券, 金元券,银元券(规定金元券五亿可向中央银行兑换银元券一元) 东北九省流通券
第一套人民币,这套人民币的面额分别为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50000元. 由于当时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高涨,因此,这套人民币没有发行辅币,也没有发行金属货币。
旧店镇的经济状况
1、胡雪岩
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幼名顺官,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13岁起便移居浙江杭州。中国近代著名红顶商人,政治家,徽商代表人物。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杭州时,胡雪岩从上海运、粮米接济清军而为左宗棠赏识,后来又帮助左宗棠组织“常捷军”、创办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供军饷、订购,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各界重要消息报告左宗棠。备受欢迎时,官居二品,赏穿黄马褂。?
胡雪岩凭借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利用过手的官银在上海筹办私人钱庄,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阜康”钱庄分号,被称为“活财神”。
在杭州创立了“胡庆余堂”中药店,制“避瘟丹”、“行军散”、“八宝丹”供军民之需,药店传承至今,赢得“江南药王”之美誉。
清光绪九年(1883年),其产业受各地官僚竞相、敲诈勒索而引发资金周转失灵,受外商排挤,而被迫贱卖,资产去半。最终,胡雪岩被革职查抄家产,郁郁而终。
2、汪应庚
汪应庚 ,原籍安徽歙县潜口村(现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康熙十九年-乾隆七年),字上章,号云谷,工诗及书法,后住扬州。雍正间,成为扬州雄资百万之盐商。
在扬州出资修平山堂、栖灵寺、五烈祠等。雍正九年起,海啸成灾,连续三年洲民仳离,他慷慨解囊,出银五万,运米数万石救灾,设药局治病除疫,共救治九万余人,授光禄少卿。在歙城修“徽州学宫”,在潜口建石坊,是《平山揽胜志》的编辑者。
3、江春
江春(1720——1789)字颖长,号鹤亭,又号广达(行盐的旗号为“广达”),安徽省徽州府歙县江村外村人。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八月诰授江春为光禄大夫,正一品,并赏戴孔雀翎,时谓江春“以布衣上交天子”,“同业中无不以为至荣焉”。
清代著名的客居江苏扬州的徽商巨富,为清乾隆时期“扬州八大商”之首。因其“一夜堆盐造白塔,徽菜接驾乾隆帝”的奇迹,而被誉作“以布衣结交天子”的“天下最牛的徽商”。
江春一生经营商业,任总商达52年之久。乾隆皇帝在两淮盐运使离京拜见时说“江广达人老成,可与咨商”。能得到皇上的如此评价,可见当时江春的地位之高。
据《扬州画舫录》所记,江春任总商四十年,先后蒙乾隆赏赐“内务府奉宸苑卿布政使”,正一品“光禄大夫”等衔。
1789年,江春在贫困潦倒中黯然辞世,江春晚年家业衰败,关键原因是长年接待皇帝下江南的铺张靡费和无穷无尽的报效捐输。
4、汪廷璋
汪廷璋,(生卒年不详)清代盐商。徽州(今属安徽)人。业盐世家。其曾祖汪镳即侨居扬州,业盐两淮。
承祖业家资日渐扩大,财富积聚至千万以上,甲第为淮南之冠,扬州城中建有多处园林别业。
熟悉盐法,办事干练,于输饷、捐赈、兴工等卓有成绩,得清廷优遇。高宗六次南巡,参与接驾,被赐参加高曼行宫的御宴,授奉宸苑职衔。
5、胡开文
胡开文,字柱臣,号在丰,著名徽商,徽墨行家,“胡开文”墨业创始人,清代乾隆时制墨名手,徽州绩溪县人。因师从徽州休宁汪启茂,因而是休宁派墨匠后起之秀。
先于休宁、屯溪两处开设“胡开文墨店”,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胡开文得到迅猛发展,除休宁胡开文墨庄、屯溪首起胡开文老店外,先后在歙县、扬州、杭州、上海、汉口、长沙、九江、安庆、南京等地,或设分店,或开新店。
其经营范围几覆盖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业呈胡开文一支独秀之势。后代均延用此老字号。
百度百科——徽商
日本贫乏明治维新是怎么发展经济的
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5.15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63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1.7%、20%、15.6%。财政收入1036万元,财政支出9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76元,同比增加331元。 旧店镇是山东黄金储藏和生产的重点地区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廷曾派中侍(太监)陈增到金山兴办金矿,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来此督黄金。清咸丰八年(1859年),清廷命巡抚文煜派人勘察金山金矿。1885年,山东东泰武临道道台李宗岱,用柴油机带动石磨,仿照西法在旧店金,甚有名气。是年闰四月十九日《申报》载:这年春,有一美国传教士,借去平度旧店传教之际,以拜访李宗岱为名,“遍观其开矿之局势与所用之西法”,归后向本国提供情报。1889年,李宗岱的金山金矿,出口金矿砂3678担(折合183.8吨),约值银1.64万两。李宗岱因引进的是旧式设备,加之管理不善,开矿5年间,负债累累,于1894年郁闷而死。1895年,其子李道元继承金山开权,但由于资金不足未能恢复开。1924年,日本人中山辰次郎在金山金矿单独经营了10个月。1934年底,九里夼、北庙东等村利用当地金山工人在旧店1号脉上私人合伙金,日产黄金1两。1935年,韩复榘督鲁期间,山东省金局下设的金工程处接管了金山金矿。1942年,八路军胶东军区为筹办军费,通过西海专区在旧店金,日产黄金2~3小两。1945~1949年间,莱阳矿办事处组织250人在旧店3号脉选黄金,日产5~6两。
新中国成立后,金价降低,1953年旧店金山矿停产。1955年,庙东、九里夼、厂口涧的农业社又组织200人在金山金,日产黄金5~6两。1957年,冶金部山东矿冶办事处建设平度旧店金矿,日产黄金3~5两,1961年停。1994年,镇内个体金、选金、炼金、黄金成品加工活动曾一度达到高潮,农闲时节最多有3750人从事金活动,有600盘铁碾子转运选金,300多个氰化池选金,造成浪费,环境污染。2000年,镇内黄金生产纳入规范化管理,个体金取消。2005年,旧店镇建立规模以上金矿集团两个——青岛金星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和青岛金翔矿业集团公司。 截至2004年全镇个体私营企业累计达到236家,个体工商户1717户。2004年个体私营经济税收1234万元。
纸币和货币关系
日本的发展史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防止两极分化,自强不息。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日本拥有不足2%的世界人口、0.25%的世界面积和极为匮乏的自然,却创造了17%的世界财富。笔者随团到日本研修和考察,在领略世界经济大国的富裕、发达和文明程度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我们在许多方面需要向日本学习。其中,最让我们感慨和深思的是日本低起点、快速度的发展史!
19世纪中叶之前,和中国一样,日本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没有接触到欧洲的新兴文明。1853年,美国军舰开进了日本港,日本国门从此被打开。日本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成为被压迫的国家和民族。自此,国内矛盾触发,幕府统治结束,明治维新开始。明治推行“富国强兵”政策,迅速提高了日本的综合国力,也将日本引上了与西方列强为伍、竞相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1945年,日本战败,整个国家经济陷入崩溃边缘。其后,在以美国为主的外力下,日本开始了国家改造和经济复苏。1960年开始,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今天,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我们不能否认,日本创造了一个奇迹。考察日本的发展史,结合在日本的见闻和感受,笔者认为以下几点经验对中国的发展应当有所启示。
改革和创新是发展的灵魂
不断改革和创新,为日本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历史上,日本曾为中华文明所折服,虚心向中国学习,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国门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日本看到了西方文明,又虚心向西方学习。1871年,日本派出了100余人的考察团,赴欧美进行了历时22个月的考察访问,对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司法机构、教育体系等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我们参观日本参议院时,见到大厅里矗立着当年的考察团团长,后来的四任首相、三任枢密院议长的伊藤博文的铜像,日本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西方取“经”后,日本开始了深层次、全方位的自我革新,很快走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道路。二战后,日本又开始向美国学习。20世纪50年代,日本派出大批青年赴美留学,多数学生学成后回国。从当今的日本生活方式可以看出,他们已将东方和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善于兼收并蓄,勇于变革创新,虚心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日本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使日本最终确立了世界经济大国的地位。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是发展的战略选择
日本是个非常重视人口素质的国家,总人口1.27亿左右,人口密度是我们的2.5倍。在东京等大城市,购物、就餐等生活都需要排队。日本人无论在车站、超市或其他地方都自觉地排队,这种意识体现了日本国民的素质。日本把国民教育放在突出地位,把功夫下在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日本的教育制度与我国相似,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年。初中以下为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高中升学率为96%,大学升学率为50%。20世纪80年代,日本就提出了终身教育的问题。1990年日本制定实施《终身教育法》,以促进形成学习型社会。日本教师的地位很高,公立学校的教师列入公务员行列,其工资高于一般的行政官员。笔者认为,与日本相比,中国人口多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但不能把它看成一个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把一切问题都归于此,怨天尤人;而应当在毫不松懈地做好生育工作的同时,下大力气抓好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防止两极分化是日本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
有数据显示,与美、英、德、法等国比较,日本的犯罪率最低。这与日本注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关。日本战后的飞速发展阶段,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由于国家取的措施得当,社会没有形成两极分化,并逐步消除了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据有关机构调查,日本居民认为自己的生活状况与别人比较处于中档的比例,其满意度1958年为72%,19年为91%,1989年为87.3%。多数日本人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一个“平等社会”、“无阶层社会”、“同质社会”。日本消除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维护社会公平是日本二战后始终坚持的发展道路。日本战后的发展史很注重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缩小。日本解决收入差距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建立比较平等的工资体系,企业内部的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较小;二是对农户、个体户、中小私营企业的个人所得征税率较低;三是个人所得税递增率高,在日本,你如果拥有1亿日元,实际上只有3000万可以支配。
自强不息是日本的民族精神
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已经固化为日本民族的优良品格。许多日本人对军国主义侵略史已经“淡化”,这已经引起国际公愤;但是,他们对自己战败时的惨状却记忆犹新。江户东京博物馆内,不仅存有当年东京等地被炸情况的和录相,还有专门制作的一些场景模型,他们教育后代不要忘记“悲惨的过去”。与日本人交谈,提到日本历史,他们总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被美军轰炸的情景。可见,这些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成为激励其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翻开日本近代史,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变化发展的轨迹:闭关锁国导致了民族屈辱,由民族屈辱而富国强兵,富国强兵之后便对外侵略,对外侵略险些造成国家破碎,战后的日本又在废墟上再次腾飞。50多年来,日本因战败而迎来了和平,被占领而实现了民主改革,失去了在国际事务的发言权而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成功。这些变化发展尽管有外力在起作用,但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其面向未来、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能不让人赞叹。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正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中国在积极发展自身的同时,需要积极借鉴日本发展中的有益经验,我们要学会从日本的发展史中获得重要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要吸收日本发展模式中的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人文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
资料链接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
日本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在战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时期。这主要可分为四个阶段。
经济恢复期(1945—1955年)。战争毁灭了日本42%的国民财富,经济混乱,物价飞涨,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借助占领军的巨大影响力,日本提出了“增加生产以平息通货膨胀,稳定国民生活”的政策,进行了经济和社会的民主化改革。1949年基本稳定了通货膨胀,经济开始恢复,1953年接近战前水平。
高速增长期(1955—13年)。18年间国民生产总值(GDP)增加了12.5倍,人均国民收入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9.8%。1966年追超英国,1967年追超法国,1968年追超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成为亚洲新巨人,引起全球经济界的注目,被称为“世界经济奇迹”。
中速增长期(14—1991年)。受两次石油危机的打击,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靠贸易立国的日本经济被迫加快产业结构的重组和调整,重化工结构转向知识密集型产品结构。这期间GDP年均增长4.3%,比高速增长期下降一半。
经济危机并走出困境期。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但目前仍是世界经济大国。受到企业效益恢复的刺激,设备投资逐渐复苏,雇佣及收入环境正在逐渐得到改善。由于企业的推动,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越来越明朗。
美钞面值问题
1、纸币是在货币充当流通手段的职能中,由金属货币演变而来,没有金属货币,就没有纸币。
2、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货币有价值,就能够以自身的价值去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其次,货币有使用价值,就能够去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所以,把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的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是在基本职能上衍生出来的。
纸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纸币是中国北宋时期四川成都的交子,中国则是世界上使用纸币最早的国家。
扩展资料:
货币的契约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一般等价物、贵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它可以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延期支付标准和记帐单位。实物货币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
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
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和基础性的作用。
百度百科-货币
百度百科- 纸币
高中历史老教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具体哪一个时间形成?
版面标记
在美元纸币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用字母、数字或者是图案做成的标记,他们中有的是用于辨认美元纸钞真伪的,而有的甚至只是用来宣扬宗教信仰。
* 一般在美元中显著的位置(硬币就在人物头像的下方,纸币上的一般位于反面中线的上方)有一句标语"In God We Trust"(我们信仰上帝)。此铭刻首次出现于1864年的两美分硬币上。自1955年起,国会使它成为法定的国家标语。现今法律规定,所有美国硬币和纸张钞票上都必须使用此标语。第一次于纸张钞票出现,是在1957年系列发行的1元“银券”,并开始在1963年系列的“联邦储备钞券”出现。
* 库印(TREASURY SEAL)。美钞下面印有美国国库印记,联邦准备券的库印印在右边。其他券类的库印,1928年的在左边,1934年版起一律改印在右边。
早期库印为圆形,有四十个齿,每个齿粗细大小均匀,圆内一圈有拉丁文字“THESAUR AMER SEPTENT SIGIL”,圆的中心是一个盾牌,盾牌被一个倒V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半部为一个天平,周围分布有32个圆点,倒V字内有13颗五角星,下半部分为一把钥匙,钥匙孔为一个“T”字形,周围有17个圆点,整个盾牌内有49个圆点。自1969年版起,库印进一步简化,文字改为英文“THE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 1789”(财政部,1789),盾牌的花纹取消,上半部是22个圆点,下半部是17个圆点,共39个圆点。1928年和1934年版是大库印,直径为20毫米,1935年版及以后各版一律改为小库印,直径为16毫米,图案和文字不变。库印的颜色有绿、蓝、黄、红、棕五种,按券类而不同。库印的上方是首都的地名“WASHINGTON,D.C.”
历史上美钞的不同版本
在《独立宣言》发表以前,美国就已经使用纸钞了。美国的货币史最早可上溯到1690年,马萨诸塞殖民地发行了第一张货币以弥补军事远征的花费,这种做法很快辗转流传到其它殖民地,但因手工雕刻铜版容易磨损、需要不断修版,所以无法保持成品的一致性,结果使不法之徒有了可乘之机,最终到处泛滥,于是这些票证很快就被废弃了。
* 到了1764年,英国当局在对北美殖民地货币多年来的限制后,终于下达一项对殖民地发行货币的禁令。后来,由于对英独立战争,北美殖民地资金消耗很大,大量的金银被英国作为税收征收,导致美国国内资金缺乏。13个殖民地的联合大陆会议(美国大陆国会)为了筹集资金,于1775年5月10日在马萨诸塞州举行了会谈并于6月22日批准发行了总价值为两百万美元的一种可兑换西班牙银元的纸币,称为大陆币(Continental Congress)。但是由于不久便出现了,因此导致它的价值实用很小,以致在俗话中将不值钱的东西称为“还不如一个大陆币”。该券于1781年被银行券(即为由银行发行的,可在该银行范围内自由兑换金属货币的纸钞)取代。
* 1781年12月31日,费城的北美银行成为首家国家银行并获得发钞特许权。1789年美国宪法公布后,纽约银行和普罗维登斯银行也获特许发行货币(直到1836年)。1785年7月6日,国会正式通过将元(Dollar)作为法定货币单位。1791年国会又特许“美国银行”二十年期作为美国财政部国库代理人。此乃第一个为履行中央银行功能的银行,一直运作至1811年国会拒绝续订此银行的特许状为止。了解到必须有中央银行系统迎合国家财务的需要,国会于1816年特许第二家“美国银行”再拥有二十年期代理。1877年时,财政部制版印刷局开始印刷所有美国货币。
* 1861年,为了筹措南北战争的费用,国会立法授权财政部直接发4.5亿元无铸币和黄金担保、不兑现的“即期票据”(Demand Notes)。出于防止伪造的目的它使用难于照相复制的绿色油墨(卤化银感光剂对绿光最不敏感),由于技术上的原因,钞票背面使用了比正面深的绿色,由此被称为“绿背票”(greenback)(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依此称呼美元)。严格的来说,这是第一种普及流通的美国货币。它被称为联邦券,也就是券(United State Notes)。它的库号和连号均为红色。每一张“即期票据”皆由财政部登记官的代理人及联邦财政总长亲手签名。此一不实际的措施,激发了准许登记官及财政部长将签名制版印刷于货币上的新法规。此项措施于1862年发行的第一系列券开始实行。
* 根据1861年美国立法规定,财政部又发行了国库券(TREASURYNOTE),它只有两种版,1890年和1891年版,用此票在当时可以购买白银和黄金。
* 1862年到1864年期间国民银行法准许各州指定的银行发行以美国公债为准备金的纸币,称为国家银行券(NATIONALCURRENCY)库印和连号均为棕色,亦称国家券或国家流通券。这些纸币式样繁多,大约有1600家州立的和私人的银行发行货币,7000多种面貌各异的法定货币。所有特许发行纸币的私人银行和州立银行于1863年被要求参加国家银行系统或缴纳10%的钞票发行税。1908年又补充法案,准许国民银行以美国公债以外的债券为准备金发行纸币。到后来国家券形成由联邦储备银行和国民银行的两种主要版本:国民银行发行的版本连号为6位数字,在正面左右两边还印有两个或四个字体粗大的黑色号码另一种连号为8位数字;钞票正面左侧印有联邦储备银行的名称,左右方印有4个斜对着的黑色地区代表字母,这是联邦储备银行发行的。发行较早的国家券有4 个负责人签字,两上角为财政部长和国库长签字,两下角是出纳长和总裁的签字。该券于1935年7月1日起收回不再发行。1928年以后又发行了一种1929年版,这是美国财政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为了筹措军费,于1942年12月以国家券的形式发行的6.6亿美元钞票。
* 为了兑取黄金,美国于1870年开始发行了金币券(GOLD CERTIFICATES)它的库印、连号是**,亦称金元券。该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凭此兑取金币”字样。它是由美国财政部发行以百分之百黄金作准备的货币。从南北战争结束到1933年,金币券可自由兑换金币,并作为美国货币供应的一部分在市面上流通。1931年随着金本位制崩溃,1933年金币券也就停止兑换黄金。
* 出于防止白银私运出国的目的,美国于1878年开始发行了银币券(SILVERCERTIFICATES)。库印、连号是蓝色,亦称银元券。是根据1878年和1886年通过的法律发行的,它可以兑换等值的银币,后来由于银价的上涨,从1968年6月24日起,银元券不能再兑换白银。另外,还有一种**库印蓝色连号的银币券,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军队在北非使用的军用票。黄印是区别于蓝印,以备落入敌人手里可以作废。大战结束后,许多黄印票子流通很广,已和其他券类一样使用。
*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在韩国发行了一种军用票,票面上印有“军人战争区偿付凭证”字样,限定在战区使用,不作一般货币流通。这种票于已于1954年5月25日宣布作废。此外,还有夏威夷券,这不是一个独立的券类,而是在已有的券种(联邦储备券和银币券)钞票上加印黑色“HAWAII”字样,背面则以较大字体的空心“HAWAII”横印在钞票中间。库印和连号是棕色。原是供夏威夷群岛使用,后来到处流通。
上文中所述的1861年至1928年发行的各种钞票,票幅较大,尺寸不分券类和面额均为178mm×73mm,美国财政部命令于1922年开始收回,但仍是美国法定货币,可向美国银行兑换。 1913年12月23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建立了联邦储备制度。按照“法案”的规定,全国划分了12个联邦储备区,每一个区在一个指定的中心城市(联邦储备市)设立一个联邦储备银行,在全国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这样在美国共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在首都华盛顿设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机构。联邦储备银行于1914年11月16日开始发行了作为法定货币的联邦储备银行券(FEDERAL RESERVEBANK NOTES)用以换回国民银行券,1945年6月12日起,这种券收回不再发行。同时发行了一种联邦储备券,(FEDERAL RESERVE NOTES)作为日常大量的通用货币。按规定联邦储备券应有充足的担保,其担保物是黄金或债券,高级或短期商业证券。它的连号和库印为绿色。目前我们所能接触到的99%均为联邦储备券,其他的还有少量的券和银币券。
硬币
美国流通硬币共有1分、5分、10分、25分、半元、1元6种面额,美国历史上曾有6位著名总统的头像分别出现在这6种面额的硬币上。1美分图案是美国历史上广为人知的林肯总统侧面头像,是林肯诞辰100周年(1909年)开始发行的;5美分图案是为纪念美国第三任总统,即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杰斐逊离任回归故居130周年(1938年)发行的;10美分图案是实施“罗斯福新政”的罗斯福总统逝世一周年(1946年)时发行的;25美分是美国最常见的辅币,是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诞辰200周年时(1932年)发行的;半美元硬币原为美国自由女神像,目前所常见的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的头像,1963年,肯尼迪不幸遇刺身亡,为了纪念他,美国于1964年起改用肯尼迪头像作半美元的图案;1美元硬币有两种图案,一种是1961年发行的用艾森豪威尔总统头像图案,由于此币外径太大(直径38.1毫米,俗称大美金1元),流通使用很不方便,因此,于1981年起重新发行小美金1元(直径为26.5毫米,比半美元外径还小些),图案换成美国女权运动活动家苏珊·安东尼的头像。1999年11月18日在费城造币厂首发了金**的美元1元硬币(昵称金色元golden dollar) 图像为印第安妇女“萨卡加韦”(Sacagawea)背负襁褓中的幼子“巴蒂斯特”(Jean Baptiste)。为了表彰美国原著民妇女及她们对美国的贡献。
一美元纸币
正面图案包括,乔治·华盛顿肖像,美国财政部标志。币标志在1968年被用,组成了上方的天平,象征着公平;底部的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周围是以V型环绕的13颗星,代表了美国的最初的十三个英国殖民地。
钞票正面左侧有一个图案中间有一个较大英文字母,代表发行银行。美国共有12家联邦储备银行。“A”为波士顿;“B”为纽约;“C”为费城;“D”为克里夫兰;“E”为列治文;“F”为亚特兰大;“G”为芝加哥;“H”为圣路易;“I”为明尼阿波利斯;“J”为堪萨斯;“K”为达拉斯;“L”为旧金山。其中纽约的联邦储备银行放著7000多吨的黄金相当于900亿美元(金价上升中也价值跟著上升),其中只有5%是美国,其余是世界各国的。
背面的图案充满象征和数字命理学暗示。常解释如下。
从1782年开始,背面图案开始包括一个三个环围在一起组成的美国国徽正面图案。金字塔黑暗的一面朝向西方。示了当时蛮荒未被探索过的北美西部。金字塔上方独立的"帽子"中,包含一个全视之眼图案,这象征了虽然美国的建设还没有完成,但在上帝的帮助下,目标一定会达到。边用拉丁文写着ANNUIT COEPTIS (他( 神)领导我们的事业)。一句强调的是时代新秩序 (NOVUS ORDO SECLORUM)指的是刚刚从英国不久的独立。金字塔底部写着MDCCLXXVI即罗马数字分1776年,在这一年美国独立宣言被签署。一个环内的并没有为此头戴。外,鹰前空悬的盾牌象征了这个新国家有能力由国会独立自主,统一。是盾上方白条象征的含义。喙引出E PLURIBUS UNUM(合众为一)几个字。爪上握着橄榄枝和箭,象征着"我们渴望和平,但时刻准备为之战斗"。
象征十三个原始殖民地的数字13(如国旗上的13条纹),在纸币上反复出现:(参见美国国徽)
* 鹰上方有13颗五角星
* 金字塔有13阶
* ANNUIT COEPTIS共13个字母
* E PLURIBUS UNUM也是13个字母
* 盾上有13道条纹
* 橄榄枝上共有13片叶子
* 13枚果子
* 13支箭
数字13和全能之眼也是光明帮和共济会的符号。美国第一位总统乔治·华盛顿,通常被相信是一名共济会会员,华盛顿被认为建立了美国的基础,金字塔上方的万能之眼则揭示了他的共济会身份。
1美元上印的是美国的国父——第1、2届——乔治·华盛顿;
2美元上是第3届杰斐逊;
5美元是废除美国奴隶制的第16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20美元上是第7届安德鲁·杰克逊
50美元上是第18届总统尤里西斯·格兰特·葛仑。
百元大钞上的头像不是总统,而是著名科学家、金融家、政治家弗兰克林,因为他曾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起草著名的《独立宣
言》。
政治体系是雅尔塔体系,形成于1945年
体系的建立
雅尔塔体系下的1959年世界冷战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会议达成了以下协议: 1.打败德国、日本法西斯,并在两国彻底铲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 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 3.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 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 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编辑本段体系的特点
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有: 1.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 2.欧洲一分为二,东西欧分别被苏联和美国控制。 3.德国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和资本主义的联邦德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4.朝鲜一分为二,社会主义的朝鲜和资本主义的韩国分别被苏美控制。
编辑本段体系的合作
雅尔塔体系中的合作主要表现在: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反法西斯战争中,美、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了成功的合作,两国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2.1945年10月,美、苏等50个国家共建联合国,维护了战后世界的和平。 3.战后对德国法西斯的纽伦堡审判和对日本法西斯的东京审判,也是美、苏合作的重要体现。
体系的对抗
雅尔塔体系中的对抗主要表现在: 1.1949年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抗格局的形成。 2.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马歇尔的制定。 “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抗苏联的“冷战”政策的总构想;马歇尔是杜鲁门主义关于援助西欧的实施和应用,它不仅是一项经济援助,更重要的是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的目的,因此它根本上讲是控制西欧的政治。 3.美苏争霸20世纪5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上台,提出一套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主世界的基本战略,形成了美苏争霸的格局。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其特征是美、苏互有攻守。缓和局势的三个标志件是苏联签订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苏联承认联邦德国和1959年苏联***赫鲁晓夫访美。紧张局势的标志件有“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军事危机”。第二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联处于攻势,美国则是转攻为守的时期。苏联于19年出兵阿富汗表明二战后苏联对外扩张政策达到顶点。美国军队从越南撤出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调整。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苏联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代表件是美国提出星球大战。
体系的解体
20世纪60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世界由两极格局演变为多极化趋势。而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完全瓦解。
体系的评价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如外蒙古的独立。 3.重划国界、,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4.雅尔塔体系形成了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经济体系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美国制定的原则,实现美国经济霸权的体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3年宣告结束。
体系介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融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
提出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中,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各国货币竞 布雷顿森林体系会议协商
相贬值,动荡不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两国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和“凯恩斯”。“怀特”和“凯恩斯”同是以设立国际金融机构、稳定汇率、扩大国际贸易、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为目的,但运营方式不同。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危机和二次大战后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实力得到稳固,双方于1944年4月达成了反映怀特的“关于设立国标货币基金的专家共同声明”。
会议召开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以” 布雷顿森林会议
怀特”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中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简称IMF)和世界银行(简称WB)。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
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需协同美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 布雷顿森林体系
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于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决定“平价”的标准由黄金改为特别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本国货币。考虑到各国的实际情况,《协定》作了“过渡期”的规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
《协定》规定了国际支付结算的原则:会员国未经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 第五,确定国际储备资产。《协定》中关于货币平价的规定,使美元处于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各国外汇储备中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第六,国际收支的调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份额的25%以黄金或可兑换成黄金的货币缴纳,其余则以本国货币缴纳。会员国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按规定程序购买(即借贷)一定数额的外汇,并在规定时间内以购回本国货币的方式偿还借款。会员国所认缴的份额越大,得到的也越多。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
体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同历史上的国际货币制度相比,有了明显的改进。 第一,建立了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等永久性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国际金融机构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统一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各项原则、措施的推行。 第二,签订了有一定约束力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金本位制对汇率制度、黄金输出人没有一个统一的协定,货币区是在规定的地区实施宗主国、联系国的法令。战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是一种国际协议,对会员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它的统一性在于把资本主义国家囊括在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之下;它的严整性在于对维持货币制度运转的有关问题做了全面规定,并要求各国遵守。 第三,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现代国际货币管理所必需的各项制度。例如,国际收支调节制度、国际信贷监督制度、国际金融统计制度、国际汇率制度、国际储备制度、国际清算制度等。体系特点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不是按各国的铸币平价来确定汇率,而是根据各国货币法定金平价的对比,普遍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例关系。 第二,战前,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自动地调节汇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为地规定汇率波动的幅度,汇率的波动是在基金组织的监督下,由各国干预外汇市场来调节。 第三,国际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自由兑换,对国际支付一般不取限制措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许多国家不能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对外支付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四,金本位制度下,国际储备资产主要是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储备资产则是黄金、可兑换货币和特别权,其中黄金与美元并重。在外汇储备上,战前包括英镑、美元与法国法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美元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五,国际金本位制下,各国实行自由的多边结算。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有不少国家实行外汇管制,用贸易和支付的双边安排。 第六,国际金本位下,黄金的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黄金的流动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美、法三国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实行金汇兑本位的国家也允许居民用外汇(英镑、法郎或美元)向英、美、法三国兑换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
运转条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顺利运行,与美国的经
济实力和黄金储备分不开。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 第一,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美元对外价值稳定。若其他国家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逆差,在基金组织同意下,该国货币可以贬值,重新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 第二,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与黄金挂钩,外国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要履行35美元兑换一盎司黄金的义务,必须拥有充足的黄金储备。 第三,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若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
体系支柱
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元直接与黄 黄金
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并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可以兑换黄金和各国实行可调节的钉住汇率制,是构成这一货币体系的两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维持这一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它有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
体系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对战后的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 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汇价的波动界限狭隘。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第二,促进各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在金本位制下,各国注重外部平衡,国内经济往往带有紧缩倾向。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偏重内部平衡,国内经济比较稳定,危机和失业情形较之战前有所缓和。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四,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 布雷顿森林体系
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一,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暂时缓和了战后许多国家的收支危机,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基金组织的业务迅速增加,重点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其二,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有助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本的输入与输出;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体系缺陷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对比一再发生变化,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和缺陷日益暴露。 第一,金汇兑制本身的缺陷。美元与黄金挂钩,享有特殊地位,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其一,美国通过发行纸币而不动用黄金进行对外支付和资本输出,有利于美国的对外扩张和掠夺。其二,美国承担了维持金汇兑平价的责任。当人们对美元充分信任,美元相对短缺时,这种金汇兑平价可以维持;当人们对美元产生信任危机,美元拥有太多,要求兑换黄金时,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平价就难以维持。 第二,储备制度不稳定。这种制度无法提供一种数量充足、币值坚挺、可以为各国接受的储备货币,以使国际储备的增长能够适应国际贸易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60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指出:布雷顿森林制度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在黄金生产停滞的情况下,国际储备的供应完全取决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美国的国际收支保持逆差,国际储备资产过剩,美元发生危机,危及国际货币制度。这种难以解决的内在矛盾,国际经济学界称之为“特里芬难题”,它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缺陷。该制度规定汇率浮动幅度需保持在l%以内,汇率缺乏弹性,限制了汇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种制度着重于国内政策的单方面调节。 第四,内外平衡难统一。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各国不能利用汇率杠杆来调节国际收支,只能取有损于国内经济目标实现的经济政策或取管制措施,以牺牲内部平衡来换取外部平衡。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美元汇率下跌时,根据固定汇率原则,其他国家应干预外汇市场,这一行为导致和加剧了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若这些国家不加干预,就会遭受美元储备资产贬值的损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