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论文上传后,多长时间答辨

2.经济学专业写毕业论文,求比较新颖的选题

3.急求一片毕业论文以“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为题目越全面越好

4.求一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专业的毕业论文.

石油价格的趋势_石油价格预测毕业论文

海洋石油工程高压电气试验

摘要

为保证海洋石油平台电气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对新建平台电气设备须进行交接试验,对已投入运

行的平台电气设备需定期做预防性试验.针对平台常用电气设备的试验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试脸标准和

注意事项.

关键词:海洋石油工程;绝缘缺陷;耐压试验

.

1己l全.

1711刁

变压器绕组直流电阻的测量是变压器试验中一个重要的试验项目。它可以检查出绕组内部导线的

焊接质量、引线与绕线的焊接质量、绕线所用导线的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分接开关和引线与套管

等载流体的接触是否良好、三相电阻是否平衡等。

电力电缆绝缘试验不宜用交流耐压试验,而宜用直流耐压试验。高压电器设备一般都通过交

流耐压试验对其主绝缘耐压强度进行试验,而电力电缆由于其电容量较大,往往受到试验设备容量的

限制,很难进行工频交流耐压试验。另外,交流耐压试验有可能在油纸绝缘电缆空穴中产生游离放电

而损害电缆.同样高的交流电压损害电缆绝缘强度远大于直流电压。因此,直流耐压试验便成为检查

电缆绝缘性能的常用方法。

2交接试验安全操作规程

(l)电气试验人员必须取得上岗操作资格。大型试验要配备足够的试验人员,严禁单人独岗操

作。

(2)电气试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电气试验标准规程,按相应电压等级的电气交接试验作业指导

书所制定的试验程序进行试验。

(3)使用电气试验仪器设备前应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试验人员应充分了解被试设备和所用试

验设备、仪器、仪表的性能,严禁使用有缺陷及有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试验设备。

(4)电气试验现场应满足对试验人员的人身及试验设备安全条件。

(5)电气试验人员应严格遵守临时用电有关规定,电源开关应具备漏电保护性能,并有足够的

容量。

(6)使用电气试验设备时,外壳必须接地,接地线必须是截面不小于4InznZ的多股软铜线。接

地必须良好可靠,不得将接地线接在非正式接地体上。

〔7)被试设备金属外壳应可靠接地,加压引线应牢固,并应尽量短。

(8)现场高压试验区域及被试设甚的各部位端头,应设临时遮栏或警戒绳,并挂标示牌和设专

人普戒,试验人员及警戒人员不得擅自离岗,严防外人误入遮栏接触高压。

(9)进行高压试验时,必须有监护人监视操作,需使用通讯器材的,应保证通讯畅通。

(10)耐压试验升压速度为3kV/s;耐压试验结束后,应将试验电压降至零后再断开电源。

(11)使用中的一切高压设备,如已拆除接地线或高压短接线,即认为已有电压,人体不得接近。

(12)高压试验设备的高压电极,未试前应用接地棒接地,被试设备做完耐压试验以后应接地充

分放电。

(13)电力电缆、电力电容器等大电容量的电气设备试验后,应用带电阻的接地棒充分放电,然

后再直接接地或短接放电。已经投入运行的电力电缆、电力电容器等大电容量的电气设备高压试验前

应首先充分放电,然后方可进行接线、试验。

(14)使用兆欧表测量绝缘电阻时,被测设备要确实与电源断开,试验中防止人体接触,试验后

必须充分放电。

(15)试验过程中若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将电压降至零,然后断开电源,并经放电接地后方可

进行检查。未查出原因前不得继续试验。

(16)进行互感器变比试验时,应避免电流互感器二次开路、电压互感器二次短路,以免发生人

身或设备事故。

(17)雷雨、大风天气应停止室外高压试验。

3试验方法

3.1电力变压器、电力电缆耐压试验标准

(1)电力变压器和电抗器交流耐压试验电压标准(kv):

电气设备交流耐压试验时加至试验标准电压后的持续时间,无特殊说明时,应为lmin。电气设

备交流耐压试验,试验电压和持续时间以业主规格书为准。

(2)电力变压器测量绕组连同套管的直流电阻,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测量应在各分接头的所有位置上进行。

②1600kvA及以下容量等级三相变压器,各相测量的相互差值应小于平均值的4%,线间测得值

的相互差值应小于平均值的2%;1600kvA以上三相变压器,各相测得值的相互差值应小于平均值的

2%;线间测得值的相互差值应小于平均值的l%。

③变压器的直流电阻,与同温下产品出厂实测数据比较,相应变化不应大于2%;’不同温度下电

阻值按照以下公式换算。

T+tZ

RZ=RIX

—T+tl式中Rl、R2为分别为温度在t1、t2(℃)时的电阻值(Q);T为计算用常数,铜导线取235,

铝导线取225。

④由于变压器结构等原因,差值超过本条第二款时,可只按本条第三款进行比较。但应说明原

因。

(3)试验环境条件:

①试验环境温度不低于5℃:相对湿度:不高于80%。

②试验区域内无交叉施工、无振动、无强电、磁场干扰等妨碍试验的工作。

③高压试验时,在试验区域内不得有造成其他人危险的因素。

④电源电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士5%;电源电压的畸变率不超过5%,试验电源频率与额定频率之差

应在额定频率的l%以内。

(4)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制定试验技术方案,进行技术交底。

②布置试验场地,对正常试验和特殊性试验必须有试验接线图。

③试验接线后需经第二人按结线图复查,以保证接线正确。

④试验前应检查工作电源及接地是否可靠。

(5)冲击合闸试验:

在额定电压下对变压器进行冲击合闸试验,应进行5次,每次间隔宜为smin,无异常现象。

合闸试验宜在变压器高压侧进行;对中性点接地的电力系统,冲击试验时变压器的中性点必须

发电机变压器组中间连接无操作断开点的变压器,可不进行冲击合闸试验。

(6)检查相位:

检查变压器的相位必须与电网相位一致。

(7)18kv/3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橡塑绝缘电缆直流耐压试验电压,应按下式计算:

Ut二4XUo;

电缆额定电压Uo/U;

U为电缆额定线电压:

U。为电缆导体对地或对金属屏蔽层间的额定电压;

Ut为直流耐压试验电压。

①直流耐压试验程序:

·

试验时试验电压可分4~6阶段均匀升压,每阶段停留lmin,并读取泄漏电流值。试验电

至规定值后维持15min,其间读取lmin和15min时的泄漏电流,如果巧min后泄漏电流减小,

为试验合格,否则认为电缆不能满足要求。测量时应消除杂散电流的影响。

·

对额定电压为0.6/IkV的电缆可用IOO0v或25O0v兆欧表测量导体对地绝缘电阻代替直

压试验。

·

根据工艺要求,橡塑电缆应测量外护套、内衬层的绝缘电阻,每公里绝缘电阻不应低于

MQ。

②交流耐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橡塑电缆优先用20~3OOHz交流耐压试验。试验程序试验接线如下所示。

·

布里试验设备,联接各部件,各设备应有一点接地。

·

检查电源处于关断位置,电压调节应(零位)。

·

检查过压整定开关,整定为试验电压1.05一1.1倍。

·

开机接通电源开关。

·

参数设置按设置键选择调整,按调整键进行设定,设定完毕按确认键。

·

调谐按高压通按钮。

表1橡塑电缆ZOHz一300Hz交流耐压试验电压和时间表

额定电压Uo/kv

18/30及以下

21/35~64/110

试验电压/Kv

2.5Uo(或2Uo)

时间/min

5(或60)

2UO

(8)悬式绝缘子和支柱绝缘子的实验项目,应该包括测量绝缘电阻及交流耐压试验。

①绝缘电阻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

用于33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悬式绝缘子的绝缘电阻值,不应低于300MQ;用于SOOkv

等级的悬式绝缘子,不应低于sooM。。

.35kv以下电压等级的支柱绝缘子,不应低于SOOMQ。

·

用2500V兆欧表测量绝缘子绝缘电阻值,可按同批产品数量的10%抽查。

·

棒式绝缘子不进行此项试验。

·

半导体釉绝缘子的绝缘电阻,符合产品技术条件的规定。

②交流耐压试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3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支柱绝缘子,可在母线安装完毕后一起进行,试验电压应符合

的规定。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论文上传后,多长时间答辨

60分。根据查询中国石油大学可知,中国石油大学毕业论文盲审审核达到60分就算合格,盲审不合格(低于60分)的学生仍可以参加答辩,最终由答辩小组给出答辩成绩并决定是否通过毕业设计(论文)。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经济学专业写毕业论文,求比较新颖的选题

2至4天。通过查询中国石油大学显示,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论文上传后需要2至4天答辩,答辩将按照专业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同时进行,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学校答辩需要提前准备讲稿,若学校要求准备演讲PPT,则需提前准备并演练,若学校不作要求,可不准备。

急求一片毕业论文以“经营者薪酬结构问题研究”为题目越全面越好

一共四篇,链接两篇,下面文字两篇

://zhidao.baidu/question/210589924.html?an=0&si=5&wtp=wk

://zhidao.baidu/question/94138026.html?an=0&si=2&wtp=wk

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取向

2003年工业生产增长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各项改革也有序推进,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一、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去的显著成绩

200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容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控,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克服各种困难,赢得了抗击非典的阶段性重大胜利,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预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速度达到8.5%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全年财政收入增收较多。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大幅度增长。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发展。重工业增长继续快于轻工业,电子信息、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技术含量较高的制造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原煤和电力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工业产销衔接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优质化、区域化、产业化不断推进,畜牧业和养殖业较快发展。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六小”工程、农村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居民消费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23%。国债投资进一步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启动公共卫生设施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技术进步等重点领域倾斜。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继续提高,民间投资更趋活跃,投资自主性增长因素有所增强。居民消费受“非典”冲击曾一度大幅下滑,但“非典”过后很快恢复,预计全年增长9%。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用于汽车、通讯、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大幅度增加。

外贸进出口大幅增长,利用外资保持较高水平。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将达到8400亿美元。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超过50%,高新技术产品和服装、鞋类等传统产品出口进一步扩大。原油、成品油、钢材和汽车等进口增加较多。全年贸易顺差比上年减少。通过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和改善投资环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新进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扩大。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机构改革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金融分业监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食品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得到加强。电力、电信、民航等行业的改革稳步实施。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工程建设积极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开始启动。

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增加国债投入,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科技发展在一些领域又取得重大成果,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年新增城镇就业800万人以上。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

二、2004年经济发展环境和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

2004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总体上可能好于2003年。主要国际经济组织普遍调高了对2004年的预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全球经济增长4.1%,世界贸易增长5.5%,经合组织预计世界贸易增长7.8%,均高于2003年。国际经济的这些新变化,对于我国加快发展是有利的。但同时也应看到,世界经济发展也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经济的稳定回升。

从国内来看,国民经济仍具备较快发展的条件:(1)扩大内需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有效供给能力显著提高;(2)对外开放继续扩大,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经济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不断拓宽;(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贯彻实施,将使一些多年阻碍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的潜力将得到更好地发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4)经过多年的实践,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更加丰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纯农户增收困难,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粮食产量连续下降,一些地方忽视农业、忽视粮食生产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城乡居民就业需要,社会保障面临较大压力。三是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的倾向比较明显,一些地方盲目兴办开发区的问题比较突出,能耗高、浪费、环境污染等粗放经营的状况比较严重,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信贷投放偏快,投向的行业结构不尽合理。五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公共服务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六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增大了我国扩大出口的难度,利用外资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

为巩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形势,着力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是: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稳定政策、适度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握全局、解决矛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切实把工作重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2004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和主要措施

200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十五”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强化经济监测预警和经济运行调节,积极做好各方面工作。

(一)坚持宏观调控政策基本取向,正确把握政策的力度和重点。2004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同时,根据形势的变化,区别情况,适时适度地调整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方面,考虑到保持稳定、促进发展、推进改革的需要,以及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要求,应继续发行一定数量的长期建设国债,重点发挥国债资金在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方面的作用,加大对“六小”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和基层建设、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保证在建重大国债项目的建设。加大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的力度,重点向“三农”、公共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对一般性支出继续实行零增长,遏制一些地方建设中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研究建立完善的公共投资机制,形成稳定的、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共投资资金来源,逐步解决多年来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欠帐过多的问题。

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好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职能,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注重“预调”和“微调”,促进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强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鼓励和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增加对促进结构调整、扩大消费、增加就业等方面的信贷支持。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加强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基础上的基本稳定。

(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统筹城乡发展,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开展全国性的基本农田保护执法大检查,制止乱占滥用耕地。(2)坚决纠正忽视粮食生产的倾向,增加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和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和现有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等建设的投入,对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重点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主销区也要保护基本农田和保持必要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3)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优质化和区域化的步伐,加强农业科技储备、良种繁育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畜牧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的发展。(4)努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重点做好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加大对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检查和处罚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国家支持的农村项目建设投资中要专门列支农民报酬一项。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把通过流通环节的间接补贴改为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快推进农村税费改革,除烟草税外,全部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平均降低1个百分点。力争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税费负担比上年有所减轻。

(三)加强引导和调控,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加注重运用信息手段加以引导,经济手段加以调节,法律手段加以规范,并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钢铁、汽车、电解铝、水泥等行业健康发展。(1)加快制定和完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完善并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建立行业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2)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推进企业实施联合重组,加快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企业发展,淘汰落后生产能力。(3)完善土地管理制度,严格用地管理,对不符合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达不到行业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用地。继续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4)加强金融机构与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商业银行依据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对有市场、有效益、符合环境和生态保护要求的生产企业和建设项目,积极予以支持;对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问题比较突出的领域的建设项目,要严格审贷。

(四)将扩大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住置,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切实落实中央已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抓紧抓实。(1)各级要建立健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责任制,加大对再就业的扶持力度。完善就业和失业统计制度。(2)在税收、融资和市场准入等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挖掘和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潜力。(3)加大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企业非主业资产、闲置资产和关闭破产企业的有效资产,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安置下岗分流职工。(4)深化劳动管理、户籍制度和社保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鼓励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

(五)促进和扩大居民消费,继续增强国内需求增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发挥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潜力,为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打下稳固的基础。一是增强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既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又要努力增加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并严格执行不同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和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二是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流通设施、商业网点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用电同网同价。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推行医疗服务价格、非义务教育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合理确定价格和收费标准。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商业欺诈活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三是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满足不同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推动存量住房交易。鼓励居民汽车消费。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促进农村和边远地区电信消费。继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发展体育和文化产业,鼓励居民扩大旅游、体育健身和文化消费。

(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引导各方面量力而行,克服经济发展中单纯追求速度、急于求成、过度消耗的倾向,切实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1)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逐步形成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2)努力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加快电源电网建设,做好电力调度,增加电力供应;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大重要矿产勘探开发力度;合理调配运输能力,加快重要交通干线和枢纽的建设。(3)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相适应,突出抓好土地、水、能源、重要原材料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快冶金、石化、建材、造纸等重点行业节水、节能技术改造。

统筹区域发展,逐步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格局。完善西部开发的政策措施,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努力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支持中西部加快改革和发展。继续加大东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积极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地区、重点优势产业以及重点行业和企业的调整改造。大力推进型城市经济转型。

(七)加大改革和投入力度,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科教文卫事业。(1)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等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2)将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农村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加快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紧缺人才培养。(3)做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4)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引导和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5)做好人口和、环境保护工作。

(八)努力扩大外贸出口,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年。统筹国内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1)进一步做好进出口宏观调控。培育国内优势品牌,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改革进出口商会体制,完善对企业的服务。加强重要商品进出口的平衡和管理,继续严厉打击走私、贩私活动。健全产业损害预警系统。加强对外谈判工作,有效地应对国际贸易摩擦。(2)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注重提高引资质量,把利用外资与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研究规范开发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区健康发展。(3)加强对境外投资合作的规划指导,推动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积极发展我国的跨国公司。全面落实并逐步完善内地与我国港澳地区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九)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会会的部署,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利用当前经济增长较快、发展环境比较宽松的有利时机,抓紧研究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问题。要协调好改革进程中各方面利益,注意把握好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各项改革。(1)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和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完善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邮政、铁路等行业的改革,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步伐。(2)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投资体制改革工作,进一步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3)稳步推进财税、金融和价格改革。逐步推行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健全金融企业监管机制,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内控机制。选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出台电价改革配套办法,完善水、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4)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探索机关和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十)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坚持以人为本,把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1)继续巩固“两个确保”,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妥善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在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方面的实际困难。(2)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规范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做好灾区和贫困户的税费减免,切实解决好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3)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坚决遏制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4)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引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第二篇: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讨论述评

[摘要]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经济理论界对我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的争论,自2003年第2季度开始就一直不绝于耳,媒体炒作的介入和境外传来的声音更是使这个热点变得沸沸扬扬。到了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来,随着2003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明了,围绕着2004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与宏观政策的取向,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热”起来。由于这种讨论对于微观经济活动和宏观决策层都会产生影响,对其中的主要观点和主张进行梳理综述,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经济是否过热的不同判断

大多数争论不休的问题,多半与问题的含义或边界不清晰有关。这次关于是否“经济过热”问题的争论也是这样。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看,宏观经济是“过热”还是“不过热”,即总需求(增长)是不是超过总供给(增长),只能有两种不同的判断。但是,当前对这个问题却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其中的主要观点可概述如下:

1.认为经济存在着过热的趋势或苗头

最初引起对经济过热问题争论的,就是有些经济学家提出了这种观点。提出这种观点的主要依据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其背后则是货币供应和增加偏多。如到2003年7月底,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0.7%,金融机构各项同比增长23.2%,均达到了偏高水平。对此,连美联储格林斯潘也于2003年7月15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国会听证会上明确提出,中国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同时,一些研究中国问题的国外经济学家也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的兆头。

2.认为经济只出现局部过热

另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只是出现了局部过热,而不能说是全面“过热”或总体过热。局部过热的主要表现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增长速度超过了30%);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建材、汽车等)投资和发展过热;很多地区的开发区建设(圈地)过热;地方主导性投资过热。这种观点可能是比较主流的观点。大多数国外报刊和国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评论也倾向于这种观点,认为当前中国经济的过热主要是一种投资性过热。

局部过热论的另一种看法是过量供应的货币流向了资产市场,导致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市场过热和价格上涨,而消费品市场则不出现过热和价格上涨问题。

3.认为当前的经济过热是一种“非典型”过热

有些学者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过热状态,但这种过热与过去不同,与世界多数国家的过热也不同,是一种无通胀的经济过热。

这种观点提出,不要笼统地讲经济过热,要将经济过热区分为合理性经济“过热”和非理性经济过热;要弄清究竟是合理性经济“过热”占上风,还是非理性经济过热占上风。并且,从目前经济“过热”的微观机理看,内生性的市场推动型是主要的,外生性的推动型是次要的,这是此次经济过热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从总体上看,目前出现的经济“过热”既有合理性也有非理性,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它既属于内生性的市场推动型的经济过热,又属于外生性的推动型的经济过热,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它既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很大不同,又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某些相同,但前者超过了后者;因此,是一种与以往的经济过热有较大区别的非典型性的经济过热。

不过,这种看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将“经济过热”问题这种对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增长的客观现象的判断,转变为一种主观的、微观的分析,似乎已经偏离了宏观经济学的分析轨道,不完全是在讨论同一个问题。

4.认为经济不存在过热问题

不同意或坚决否定经济存在过热问题的,也有一大批经济学家。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依据如下:

----现在说经济过热不符合实际。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水平,根本不存在着过热的问题。中国有广阔的市场和投资空间,开发西部现在只是起步阶段,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才刚刚开始,如此广阔的市场完全可以使投资增长持续下去,中国经济将保持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的这一轮扩张,与10年前的情形大不相同。2003年与1992年经济扩张的机理不同;前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尚未达到改革开放以来9.4%的年均水平,不能对当前经济运行总体上做出“过热”的简单判断。炒作经济“过热”对经济的运行非常有害。

----判断经济过热的依据不存在。如:经济增长速度低于潜在增长能力;价格上涨水平仍然较低;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市处于低迷状态,股票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资料价格的短期内上涨属于恢复性上涨;最终消费增长乏力,居民消费倾向较弱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资金供给没有出现紧张,利率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增长快是前几年因惜贷而导致的存贷差太大的结果,是紧缩后的恢复性增长,而货币供应(从M0到M2)的变化离开的变化并不能说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问题;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没有引起投资价格的明显上涨;国民经济运行整体的供求格局仍是供大于求;除了电力、钢铁等供应相对较紧张外,没有出现明显的“瓶颈”制约;经济运行领域没有出现明显的“泡沫”;处于高增长期的房地产、汽车、钢铁等产业供求协调增长,发展速度虽高但没有出现过热,更没有引起经济运行的过热;个别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短期内大幅度上涨有特定的原因,更多的是结构问题,而不是经济过热的问题。

----从经济增长过程本身否定“经济过热论”。理由是: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相对于前几年增长速度的连续下降,现在的反弹是经济自身发展规律性的表现,不能人为地回避甚至违背这种势头;看宏观经济形势不能只盯着一年、一个季度,不能对短时间的变化妄下结论,而应看到长期趋势;要在今后20年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保持年平均7.2%的增长速度,而有些年份高速增长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不能拿我国经济的增长同国外简单类比,我们的经济增长中有水份,有重复计算的问题;目前的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五个同步现象,包括: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同步、与经济效益提高同步、与国家财政收入增长同步、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同步,以及国内经济增长与涉外经济增长同步

求一篇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专业的毕业论文.

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贡献与收益、责任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等不对称问题

随着国有企业自主权的不断扩大,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制度也相应有所改变。但仍然没有有效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者贡献与收益、责任与收益、风险与收益等不对称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差距太大:一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承担责任差距太大;二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市场相应人员的工资价位差距太大;三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与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同类人员的工资收入差距太大。

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这个难题,长期困扰着我们。多年来,我们始终强调的是以政治责任、精神鼓励为主的激励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报酬上与职工没有太大差别。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否认精神激励在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越来越感到仅仅依靠这样的激励方式是远远不够的。80年代初期,同志就明确指出这个问题的实质,他说:“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文选》第二卷,第146页,人民出版社,1985)。

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所承担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和贡献与其收入水平相比,明显偏低,没有体现出经营管理者人力的复杂性、繁重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没有体现出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上的特殊作用和地位。他们的工资大致是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3倍左右,经营管理者所付出的大量超额劳动未能得到承认。而且,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与企业业绩相关性不大,与企业对国家的贡献“不对称”,他们既不能与发达地区的公司(除拥有可观的年薪外,还拥有按创造利润所提取的高额奖金。如深圳发展公司规定:创造利润1000万以上的,特别奖按利润的10%发给个人)相比;更无法与国外企业比(美国大公司经营者年薪一般来说是普通员工的几十倍,甚至数百倍)。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几十年累计上缴国家利税200多亿元,是建厂之初国家6亿元投资的30多倍,仅1999年就实现利税33亿元,但是其9名企业***的年收入总数才32万元,不到企业年实现利税的万分之一。中国第一、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的总经理1999年的收入还不足2万元。

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国家资产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不仅要承担企业获得巨额利润的经济责任,而且要承担下岗职工再就业、保障职工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等。而合资企业、私营企业的经营者,由于没有社会负担等“杂事”,内部机制灵活,是单纯的生产经营管理,管理幅度和负荷较小,但收入却常常为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的5-10倍,甚至更多。有关资料表明,1999年企业经营者年工资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国有企业占62.2%。由于中央企业无权决定集团这一层***员的工资收入水平,为调动下属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加大集团内部分配改革的力度,一些二级公司或从总公司剥离上市的股份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已大大高于集团***员,出现了集团公司***员与直属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收入“倒挂”现象。如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员年收入为3万元,而其二级公司的总经理最高达10万元。这种现象在中央企业中已较普遍。

从风险和压力看,中央企业经营管理者大都承担着超负荷的重任,为确保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和社会责任,绞尽脑汁。如近年来世界原油价格跌宕起伏,使中石化在降本增效、扭亏脱困中经受着严峻的考验;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集团,公司还要对国内成品油、化工产品市场的稳定担负重要的作用。面对严峻的形势、艰巨的任务和沉重的压力,集团公司领导班子以高度的责任心、使命感,超负荷、高强度地工作。与此同时,领导班子的个人收入水平却相对较低。这些矛盾的存在,不仅限制了集团公司内部各级管理人员薪酬激励的力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团公司内部分配制度改革的进程。长此下去,既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积极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人才市场的形成,将会导致国有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大量流失,甚至丧失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

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无法撇开国有企业现有的经营环境而单方面进行。目前,制约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的因素很多,但最根本的障碍是国有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法人治理结构的现代企业制度。薪酬制度改革的实质是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激励机制,必须使经营管理者的价值逐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具体来说,目前制约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的主要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制度看

目前,我国存在着所谓“最昂贵的企业制度和最廉价的企业家”。一是大多数国有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起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国有企业投资主体不够明确,没有达到“产权清晰”的要求。三是国有企业内部的人事制度改革仍不到位,没有形成完备的市场人才选拔机制。四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机制缺乏明确、量化和市场化的制度保障,没有形成一套对企业经营管理者通用、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2.从思想观念上看

传统的思想观念阻碍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一是目前企业员工的市场观念相对滞后,对经营管理要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与企业经营者收入攀比的心理,经济体制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思想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经营者薪酬制度的改革。二是企业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弱,认为企业的成功和发展的确与经营管理者有着密切关系,经营管理者的收入高一些理所当然,但过高却难以承受,因为还有大量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等。三是一些经营管理者有畏难情绪,不敢多拿。担心工资收入多拿一点,会导致自己与职工和其他管理人员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影响工作的开展。

3.从企业现状分析

国有企业大多历史包袱和社会负担沉重。目前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两大目标虽已基本实现,但基础还不牢固,特别是军工企业和老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经营状况普遍较差,亏损严重,干部职工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导致职工对改革的承受能力不强。职工更多地希望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衷共济,同甘共苦。如果在对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时不充分考虑这一点,则必然有失公允,也难以真正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4.从社会环境分析

相关分配制度的改革没有到位,良好的社会环境尚未完成。一是具有较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的待遇水平与市场价格相背离。国家公务员的工资长期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如单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改革,会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国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严重失衡,无法使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改革真正到位。二是中央、地方分配政策改革进度不一致。现在不少省(市)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纷纷出台了一些指导性意见,步子迈得比较大,如上海、深圳、武汉等省市,不但印发了经营管理者年薪制改革的指导性意见,而且对经营管理者的股票期权问题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相比而言,中央有关部门对分配制度的改革步伐相对滞后。如果国家不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出台明确政策,则中央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就难以推进,而且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如果中央不能预先或同步出台相应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指导性的意见,不但造成地方文件的无据可依,地区间失去平衡,而且由于既成事实等原因,将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的改革造成一定的障碍。三是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和有效的调节手段,经营管理者的年薪制、持股、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推行所要求的市场经济条件还未完全成熟,与之配套的改革还不完善。如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年薪制,既要解决好收入分配与绩效真正挂钩的问题,又要解决好经营管理者利益与职工利益如何分离的问题。由于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考核机制尚不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其它经济效益指标的完成情况由哪个部门来考核尚不明确,影响了经营管理者年薪制的实行。

(五)现行工资制度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不相适应

近年来,院及劳动部就现行工资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和试点,出台了不少有关改进和完善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分配的办法,也试图用多种工资、奖励方法支付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如1985年9月24日院发布的《工资基金暂行管理办法》,1992年6月1日劳动部、国家体改委发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劳动工资管理暂行办法》,1993年6月22日劳动部、国家经贸委、国家体改委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工资总额管理暂行规定》,以及1993年11月24日《劳动部企业最低工资规定》等。但从现实情况看,相当一些收入分配的政策、制度显然已过时,必须加以修改。如原档案工资的晋升管理办法、企业经营者起点工资的管理办法,交流领导干部的工资管理办法,困难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的管理办法等。总的来说,我国现行国有企业工资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人力的优化配置和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有效激励,也对企业进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造成一定的障碍,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具体主要表现在:

1.工资总额的管理办法已经过时

目前,国有企业仍然沿袭经济体制下工资总额管理的模式,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核定各企业的年度工资总额并进行工效挂钩结算。这种工资制度管理模式仍然是行政性的,非市场性的。虽然取了“工效挂钩”的形式,但存在着工资账外泄露、挂盈不挂亏、挂钩与非挂钩分配模式并存、摩擦较大等弊端。而且,由于在工资方案制定、经济指标核定基数的确定、业绩的考核等方面的不合理性与严重滞后,不能充分反映其管理劳动的特殊性,造成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水平偏低,没有突出经营管理者在公司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体现其特殊的贡献和市场价值。

另外,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用的根据职工收入水平确定经营管理者收入水平的作法,无法构建多元化的经营管理者收入结构,不能形成区别于一般员工的分配办法,不利于培育和发展经营者队伍。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年收入水平一般控制在职工年均收入的1-3倍,最高不得超过5倍的规定显然已过时。这样的规定,不仅使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未能充分体现其劳动的特殊性、复杂性、创造性及多样性,而且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上就封了顶,达不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2.企业的经营成果和个人的工作业绩缺乏紧密联系

一个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挥。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应当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全面结合,在正确评价企业年度经营成果和个人工作业绩的基础上予以确定。应改变过去经营管理者收入不与企业经营指标挂钩的情况,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高低应与企业规模、经营难度和实现的经济指标挂钩。国家应该建立对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业绩考核的评价体系,由有关部门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经济效益(利润、税收等)完成情况进行定期考核,并和企业领导班子薪酬挂钩。

3.收入管理办法中缺乏约束机制

由于管理上的不完善,造成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管理既无标准,又无主管审批部门,完全由企业***员自行决定,造成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收入形式多样化,差距很大。有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并不好,而且造成大量亏损,可经营管理者的收入也没有受到什么影响。相反,有的还自己给自己加薪。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职务消费随意性很大,根本无标准,也不公开,特别是用车、住房和出国方面的公款支出(补贴)数额非常大。应坚持岗位职务工资制、年薪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做到经营管理者收入公平、公正、公开,尽快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如委派财务总监、派驻监事会,强化所有者和股东的监督约束机制等。

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的实践

(一)初步建立起企业经营管理者资产经营责任制

按照我国现行体制,国家对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实行的是国家统一所有、分级监管、企业自主经营的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实质上是承认各级对其监管的国有资产拥有准所有权。这种管理体制的好处是中央对国有资产有较大的权力,减少界定产权的工作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这种管理体制存在着产权关系不明晰、出资人不明确、所有者缺位、资产经营责任不清等问题。为了寻求从体制上解决这些问题,部分中央企业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和完善企业经营者资产经营管理责任制。如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在2000年4 月,重新制定并颁发了《关于印发〈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企业经营者责任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航规[2000]20号),随后,集团公司总经理分别与直属25户企业的法人代表分别签订了2000年《企业经营责任书》,从而使企业经营者的责任和收益有了明确的说法和要求。再如,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对所属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主要经营管理者及其他班子成员实行资产经营风险责任制。每年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者上交一定数额的年度资产经营风险金。经理和党委书记年度资产经营风险金为5000元/人,其他班子成员为3000元/人。当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利润、资本保值率和净资产率指标,返还主要经营管理者及其他班子成员风险金,并奖励党委书记和经理每人5000元,其他班子成员每人3000元;全年未完成,不返还风险金,并按公司干部考核规定处理。这样,既有利于强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也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

如前所述,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是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证。如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制订了对各省(区、市)移动通信公司的《经营绩效考评办法》,建立了包括移动通信业务收入、净资产收益率、EBITDA收益率(EBITDA=运营收入-运营支出+折旧+其它业务利润+资产减值准备)、网络重大障碍、通信案件、火灾事故、安全生产等一系列考评指标在内的考评体系,并对各省(区、市)移动通信公司及其领导班子成员确定了奖惩办法。

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控股公司。自2000年4月重组上市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经营管理管理者建立了新的以业绩考核为基础的薪酬制度。主要包括:(1)在薪酬结构上,用了国际上通行的固定薪酬、业绩奖金、股票期权三单元模式。做到近期激励与远期激励相结合,经营管理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结合。(2)在薪酬标准上,取消了原有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按照“级别”确定薪酬的做法,依据经营管理者所在单位应担负的责任、风险,以及管理的幅度、单位效益确定薪酬标准,并对地区公司划分类别,拉大了差距。在各薪酬单元的比重上,浮动部分的比重随着职务的升高、承担责任的加重而相应加大,增强了经营管理者的风险意识。(3)在薪酬分配上,坚持与业绩考核挂钩的原则。把经营者的变动薪酬与业绩指标挂钩,按考核结果进行分配,使经营者的收入随业绩指标完成的好坏上下浮动,以确保实现股份公司的战略目标。作为改革的配套措施,股份公司与高级管理人员签订了业绩合同,制定了《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并积极推行管理岗位竞聘上岗制,做到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统一;拟定了《中层以下人员薪酬制度》,下发了《中层以下管理人员业绩考核指导意见》和《操作服务人员业绩考核办法》,使其他员工薪酬分配与经营管理者相衔接,发挥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由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经营者薪酬制度模式,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突出了业绩考核,注重经营管理者利益与公司价值和股东利益相联系,因而成为公司上市的重要“卖点”,这也是中油股票发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再如,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于2000年对公司传统的薪酬制度进行了改革,实行全员年薪制。在坚持国家规定的“两低于”原则的基础上,按照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将员工的薪酬严格与员工的劳动技能、岗位责任、工作绩效以及市场价值挂钩,实现责权利的统一,彻底摒弃经济体制下工资中包含的行政级别、工龄、司龄和学历、职称等平均分配的含量,完全以岗位定薪酬、以责任定薪酬、以业绩定薪酬,并引入了劳动力价值指数作为参考。薪酬制度改革后,员工年度收入构成非常简单明了,仅为年薪一项。原则上年薪的70%作为固定工资按月发放,其余30%根据全年绩效在年终核定发放,取消了原有的各项补贴和费。公司总裁的收入也只有年薪一项,没有股份收入和其他收入。公司总裁收入为公司员工平均收入的3.75倍,保持了较低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该公司建立的新的绩效体系,将公司现有经营主体按贡献度进行分类,主要从经营贡献即当期盈利和规模、经营成长性、资产安全性以及其它管理水平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各级经营者不断提高素质,努力寻求真实的经营业绩,并在实施企业战略过程中,积极追求企业的成长性,培育创新能力及潜在的盈利能力,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专门制定了公司总裁绩效评价指标,将评价结果与总裁年度效益工资的核定直接挂钩,在公司薪酬制度中予以明确规定。绩效评价的重点包括当期盈利性、未来成长性和资产安全性,主要考评公司当期税前利润、净利润增长比例、营业额增长比例、市场化盈利能力增长比例、新增逾期应收账款控制比例、新增不良库存控制比例和目标不良资产收现比例七项指标,解决了目标不清、标准不确定的问题。可见,这种新的绩效评价体系十分注重价值管理的理念,不仅关注战略发展的财务成果,而且关注持续和创新的经营管理过程,较以往以预算目标完成为基础的财务评价有了本质上的变革,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三)企业经营管理者激励方式的多元化实践

目前,年薪制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制度改革中普遍用的方式。年薪制是根据企业规模和经营业绩,以年度为单位,支付经营管理者收入的一种分配方式,是现代企业制度分配的一种模式,它是经营管理者价值的一种体现。实行年薪制,可以充分调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为例,该集团总公司实行的是以岗位工资为主体的结构工资制,工资由岗级工资、年功工资和业绩工资构成。除工资收入外,中远集团***员不享受任何股份收入和住房补贴等其它工资性收入。1999年,中远集团总裁和党组书记的年度工资收入分别为15.6万元和15.4万元。而该集团从1999年起就对所属二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试行年薪制管理,明确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收入由基薪、风险收入和嘉奖收入构成,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强化考核机制,建立了《经营管理目标责任书》和经营者管理评议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从定量和定性的角度全面地对企业经营者进管理行考核,考核指标涉及生产经营、财务和管理三方面内容。

我们认为,对于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实行激励性薪酬制度,分配方式不是单一的,而应当因企制宜地分类设计多元化的薪酬方案,取多种分配形式,建立切合企业实际、有效的经营管理者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三、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结合建立现代企业人事制度,加快提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薪酬制度的市场化水平,迅速增强国有企业对人力的竞争力。当前,国有企业面临巨大的人力竞争压力。特别是在优秀的高级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来自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压力更大。由于外资、民营企业是靠市场机制用人的,其用人、薪酬制度从一开始就植根于市场,并灵活地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竞争中显示了极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最直接地表现在薪酬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原有经济的僵死工资制度已被市场经济冲破,国企薪酬的总趋势在向市场(国际同业)接近,但总的说来目前的市场化水平很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薪酬制度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在人力的配置方面,远未达到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薪酬涉及企业每一个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好的薪酬制度,很难说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有竞争力,必须按市场规则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市场的基本规则,是等价交换,具体到人力配置就是:你值多少钱,我就付你多少钱。由于受条件限制,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这个程度,但最终必须达到在市场上有竞争力的水平。眼下当务之急是将薪酬过低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迅速提到适当的水平。同时,要尽快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配套的经营管理者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把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结合起来。对实行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国家不再直接委派或聘任经营管理者,改由投资者委派或同意的其它办法任用,企业经理由董事会决定聘任。在新老“三会”关系的处理上,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办法。企业用人主体由国家转向市场。国家也不再向企业统配人员,企业面向市场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人才。要用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大力培育和造就企业家市场。

(二)必须改变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自己决定自己薪酬的状况,建立由出资人决定管理者薪酬的制度。国有企业薪酬现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明显违反市场规则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做法是,经营管理者自己决定自己的薪酬,想发多少就发多少(劳动部门虽规定有“总额控制”,但实际控制不住)。出资人决定经营管理者薪酬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国企出现的情况,根源在于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出资人缺位”。改变这种状况的选择似可考虑以下几种方案:一是参考美国公司的做法,向董事会派出代表国家(出资人)利益的“独立的外部董事”(不在公司任管理职务,只领取少量会议补贴,类似美国代表股东利益的外部董事),并由他们组成薪酬委员会,决定管理者的薪酬。二是国家授权成立“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机构”,其中一项重要职能是审核确定国家独资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薪酬。三是对已经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模大、管理规范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授权经营,创造一种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管人与管资产相统一的新型企业***员管理模式。对在国有独资的集团公司和国有控股的企业或子公司任职的经营管理者,应分类管理,区别对待,制定不同的薪酬制度。从经理市场选拔出来并被聘任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者,其薪酬要与经理市场价位相对应。上级公司的董事长及经理层不能兼任所属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经理。上级公司的董事可以在下属上市公司任职,并可以根据其承担的职责领取相应的薪酬。

摘 要 随着现代勘探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被用于很多的领域中。其中,地质勘探可以从工程地

质勘探 、石油煤炭开地质勘探等不 同的应用方面进行分 类。对 于每一个方向的运 用,都有相应的地质勘探技 术 ,为不同的

应 用方 向进行研究提供 了一定的技术和理论指导 ,从 而建立新型 的地质勘探体 系,推进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促进 了我国地

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工程地质勘探技术和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 地质勘探 技术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1 地质勘探技术的概述

1.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

工程地质是一 门调查 、研究 、解决与人类活动和各种工程建

筑有关 的地质问题的科学。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是工

程地质勘探。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 ,测量 、钻深等新技术、新方

法 的运用 ,尤其是计算机的运用 ,使工程地质勘探的工作方法、

质量标准等都有 了很大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工程地质勘探技术

的发展。一个工程的建设离不开工程地质勘探 ,它对工程制定方

案和顺利的建设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主要是研究其形成和分布的基本规律、变

化特征 、地质条件和一些勘探的技术 。石油煤炭勘探是在石油煤

田普查 的基础上 ,进行的经济调查研究 、地质勘探工作。其中,

石油煤炭开技术的勘探是整个勘探工作 中的重要环节。

2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2.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还是存在着一些

问题,发展现状不是很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程地质勘探的质量问题。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很多

勘探的侧重点不 明确 ,勘探的针对性不强 ,勘探方法不正确 ,工

程地质分析工作 中的计算公式与实际情况差别很大 ,从而使勘探

的结论有误 。这些问题 的出现不仅会延误最佳的开发时机 ,还会

给工程 留下一些隐患,严重影响了工程 的质量。

2)工程地质勘探 的技术管理 问题 。一些工程单位提交 的勘

探设计报告不是地质师写的 ,而且在编制人 中没有地质专业负责

人 ,使得报告 中容易出现错误。这样会给总院审查增加难度 ,还

会延误工程的报批时机。

3)工程地质勘探的人员问题 。主要是 因为地质勘探需要优秀

的技术人员,而在工程地质勘探 中,有一些人员不懂地质却提出

不实际的勘探要求 ,有的对地质专业了解不透彻。这些都不利于

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2.2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石油煤炭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开相对比较分散,个

体开情况比较多,这样不仅会导致企业管理难度大,还不能保

证石油煤炭的正常供 给。一些大型的石油煤炭企业的技术性 、安

全性、可靠性都很有优势,要将其进行有效整合,国家要加强管

理、统一规划 ,从而促进其发展。我 国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成

果主要表现 以下几个方面 :

1)石油煤炭地质基础研究从传统地质走向了地球系统科学研

究阶段。我国开展了华北 、华南地球的评价研究课题 ,对于

我国的石油煤炭的赋存规律有了基本的掌握 ,而且还将层序

地层理论和方法运用在石油煤炭的地层划分中,从而拓宽了地质

研究的思路。

2)石油煤炭综合勘探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根据了

我 国石油煤 田的地质特点 ,合理 的运用地质勘探的新技术 ,并且

充分利用现代勘探理论 ,从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油煤炭综

合勘探体系。

3)石油煤炭地质勘查信息化和 “3s”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在

地质勘探的各个领域中,计算机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

使地质报告编制实现了数字化 、信息化 ,而且还利用了GIS,建立

了我 国 《石油煤炭信息系统 》。此外 ,在石油煤炭评价

中,还大量运用 了遥感技术 ,形成了石油煤炭遥感技术体系。高

光谱技术和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图像技术也有显著的进展。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还存在着 以下

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要解决中部能源基地中一些地形复杂的

勘探技术问题,以及它所引起的水和环境问题;二是要加强

西部地质研究 ,进一步提高勘探评价程度;i是要加强清洁

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研究,为其清洁利用和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

地质依据 ;四是要利用石油煤炭 的现代化开,从而实现高产高

效的生产 ;五是要加速石油煤炭的地质主流程信息化和信息

化水平 。

3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3.1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工程地质勘探技术虽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面临着挑战,但

是其发展趋势还是很乐观 ,存在着很多机遇 。因此 ,要尽量解决

存在的问题 ,不断的创新 ,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 。

首先 ,要分清地质勘探的各项责任。即总院要负责工程地质

勘探和一些技术管理 问题 ;各地方部 门要 负责好勘探 的合理周

期 ,安排专业的勘探人员 ,不断用新的勘探技术和设备 ,从而

促进工程地质勘探技术的突破性发展。

其次,工程地质勘探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培养优秀的地

质勘探技术人员 ,不断的推动技术革新,促进勘探技术的进步和

勘探结果的创新。

3.2 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趋势

只有明确 目标 ,加大力度 ,依靠先进 的科学技术 ,提高地质

勘探的精度 ,保障地质勘查 的质量 ,才能推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技术的创新。我们要沿着 “加强石油煤炭地质勘探 的基础研究 ,

最大限度 的发现新的 ;不断加大综合勘探技术的创新力

度 ,满足人们 对的需求 ;改 革石 油煤 炭地质勘探的科技体

制 ,培养新型的精干高效 的地质技术创新队伍 ”这一基本思路 ,

实现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大力发展石油煤炭的综合勘探技术。要加强多元地质

信息符合技术 的研究 ,建立高精度 的地质模型 ,从而提高地质勘

探的精度 ,为地质报告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2)组织开展新一轮的石油煤炭评价 。要运用新的地质理

论和评价方法,研究并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石油煤炭的评价

理论和方法,并且要多开展一些基础评价 ,强调石油煤炭的用

途,正确认识我国石油煤炭的潜力,建立石油煤炭的信息

系统 ,不断促进石油煤炭地质勘探技术的革新,促进我国地质勘探

技术的发展。

3)加强清洁石油煤炭技术的地质基础研究。其核心技术是洁

净煤技术 ,与煤岩学、煤化学等基础理论结合在一起 ,并且利用

地质地球化学 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而为勘探技术 的改进提供一定

的依据。

4)推进石油煤炭地质信息和3s技术产业化。发展石油煤炭地

质勘查的主流程信息化,实现地质勘探技术的集、研究的信息

化 。加强高分辨率卫星图以及数字宇航摄技术的运用 ,促进地质

范围以内,密度全部大于3.29g/cm ,相对密度大于95.7%。表面上

的颜色一致均匀 ,没有任何斑点。

2)相分析。通过x射线衍射检验说明 ,试块样 品中可能含有

ZnS(2H—f0r珊)、ZnS(10H+8H)、磷石英和方石英相 ,没有出现其它

杂峰。靶材 中各相组成均达到了镀膜的要求 。

3)热等静压适用工艺制度 :加压介质是氩气。加热时温度为

1100℃,压强是 120MPa,一个小时的保温保压。

4)热压 较好 的工艺制度 :室内温度到 1050~C之间 ,每分钟

2℃一5。c升温速度 ,开始在600~C时加压 ,30分钟的保温保压之后

直接进行卸压。

4结束语

本文简要介绍了电子靶材的热等静压与热压工艺 ,经过研

究两种工 艺都能够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靶材 ,满足 了使用溅射 的

要求。

参考文献

[1]努力古.溅射靶材的制备及发展趋势[J].新疆有色金属,2008,5.

2刘志坚.溅射靶材的应用及制备初探fJ.南方金属,2009,6.

作者简介

陈卫 飞 (18一 ),男 ,湖南株洲人 ,本科 ,工程师 ,研究方 向

ITO、靶材、有色金属材料。

量 的增加和产品流通的活跃 ,我市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已远远不

能满足市场需要 ,销售渠道单一 ,冷藏、储运设备落后 ,制约 了

产品外销市场的拓展。建议在市场建设,预冷库、冷藏车配备以

及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3)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农产品质量安全

事关 民生 ,事关农业发展和农 民增收的大事 。但是 ,固原市农产

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 由于检测设备简陋 ,检测人员水平低 ,经费

不足 ,农产 品质量安全还存在着很大 隐患 ,建设固原市农产 品包

括畜产品为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势在必行。建议 自治

区支持建设 固原市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以开展质量安

全监测监控,保证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 。

参考文献

1宁夏中部干旱带及南部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建设规划M.

[2]固原市设施及旱作节水农业发展规划[M].

作者简介

孙丽琴 (1968一 ),原州区人,宁夏大学农学系本科 ,1986年参加工作

时间,现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

勘探技术 的发展。

4结束语

总而言之 ,地质勘探技术对矿产 、能源的勘探具有

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的勘探 、开发和综合利用。虽然

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研究了一系

列地质勘探工程的新技术 、新方法、新设备。但我们还要意识到

其存在的问题,要通过一些具体措施,使我国的地质勘探技术走

向更加完善的发展趋势 ,从而不断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资

源、能源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定武.谈现行地质勘探工作改革的几个问题册.地质与勘探,2OlO,4.

2王树江.浅谈地质勘探技术发展啊.民营科技,2010,10

[3姚振义.煤 田地质与勘探方法阴.中国矿业出版社,2Ol1,6..jiudingqikan.net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