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原油价格_1962年国际原油价格
1.可燃燃料如何储运?
2.中国有哪几大油田?
3.阿拉斯加原油产量
4.原油同位素组成
5.世界吞吐量排名前十大港口
6.请介绍一下石油输出国组织!
7.最值钱的货币排行榜
术语“光生伏打”(Photovoltaics)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光、伏特和电气的,来源于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的名字,在亚历山德罗·伏特以后“伏特”便作为电压的单位使用。
以太阳能发展的历史来说,光照射到材料上所引起的“光起电力”行为,早在19世纪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
1849年术语“光-伏”(photo-voltaic)才出现在英语中,意指由光产生电动势,即光产生伏特。
1839年,光生伏特效应第一次由法国物理学家A.E.Becquerel发现。
1883年第一块太阳电池由Charles Fritts制备成功。Charles用硒半导体上覆上一层极薄的金层形成半导体金属结,器件只有1%的效率。
到了1930年代,照相机的曝光计广泛地使用光起电力行为原理。
1946年Russell Ohl申请了现代太阳电池的制造专利。
到了1950年代,随着半导体物理性质的逐渐了解,以及加工技术的进步,1954年当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在用半导体做实验发现在硅中掺入一定量的杂质后对光更加敏感这一现象后,第一个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太阳能电池于1954年诞生在贝尔实验室。太阳电池技术的时代终于到来。
1960年代开始,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就已经利用太阳能电池做为能量的来源。
1970年代能源危机时,让世界各国察觉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1973年发生了石油危机,人们开始把太阳能电池的应用转移到一般的民生用途上。
在美国、日本和以色列等国家,已经大量使用太阳能装置,更朝商业化的目标前进。
在这些国家中,美国于1983年在加州建立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电厂,它的发电量可以高达16百万瓦特。南非、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非洲南部的其他国家也设立专案,鼓励偏远的乡村地区安装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
而推行太阳能发电最积极的国家首推日本。1994年日本实施补助奖励办法,推广每户3,000瓦特的“市电并联型太阳光电能系统”。在第一年,政府补助49%的经费,以后的补助再逐年递减。“市电并联型太阳光电能系统”是在日照充足的时候,由太阳能电池提供电能给自家的负载用,若有多余的电力则另行储存。当发电量不足或者不发电的时候,所需要的电力再由电力公司提供。
到了1996年,日本有2,600户装置太阳能发电系统,装设总容量已经有8百万瓦特。一年后,已经有9,400户装置,装设的总容量也达到了32百万瓦特。
在中国,太阳能发电产业亦得到政府的大力鼓励和资助。2009年3月,财政部宣布拟对太阳能光电建筑等大型太阳能工程进行补贴。
可燃燃料如何储运?
石油输出国组织,即OPEC——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中文音译为欧佩克。成立于1960年9月14日,1962年11月6日欧佩克在联合国秘书处备案,成为正式的国际组织。其宗旨是协调和统一成员国的石油政策,维护各自的共同的利益。现有12个成员国是: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利比亚、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成立目的在于协调各国石油政策,商定原油产量和价格,采取共同行动反对西方国家对产油国的剥削和掠夺,保护本国资源,维护自身利益。
欧佩克各成员国的代表(主要是代表团团长)在欧佩克大会上对其石油政策加以协调、统一,以促进石油市场的稳定与繁荣。欧佩克秘书处负责该组织的日常事务,接受理事会的指令,由秘书长直接领导。欧佩克下设的经济委员会、部长监察委员会等多个执行机构,则履行咨询、磋商、协调等多项职能。
欧佩克成员国对当前形势和市场走向加以分析预测,明确经济增长速率和石油供求状况等多项基本因素,然后据此磋商在其石油政策中进行何种调整。例如,在以往数次大会中,欧佩克成员国曾分别确定提高或是减少该组织的总体石油产量,以便维持石油价格的稳定,为消费国提供稳定的短期、中期乃至长期的石油供应。
欧佩克组织在近年曾多次使得石油价格暴涨来抗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为平衡世界力量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组织成员国共控制约全球三分之二的石油贮备,约共占世界石油蕴藏78%以上的石油储量并提供40%以上的石油消费量。它们占全球产油量的40%和出口量的一半。欧佩克的决定相当影响国际油价。
中国有哪几大油田?
由于多数的能量应用都有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条件限制,因此可燃燃料便于储运的特点使其备受青睐。事实上,火车、蒸汽船、汽车、飞机等的出现,一方面使运输业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费行业,另一方面也更加突出了能源储运特点的重要性。再进一步说,能否将能源运至能源消耗密集区,对推动工业发展非常关键。在美国,钢铁城市多在煤矿附近地区发展,因为钢厂需要大量的能量,钢加工过程中的用煤量比铁矿石本身还要多,这样,将钢厂设在煤矿附近就会节约一大部分燃料运输成本。后来,随着油气在能源市场占据主要地位,其运输的便利特点才改变了钢厂选址的优先考虑因素。
煤是固体,故不需专门的集输技术,几个世纪前,用马车拉煤,甚至装袋由人力扛运,与搬运木柴或木炭差不多。新老资源接替时,新资源一定要在使用性能和储运方面尽可能与老资源接近,显然煤具有这种优势。
采煤规模扩大后,煤矿入口处开始采用倒煤场。最初的倒煤场只是个大箱子,煤车可将装载的煤倾倒进去,故倒煤场又名翻车场。对那种沿山壁向里挖的煤矿来说,倒煤场尤为有效:煤倾倒入煤矿出口处的倒煤场后,就存储在那里,直到货车将煤拉走;货车装煤时,倒煤场底部的圈闭门会打开,煤靠自身重力自动落入货车车厢。因为有了铁路,这项储运技术非常重要,目前已成为煤储运的主要设施,一般都位于煤矿入口附近,甚至露天煤矿也有大型的倒煤场,将煤卸入过往的铁路货运车厢中。虽然需要将煤举升进入倒煤场中,但这一过程耗时很短,倒煤场相当于采煤现场又增加了一个储集场。
现代采煤作业中,煤进入倒煤场前,一般将大块的煤进行粉碎,使其粒度相对均匀。粉碎可使最终燃烧的效率提高,可能也是煤零售前所需的唯一一道处理工序。煤通常含有大量的硫和矿物灰,销售和使用前最好能除去这些污染物,可是,这些污染物组分与含碳组分结合得很紧密,不易处理(偶尔煤中会有大块的黄铁矿,这种矿石主要含硫,可通过机械方法分离)。现代工业通常都使用粉碎的煤,但在20世纪初,市场上大块的煤非常受欢迎,因为这些煤块太大,无法通过分选筛,所以价格便宜,只是成本价。
煤的运输通常采用直达货运列车,这种列车一般有100节车厢,每节车厢载重约100吨,在铁路与公路的交叉口,一位摩托车手等待一列运煤车通过时,煤车似乎望不到尽头。这种专门用来运煤的直达货运列车,将煤运至消费地点后立即返回(空返),再装满一车煤开始下一次的运送。运煤列车可以将煤运给1000英里外甚至更远的买主,目前,美国储量最丰富的煤田在落基山地区,当地因人口密度不大、耗煤量中等,因此这里产出的煤大多运往遥远的、人口更为密集的地区。
有水路的地方,驳船和货船也用来运煤。沿北美五大湖东部开凿的人工运河——伊利运河,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运煤。以巨大的相互连通的湖面运输网络为依托的廉价运煤(及运送其他大宗产品)的能力,推动了美国这一地区众多大都市的发展。水路运输比陆路运输更为有效,但不如陆路运输直接(天然水路的走向不利于运输,运河又很有限)。20世纪80年代,美国煤的运输中,驳船仅次于铁路,占运煤量的16%~17%(注2)。
运煤的内陆驳般与海洋货轮有一些区别。驳船是平底而不是“V”形底,且不是机动船。它的优点是费用低廉,可往返于浅水河道,缺点是,平底设计无法经受风浪,不适用于海洋运输,就是在经常出现暴风雨的五大湖区,其应用也非常受限制。
20世纪70年代,一种更为有效的运煤方式受到强烈关注——管输。管输实际上是人工开凿水路的一种变化形式,比任何地面运输都有效。一般情况下,管输是可以实现的,与其他需要笨重载体的运输方式相比,管输只需要移动货物本身。但是,煤是固体,因此需要运载介质,一般建议用水来做这种介质,因而出现了众所周知的煤浆管线。水介质的使用,将节约的车辆成本抵消了,但两种运输方式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不太明显的区别,即内燃机驱动地面车辆的总效率很低,管输泵的操作效率要高得多。
煤浆管线的主旨是把煤磨成颗粒状,以形成煤浆或使煤在水中悬浮。由于煤基本上不溶于水,故需要一些表面活性剂来保持悬浮状态,煤与水的密度相差无几,有助于二者的混合,之后就可用泵将煤浆打入管线,输送给远方的消费者。最后在使用地点还必须对煤浆进行煤水分离。
煤的管输遇到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是用水量巨大。美国曾有意在落基山地区与美国东部之间建一条输煤管线,但因落基山地区是半干旱地区,当地居民反对将其有限的水源供给更为湿润的东部地区。管线支持者们向居民们保证不使用饮用水,而是用打井的方法汲取盐水,但居民们质疑汲取地下水有可能影响地下水循环,甚至有可能使浅层淡水吸入加压盐水层。研究表明这种情形可能性不大,但无法确保一定不会出现,没有关于地下结构及渗透率规律方面的充分资料来消除这种可能性。比如,如果有一道未监测到的纵向裂缝将浅层与深层的水层相连通,浅层淡水有可能流入下部地层去补充产出盐水层。铁路公司基于经济利益也反对管输,但煤的管输最终夭折还是因为无法解决的水介质问题。最终,反对管输的一方通过否决煤浆管线的支配权获得了胜利。所谓支配权,是指依据法律,高速公路、公路和管线可强迫土地拥有者出租或出售其财产领地的通行权。
目前,布莱克台地(Black Mesa)管线是唯一一条有分量的作业管线,它从犹他州到加利福尼亚州,年运煤量500万吨,相当于每天一列半运煤列车的运送量(注3),迄今为止,大部分煤仍采用铁路和驳船运输。煤形成后,已远离了其原始的植物状态,其储存简单直接,只需堆放即可,不会吸引来白蚁及类似的昆虫,但煤尘会引起环保问题,且煤存储区也是易燃危险区。
石油和天然气
流体能源的运输,尤其是陆上要比固体燃料的运输效率高得多,它所引起的短期问题也很多。在宾夕法尼亚州,石油工业的头十年,石油都是装在木桶中被运输的。早期的桶每桶可容纳42加仑石油,尽管早已不再使用,但至今还被用作石油的计量单位。德瑞克那口著名的井日产10桶,这无疑给当地的制桶人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会,但设想一下,两年后出现的第一口高产井日产3000桶,这对制桶人来说又是什么样的影响?石油生产者们就是买桶甚至建储罐也无法储存这么高的产量,石油从匆忙搭就的容器中溢出,依山而下,流入溪流和河水。产量的增长超过了需求,很快容器就比其所盛纳的黑金贵重(注4)。
19世纪后半叶,道路设计主要针对马或双轮马车,城市中的道路多以鹅卵石或砖铺就。而石油工业开始的宾夕法尼亚西部山区,泥泞的道路妨碍了将石油运给消费者,当地将圆木横铺在路上,建成木排路,以抑制泥泞,便于重负荷的拉油车通过,这种路减少了拉油车陷入泥潭的概率,但却无法持久。
油从井里涌到地面,最初阶段基本不受控制,油桶短缺、拉油车运送速度缓慢,将石油工业的发展带到了瓶颈。大量的油被阻在井口,常常有油溢出储罐的现象,因为早期的自喷井一直自然放喷,直到压力衰减为止。在德瑞克以前,也有石油生产,但只是从溪水表面撇出天然渗出的油,完钻的第一批井使产量大增,从地面集油在本质上与早期的天然撇油并没有大的区别,有些产油者甚至将沟壑拦上坎,形成储油池。下游的农民显然不赞成这项技术,当时虽没有什么环保规定,但多数作业者都会自觉地、尽可能地将其产品收拾得较为干净。
木桶越来越短缺,储运量增长极为迅速,没有多久,就铺设了第一条输油管线。1863至1865年间,安装了众多的油田集油管线,这些管线与一条主管线相连,主管线将油运至铁路首站。第一条大型管线名为潮水(Tidewater),将宾夕法尼亚西部的产油区和宾夕法尼亚东部边界以及里丁(Reading)铁路油库相连,该油库位于威廉港(Williamsport)东109英里处,1879年5月该管线投产。此前所建管线最大管径为3英寸,没有哪条管线长度超过30英里,且也没经过地形变化较大的地区,潮水管线长度增加了两倍,创当时管线长度之最,管径为6英寸,且在隆冬时节穿越了阿巴拉契亚山脉(the Appalachain Mountain)(注5)。
铺建这样一条管线的动机并不是为了提高效率、环保或节约成本,而是为了打破J. D.洛克菲勒(J. D. Rockefeller)标准石油公司(J. D. Rockefeller’s Standard oil)的控制。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达到足够大的规模后,便策划了声名狼藉的和铁路部门之间的回扣交易,这些交易不仅仅是以较低的价格将标准石油公司的油运至其炼厂,而且还付给标准石油公司一笔额外费用,这笔额外费用就是标准石油公司的竞争对手所交付的运费(注6)。这种市场控制使得洛克菲勒公司能有效地实施买方垄断——该公司购买了总产量中的大部分,进而可以设定原油价格。第一条输油管线主要是迫于当地运油卡车司机不断提出的运费上涨的压力。而面对洛克菲勒所带来的新的市场压力,石油生产者们联合起来,投建了这条史无前例的潮水管线,以冲破洛克菲勒的控制,开创新的市场。有意思的是,早期的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并不是产油公司,洛克菲勒确信石油炼制和销售会更赚钱。对这些小的产油公司来说,非常不幸的是,洛克菲勒迅速对他们的动机做出了回应:两年之内,标准石油公司铺设了到克立夫兰(Cleveland)、布法罗(Buffalo)、费城和纽约市的管线,又恢复了对下游的控制(注7)。洛克菲勒这种破坏竞争的做法使得众多的市场竞争者们和石油生产者们遭受了断喉的痛苦,最终导致了国家出台反托拉斯法。许多公司的领导者试图保持独立自主,对不公平竞争极其愤慨,而标准石油公司的做法却折断了这些公司的脊梁,但洛克菲勒却将这种阻碍竞争的做法说成是在纷扰的局面中建立秩序,提高效率。这种建立秩序的斗争确实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通过铺设管线,可以输送大量的石油,减少了漏油事故,因而大大消除了环境损害。
管线迅速占据了州际运输,几乎在各个方面都有优势。其产品损失小,意味着环境损害小;运送量大,能量投入和物料投入都少。由于对环保的关注越来越趋于立法的边缘,工程设计方面就要使管线更为安全。阿科(ARCO)、埃克森(Exxon)和英国石油公司麾下的财团筹集资金铺设阿利耶斯卡(Alyeska)管线时,管线上安装了众多的压力传感器。该管线从阿拉斯加北坡开始,一直到达瓦尔德斯(Valdez)港的开阔水域,如果出现泄漏,管线压力就会降低,泄漏上游的一个阀门就会自动关闭,防止更多的油从漏点流出,这样就有可能减少所有事故中的漏油量。
尽管20世纪90年代有报告指出阿利耶斯卡管线的检验和腐蚀控制不充分,使其安全性遭到了质疑。但提高管线的安全性从技术角度看是可行的。早在20年前,阿利耶斯卡管线就采用了当时一系列的先进工程设计技术,不仅降低了漏油风险,还解决了一系列的环保问题。目前,这条著名管线如果存在危险,而危险到什么程度还不能确定,那么只要还有经济价值,修复的技术是具备的。
很明显,管线直径越大,运送的流体也越多;同样,给定管线情况下,泵输液体或压缩气态流体的压力越大,运输量也越大(附录中给出了工程师设计用的通用方程)。管线成本与所选管线的尺寸和强度成正比,包括铺设管线在内的施工可能占项目成本的一大部分,因此安装的管线要具备足够的输送能力,以满足预期的输送要求,如果有新增加的油田开发,管线的设计尺寸应能满足输送总产量的要求。在低收入国家中,产量可能会受到需求的限制,因此,管线要进行优化设计,以满付点的预期能量需求。
多数现代管线都是钢质,但现在一些小型应用有时也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管线。聚乙烯承受的压力比钢管要低,因此只限于小管径,但其安装费用低,不需要重型的挖管沟设备和焊机来确保每个接点,只用犁状设施挖开的窄管沟就可以安装聚乙烯管,每根管的连接用简单的热熔仪器就可完成,比焊接所需的时间短,技术熟练程度低。该技术在低收入国家将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小型市场方面已显现出了一定前景。1991年莫桑比克国家油公司(Empresa Nacional de Hidrocarbonetos)安装的中等规模的聚乙烯管线目前给一座50000人口的城市供气,气来自一个30年前发现的气田,但以前认为该气田成本效益低,不能投产。
油罐船
流体燃料陆上运输采用管道输送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20世纪以来,陆上石油管输量大增。但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限制下,越洋管线的成本太高,因此将产品从生产地点运至消费地点,船运似乎是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
第一艘成功的散装油轮是索罗亚斯德号(Zoroaster),由路德诺贝尔公司(Ludwig Nobel)建造,目的是将俄罗斯产的油经里海运出。该船于1878年下水,与运桶装油或桶装挥发性及爆炸性煤油的船相比有天壤之别(注8)。二战期间,美国建造了525艘油轮为盟军提供燃料,这些油轮代号为T-2,每艘油轮承载的总重为16000吨,其中包括原油、燃料和自重,这些油轮近400英尺长,有许多一直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1962年,曼哈顿(Manhattan)号油轮以T-2八倍的能力试航,其自重为116000吨,但也只是超级油轮的一半。到了20世纪70年代,油轮已变得惊人的庞大,所谓的超级油轮占据了市场,超级油轮长度超过400码,装载的油超过200万桶,停泊时半速行驶需1英里才能停住(注9)。远洋运输不经常用超级油轮,而是常采用大型油轮及再大一些的特大油轮(分别为VLCC和ULCC)
VLCC(大型油轮),载重量二十万吨以上的油轮;ULCC(超巨型油轮),载重量三十万吨以上的油轮。。油轮尺寸增加不仅仅基于“如果大就是好,则越大越好”,而且也是因为中东、阿拉斯加及南亚巨型油田的开发,石油产能大增,与之相应的是发达国家需要进口大量石油。石油的国际需求量持续增长,要求的经济规模及油轮的载重能力都是空前的,以便将更多的油运给工业化的耗油大国。
超级油轮发生事故的影响令人震撼。以往曾发生过几次大型油轮的事故,但没有哪一次像第一艘超级油轮在美国海域发生的那次漏油事故那样受到媒体关注(以美国新闻媒体为主)。事故的当事者是恶名昭著的埃克森·瓦尔德斯(Exxon Valdez)号,事故地点就在阿拉斯加的瓦尔德斯(Valdez)港外。尽管瓦尔德斯(Valdez)号不能列入最大的超级油轮行列(充其量只能算是VLCC),漏油量也只是11年前法国海岸阿莫克·卡迪斯(Amoco Cadiz)号漏油量的六分之一,但这次事故却激起了公众对海洋运油业的极大愤怒(注10)。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越洋石油的运输,大部分敌意都指向了不相关的海洋钻井,其实这些敌意更应该针对那些超级油轮的使用。但这其中的逻辑似乎是:进口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超级油轮虽然事故影响大,但使用小型油轮意味着要增多油轮的数量、更为频繁的往来,进而事故更多。自身能源生产无法满足需要的国家必须依靠进口,而越洋石油运输又是高风险的活动,有关环保政策方面的讨论将留到“能源应用的影响”一章。
现代超级油轮通过一系列特别设计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这些油轮有多个完全分离的货舱,这样,船体一部分损坏不会危及整条货船(所以瓦尔德斯号在悲剧发生的清晨只泄漏了载油量的五分之一)。油轮上装有计算机、航海设备、安全及监控设备,而早期的油轮缺乏技术成熟的设备,真正成功的油轮设计问世要花费若干年的时间。第一艘跨越大西洋的油轮是把油装在木桶中再装船,甚至将炼制好的煤油装入常规货船的货仓,桶移动或破裂,油溢入货舱,明火照明灯会把煤油烟点燃。在引入油轮密封舱的理念前,有些油轮根本没有任何隔挡系统,海浪会使得液体货舱内出现波浪作用,增加了海浪作用在油轮上的冲力,进而增大了油轮倾覆的可能性,现代技术已解决了这一问题。
天然气的运输
用管道输送天然气很容易,效率也很高。石油工业出现以前,曾用管道向大城市供应煤气,用于家居及街道照明。但天然气不是最好的能源,石油工业早期,大量的气体被放空烧掉(这种做法至今还没完全根除),即使大部分美国家庭转而使用天然气做饭、取暖,天然气仍次于油,位居第二,因此,天然气市场一直不景气,1954年,美国政府又决定控制天然气价格,也加剧了这种不景气。天然气管输其他方面的障碍还有气体储存问题。
最早的工业用气是产自煤层的煤气(如前所述)。一般认为苏格兰工程师威廉·莫道克(William Murdock)是用气的先驱者之一,他于1792年在家乡康沃尔(Cornwall)安装了气灯。同一时期许多人也做了许多用气的试验,其中不乏成功者,如145年前乔治·迪克森(George Dixon)安装的照明灯,但莫道克的成功为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早期曾用木质管道输送流体,天然气工业出现的前20年,因气体无法储存,过量的气体被放空烧掉,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因而受到了限制。1816年,赛缪尔·克莱格(Samuel Clegg)研发了首个气体储罐,该储罐靠水密封,水会污染气体,但直到20世纪之交才出现干式储罐。在用曼内斯曼(Mannesman)穿孔工艺制作无缝钢管之前,钢管线并没有在该市场上占主要地位,但在英格兰,早在200年前,管输气体就很普遍,据说中国3000年前就曾用竹管输气(注11)。
早期成功的木管线和钢管线一般都很小,操作压力低,气体通常只是流过局部管线,有某种调节器控制来自井内的天然压力。当油藏压力降至某一点,无法再以高于管线压力的压力将气体推举至地面时,这一压力点就标志着一口井生产寿命的结束,这种情形在本书写作期间也很常见。如果气田很大,为保持成本效益也可以安装一台压缩机,以低压接收产出气,再将压力提高到管输压力。
随着气体需求量的增长,铺设大管径高压主管线开始变得有利可图。目前有许多气管线直径超过3英尺,有的甚至超过5英尺,这些管线将大量的气体运到发达国家的气体市场上,沿途要经过几级压缩机站增压才能到达。
为了大量储存天然气或用管线以外的方法输送,必须用高压将气体压缩或在极冷状态下液化。将天然气液化(LNG)是一种储存措施,但也可以作为一种输送方法,LNG货轮将世界各地的天然气运给日本。越洋LNG货轮的储存能力一般是125000立方米,可容纳10亿标准立方米(大气条件下)气体的四分之三,或近80亿标准立方英尺(注12)。
压缩天然气(CNG)作为汽车用燃料越来越受到关注。CNG使得汽车燃料箱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储存足够的能量。安全压力下将气体压缩储存不如液化储存效率高,但在行驶的路上保持LNG的深冷条件又很难,因此,尽管CNG的效率低些,但还足够维持合理的里程范围。曾用公共汽车对CNG和LNG做过测试,城市的公共汽车还没遇到不得不找加气站加气的情况,分析表明,天然气具有良好的燃料性能,但目前其成本还稍稍高于柴油(注13)。
生物燃料
大部分用来获取能量的生物燃料都以木柴或木炭的形式出现,其运输方式通常采用卡车、手推车、甚至人力搬运。木柴的储存堆放即可,在美国及西欧,传统方法是用绳子捆,1捆柴通常为4英尺高、4英尺长、8英尺宽。1捆松木的化学能含量一般为2700万英热单位,木柴可经历多周期的干湿变化,但必须干燥后才能燃烧。不过,木柴储存的主要问题是要防止白蚁及蚂蚁之类的小动物的啮咬。
由于木柴的能量密度低,获取及运输的量就大,运输用卡车消耗的能量会抵消部分从木柴中获取的能量。假设从一点出发,向各个方向行进20英里收集木柴,卡车消耗的能量只占到木柴化学能的10%,视卡车的状况和效率高低会有些浮动。在居民以木柴为主要燃料的国家中,木柴本身的质量(体积)严重影响了木柴商人的经济效益,因此常在把木柴运出森林前加工成木炭。
木炭比原木轻得多,在转换过程中大部分水分得以挥发,因此木炭的能量密度较高。消费者更喜爱木炭可能也推动了这种转换,但运输效率方面的作用更大(当消费者用于煮饭的燃料费用最多只能占其收入的三分之一时,这些人不太可能仅仅因为木炭的方便特点再支付一笔费用),运输效率的提高足以抵消木柴转换成木炭过程中损失的能量。效率提高程度视运送距离远近而定,低收入国家中,森林面积逐步缩减,运送距离可能达到上百英里,居民(多数时候是女人)们外出,可能向各个方向行走20公里(12-13英里)去收集木柴运回家煮饭,在某些木柴缺乏的地区,拾柴这项活动可能要占去女人们30%~40%的时间。从能量转换的角度看,人力比汽车运输更为高效,但因为费时长,故产能很低(图3.1)。
图3.1 肯尼亚妇女拾柴资料来源:Mrs. Nancy Polling, Rochester, NY.生物燃料的前景无疑在于是否能转换成二次流体燃料(乙醇或气体)。生物燃料一旦转换成二次流体燃料,就有和石油、天然气一样的运输优缺点。固体生物燃料转换受集输的限制,不易将其运至转换设施之处;排泄物是极好的生物气生产原料,但散养动物产生的肥料太过分散,无法收集起来应用;一般来说,在现有废物流比较集中的地方,就地生产生物气是最佳方法。用植物生产的酒精最有可能同石油产品混合用于内燃机,其运输方法与石油相同。
阿拉斯加原油产量
中国有五大油田:
1、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上,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十大油田之一。1959年9月26日,肇州大同镇附近的松基3号井喜喷工业油流。当时正值国庆十周年之际,故命名大庆油田。现已在油田探明25个油区,其中开采了14个。1990年大庆原油产量5 564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占我国原油总产量的40%。大庆油田的开发,一举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胜利油田位于山东省黄河入海处,以东营为中心,从利津、博兴直到海边。1962年9月23日,东营地区营2井获得日产555吨高产油流,故油田初名“九二三厂”。胜利油田的产量在1987年突破3 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
3、辽河油田地处辽河下游,位于沈阳、营口和锦州之间。辽河油田的油、气储量丰富,油质好、含硫低、轻质油成分高。到1988年,年产量达1260万吨,是我国第三大油田。
4、中原油田在河南濮阳、新乡、安阳、开封,以及山东荷泽、聊城等地区之间。1975年,河南濮参一井首先喷出工业油流,故初名濮阳油田,1993年原油产量达700万吨。这个油田的特点是天然气丰富,将成为我国东部的天然气石油化工基地。
5、华北油田位于冀中平原上,河北省任丘地区。1975年7月,任丘西南的任4井第一次在古老的碳酸岩地层中喷出高产油流。从此,我国第一个古潜山油田被发现。1979年,油田产量达1733万吨,占当时全国原油产量的近1/5。这些年来产量逐年下降,1991年的产量为500多万吨。
原油同位素组成
虽然早在1853年,阿拉斯加半岛就已经发现了油苗,但一直到1948年以后,阿拉斯加南部才允许石油公司进入,北坡盆地则直到1962年才允许私营公司的地震队进入。1957年,在南库克湾发现了第一个有工业价值的斯旺森河(Swanson River)油田。1959年,阿拉斯加原油产量为2.55万吨。1968年,在北坡盆地发现了著名的普拉德霍湾大油田,它是北美洲最大的油田。
1972年冬,美国能源供应短缺,1973年开始建设横穿阿拉斯加的48英寸输油气管线,1977年投产,当年7月,第一批北坡原油输向南部阿拉斯加湾的瓦尔迪兹港,因此当年产油量比1976年增长了175%。在此之前,阿拉斯加的原油全部产自库克湾。从1978年起,阿拉斯加原油产量大幅提高。阿拉斯加北坡油田的投产大体上延缓了美国石油产量的下降态势。1988年阿拉斯加原油产量创下了年产1亿吨的最高纪录,占当年美国原油总产量的24.8%。但之后阿拉斯加的原油产量开始逐年下降,1989~2000年,阿拉斯加原油产量平均每年下降5.8%。2000~2004年,阿拉斯加的产量递减速度减慢,年产量保持在4500万吨以上(图3.19)。2004年,阿拉斯加的年产量为4536万吨,占全美产量的16.7%。1958~2004年间,阿拉斯加的累计产量为21.26亿吨,占同时期全美累计产量的11.8%。
图3.19 阿拉斯加原油产量
世界吞吐量排名前十大港口
1.碳同位素
(1)原油碳同位素值
图13-1 现代海洋沉积物和石油的碳同位素组成(Deines,1980)
原油全碳的δ13C集中在-33‰~-20‰范围内,平均为-28.5‰左右,呈双峰态分布,多数样品落在-30~-27之间(图13-1)。一组主峰值δ13C为-30‰~-29‰,另一组主峰值δ13C为-27‰~-25‰,后者分别与湖泊相和盐湖或沼泽相环境相关。族组分间碳同位素分馏相对小,差值常小于2,饱和烃与芳烃之间未出现同位素分馏或分馏很小,被认为是未熟—低熟油的重要特征之一。原油伴生气甲烷δ13C值是判识未熟—低熟油的有利指标,平均值为-50‰~-52‰,比成熟油伴生甲烷均值约轻10‰。未熟油和烃源岩之间族组成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有较好对比关系,而烃源岩常相对富集12C,是有别于成熟油的特征。海相原油类似于现代海洋沉积中有机碳的δ13C值的变化,但略低3‰~5‰。尽管原油碳同位素组成总变化范围大于10‰,但对单个油藏来说,δ13C值变化很小,一般在1‰~2‰左右。如大庆油田原油的δ13C值在-29‰~-31‰。
原油的族组分碳同位素组成与有机体的生物化学组分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继承关系。比如,氯仿抽提物中的饱和烃与原油中的饱和烃有着类似的碳同位素组成。木质素的δ13C值与原油中芳香烃的δ13C值接近。在各种原始有机质形成油气的过程中,虽然有同位素分馏作用发生,但原有的同位素组成特征依然可被继承且保存在石油中。
原油的δ13C值与生油母岩的沉积环境密切相关。1962年,W.Eckelmann等统计了128个陆相原油样品,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29‰。S.Eptein等(1981)在研究了世界各地从寒武纪至更新世API比重(为美国石油学会采用的原油比重)在18.2‰~60.9‰之间的114个海相与非海相油田样品后发现,海相原油的平均碳同位素组成重于非海相原油。海相产油层中的原油,δ13C值为-23.1‰~-32.5‰;而非海相产油层中的原油,δ13C值为-29.9‰~-31.5‰。他们分析的陆相原油δ13C值,虽然分布的区间不尽相同,但共同点在于分布的范围都大大窄于海相原油的δ13C值分布区间。一般来讲,海相源岩与海相石油碳同位素组成要比非海相源岩与陆相石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偏重。
D.W.Waplos等(1978)在进行原油形成的数学模拟时发现,陆相地层所产原油热裂解产物中C20以上奇碳物质(如C23、C27、C29…等)都比相应的偶碳数物质略富集13C,而海相地层所产石油却没有这种情况(Weltes,1968)。
图13-2 不同地质时代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据Stahl,1977)
(2)原油的碳同位素时代效应
海相原油的δ13C存在“时代效应”,总的趋势是:δ13C随时代变老而降低。古近-新近纪原油相对富13C,三叠纪原油相对贫13C(图13-2);原油δ13C与同时代的沉积有机碳δ13C呈正相关变化。这种变化趋势与不同地质时代植物的光合作用的速度变化有关。光合作用速度加快,植物生长加快,对碳的利用率增加,它们之间的同位素分馏相对较小。由这些有机质形成的原油也相对富重同位素组成。相反,光合作用慢,植物有机质的同位素组成变轻,形成原油的同位素富12C。与陆生植物不同,海生植物更多利用溶于海水中的碳酸根或碳酸氢根,一般较陆生植物相对富重同位素组成。
海相原油的δ13C存在“时代效应”,还与全球性的地质灾变事件有关。例如,全球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中碳酸根或碳酸氢根的同位素组成变重,由海洋生物形成的原油同位素组成也相对富13C。
陆相原油的δ13C不存在“时代效应”。
(3)不同分子类型的同位素组成
原油组分的不同分子类型的同位素组成随碳数的增加而增高。总体上有以下规律:①从饱和烃开始,经芳香烃、非烃至沥青质,δ13C值依次增高;
②异构石蜡比正构石蜡富13C;③环烧烃比石蜡富13C;④芳香烃的δ13C值随环数增多而富13C;⑤原油的δ13C值随成熟度的增高而富13C。
图13-3 西德南部两个亚阿尔卑斯盆地原油的δD-δ13C关系图(据Schoell等,1980)
2.氢同位素
原油中的δD值一般在-160‰到-80‰之间。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双峰分布的特征。氢同位素δD值为-180‰~-130‰,意味着沉积介质盐度覆盖了从淡水到盐湖的全范围,主峰值为-170‰~-150‰,说明以湖泊相为主;而δD值-160‰~-150‰为次高峰,表明古水体常有咸化过程。石油不同组分的δD值亦不均一,通常按下列顺序递增:饱和烃—芳烃—非烃,即δDSHC<δDAHC<δDNSO。
原油中的δD值与δC值之间未发现明显的正相关性。如加利福尼亚州古近-新近系中的石油极富13C(δ13C值为-23‰到-25‰),但却贫氘,亦有个别石油异常富集氘,δD值为正值,但δ13C值没有相应的变化。虽然目前对石油中δD值的变化和氘的成因还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但应用δD-δ13C关系图(图13-3)发现一些原油显示了较好的结果。
从图可知,利用δD-δ13C关系,可以较有效地区分东、西两个盆地古近-新近系砂岩中的原油。而这两种原油由于细菌降解和水洗作用,仅根据化学成分和碳同位素组成,不能有效地区分。
3.硫同位素
硫是活体生物内某些细胞(如蛋白质、酶等)的关键组成元素。生物死亡以后进入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硫同位素组成也会逐渐地与周围沉积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发生均衡作用。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有机质内的硫,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一部分有机硫(蛋白质被破坏)被转变成硫化氢,其余的有机硫,在埋藏过程中,会由有机质的热裂解作用而逐渐地释放出来(Brooks,1971)。浮游生物死亡后,在沉积物的还原条件下可转变为腐泥质。在分解的早期阶段,蛋白质被破坏,有机硫以H2S的形式释放出来,使得硫含量减少(原油中的硫含量分布范围为0.01%~12%),所以,大多数存在于石油中的硫并不都是有机硫。
由于硫同位素在地球化学过程中具有极为复杂的分馏效应,因此对原油中硫同位素组成的解释也十分困难。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可能在于在所测定的样品中,硫同位素组成很可能包括了进入有机硫组分中的元素硫。元素硫也可能具有次生无机成因的来源(较重的同位素),而有机硫则既有原始生物成因(其较轻的同位素)的,也有次生无机成因的来源。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将原油中的元素硫与有机硫分别检测硫同位素组成。
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原油,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很大,δ34S值分布范围可从-22波动到+28‰。但在相同地层时代形成的原油,硫的同位素组成却比较均一。比如,伊拉克白垩系中的原油,硫同位素组成变化仅为4‰左右。上白垩统的原油δ34S值为-5.3‰~1.2‰;中白垩统的原油δ34S值为-5.4‰~1.8‰;下白垩统原油的δ34S值为6.2‰~1.2‰(Thode等,1970)。
图13-4 原油和同时代海水硫酸盐的平均δ34S值(据Thode,1958)
海相原油也存在明显的时代效应,其平均值比同时代的海水硫酸盐平均低13.8‰,表明它们之间有成因关系(图13-4)。
研究石油及伴生的硫酸盐与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将有助于加深对原油的硫源和生油环境的认识。许多源于原油的硫化氢,其硫同位素组成与原油十分接近(Thode等,1958)。这表明在油的成熟过程中,虽然丢失了部分硫,但并未引起明显的硫同位素分馏效应。但是,石油中的硫化氢也有在地层水中由硫酸盐还原细菌形成的。这种硫化氢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地层水和硫酸盐的浓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地层水中的硫酸盐浓度越高,硫酸盐被还原的程度就越低,硫化氢的δ34S值也就越低。当硫酸盐全部被还原成硫化氢时,硫化氢的浓度大大增加,其δ34S值也较高。
原油的硫同位素组成,可以反映油气形成环境和硫源,比如,海水硫酸盐如果可成为海相原油的主要硫来源(原始有机质中的硫含量很低),在与海水接触的淤泥中,细菌会迅速还原海水中的硫酸盐,最终这些硫可能进入油气中。所以,原油的δ34S值也可能会与海水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有关。而非海相成因的油,其硫并不来源于海水,故与同时代的海水不可能有相同或相似的硫同位素组成。因此,从原理上讲,根据硫同位素组成特征也可以判断原油的海相与非海相成因。
请介绍一下石油输出国组织!
世界吞吐量排名前十大港口:
1、上海港
上海港是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中部,连接着中国南北沿海和世界大洋的国际航运中心,港口主要业务有装卸、物流、引航、海铁联运、等水路客运服务,经营的货类有煤炭、金属矿石、石油钢材、机械设备等。
目前拥有连接全球214个国家地区500多个港口的80多条航线,并拥有处理4350万标准集装箱的能力。
2、舟山港
舟山港是位于东部沿海要冲的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网的重要节点,于1987年开港运作,截止目前共有超过9000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并拥有近50个万吨级以上泊位和161条航线,目前年货物吞吐量可达8.89亿吨。
3、新加坡港
新加坡港是位于马六甲海峡东南侧的国际著名转口港,也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80几个业务港口进行了业务往来,主要业务有电子产品、炼油及船舶修造为三大行业为主导。
新加坡港因位于太平洋至印度洋的航运要到,因此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新加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
4、天津港
天津港是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一处连接了东北亚与中西亚的京津冀海上门户,于咸丰十年成为通商口岸,并于1952年再次开港,目前这里的港口岸线共32.7千米长,且拥有336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
5、葵涌货柜码头
这是位于香港蓝巴勒海峡两岸的货柜物流处理中心,共拥有9个货柜码头和24个泊位,可停泊世界最大型的货柜船,且拥有处理1800多万个标准货柜单位的能力,也是效率最高的货柜港口之一。
6、韩国釜山港
釜山港是位于韩国东南沿海处始建于1876年的韩国最大的港口,因紧邻京釜铁路而迅速发展,对韩国的对外贸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处以机械、化工、视频、汽车轮胎等为主要业务的韩国海陆空交通枢纽。
7、广州港
广州港是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地带,是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集装箱干线港口和综合性主枢纽港,主要是从事钢材、粮食、以及石油等货物装卸,还有保税业务。
广州港拥有131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和通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2020年完成6.36亿吨货物吞吐量。
8、苏州港
苏州港是位于长江入海口咽喉地带,建于2002年的新兴港口,由常熟港、太仓港和张家港共同组成,是内外贸货物运输以及装卸与仓储的一个多功能港口,是国际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港对外交通十分便捷,且拥有38.8千米长江岸线和-12.5米的深水航道,目前货物吞吐量已突破了六亿吨的大关。
9、青岛港
青岛港是位于山东半岛胶州湾畔的国际贸易口岸和中转枢纽,于1976年开始首次集装箱业务,并于1992年开通首条国际航运干线。
青岛港目前发展和基础建设已经非常稳定,已经拥有全国最大的原油码头和煤炭码头。目前共拥有超过160条集装箱航线,且年均货物吞吐量可突破5.15亿吨。
10、迪拜港
迪拜港是位于阿联酋东北沿海,隶属于迪拜港务局的中东地区最大的自由贸易港,以塑料、海水淡化、车辆装配、造船为主要工业,且拥有名列世界前茅的百万吨级的干船坞,同时拥有阿联酋最大的迪拜国际机场。
有大约100多家的航海公司经过迪拜,在道路交通建设还有码头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发展飞快,吞吐量每年都在增长。
最值钱的货币排行榜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石油输出国组织
Petroleum,Exporting Countries Organization of
一些石油生产国为协调石油政策,反对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与剥削而建立的国际组织。英文简称OPEC.1960年9月10日成立。1994年,正式成员国有13个,包括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 *** 、委内瑞拉、卡塔尔、印尼、利比亚、 *** 联合酋长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厄瓜多尔和加蓬。是第三世界最早成立的原料生产国组织。总部设在维也纳。宗旨是协调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和行动,以集体方式维护各产油国的石油权益。最高权力机构是石油输出国组织大会。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负责制定总政策,由各成员国石油部长率团参加。会议根据一致同意原则进行工作,必要时召开特别会议。该组织设有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各派1名理事参加,任期2年。理事会负责执行大会的决议和日常的行政管理事宜。理事会执行机构是秘书处,秘书长是依法授权的代表,任期2年。该组织定期出版各种有关石油问题的刊物,沟通各成员之间的信息。成员国拥有石油储量约600多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70%。1980年该组织的原油日产量占世界日产量的45%,出口量占世界日出口量的74.8%。该组织出口的石油占美国进口的30%,日本进口的90%,西欧进口的60%。
1978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会议在阿布扎比举行
该组织成立后,夺回了制定油价和石油生产的权利,将一批石油企业国有化,掌握了石油开采、销售的控制权。1973年的石油斗争,鼓舞了第三世界国家争取民族经济独立的运动。油价从1973年的每桶3美元升至1974年11美元。1975年底废除石油标价制,实行单一价格制。1976年该组织建立了特别基金会,筹款8亿美元,帮助第三世界国家。1980年改为国际发展基金会,基金为40亿美元。1986年成立了产量配额和油价两个委员会。80年代以后油价暴跌,各国磋商后决定减产保价。90年代该组织在协调各成员国产量、价格方面虽有矛盾纷争,但从全局平衡和稳定了石油市场。
成立时有沙地 *** 、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拉克及伊朗等五国。其成立宗旨是维护产油国利益,并维持原油价格及产量水准。其后,陆续加入新的会员国,包括卡塔尔 (1961) 、利比亚 (1962) 、印尼 (1962) 、 *** 联合酋长国 (1967) 、阿尔及利亚(1969) 、尼日利亚 (1971) 、厄瓜多尔 (1973) 及加蓬(1975) 等八国。其中厄瓜多尔及加蓬已退出。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它们各自和共同的利益。
主要机构有: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理事会,负责执行大会决议和指导该组织的管理;秘书处,在理事会指导下主持日常事务工作。秘书处内设有一专门机构——经济委员会,协助该组织把国际石油价格稳定在公平合理的水平上。
出版物《石油输出国组织公报》(月刊):《石油输出国组织评论》(季刊);《年度报告》;《统计年报》。
一、科威特——第纳尔
科威特货币代码:KWD
1KWD = 3.3289美元
人均GDP:22105美元(IMF)
第纳尔的名字来自于罗马帝国的一种被称为Denarius的银币。Denarius的意思是钱,西班牙文和葡萄牙文中也有同样来源的字。这个字的涵义在Denarius继承了Solidus金币之后变成了金币的意思。
经济评价:科威特第纳尔是世界上兑美元汇率最高的货币。科威特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940亿桶,约为世界总储量的10% ,居世界第四位石油。尤其是天然气工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另外,威特的农业生产几乎为零。科威特是一个拥有巨额财富的国家,其货币的汇率很大程度上由石油出口决定。据报道,这个国家90%的财政收入都仰仗能源出口,其中,国有石油公司为科威特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
科威特同时是一个高福利国家。科威特籍公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住房、饮水、用电方面的补助。此外,还有结婚补助、子女补助等名目繁多的社会津贴。科威特理财有方,早在70年代中期设立了后代储备金,每年将国家收入的10%拨为后代储备金为科威特“石油之后”作准备。科威特政府用这两项储备金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大规模的投资网,将对外投资作为解决未来国家收入的重要途径。值得一提的是,科威特人精于海外投资早已为国际金融和经济界人士所公认,其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大量投资,从1985年起,科威特在国外资本的年度资产利润收入已超过每年石油出口收入所得的利润。
二、巴林——第纳尔
巴林货币代码:BHD
1BHD = 2.6532美元 (与美元挂钩)
人均GDP:22402美元(IMF)
经济评价:巴林第纳尔是世界上最值钱的货币之一。巴林是波斯湾国家,人口略多于100万。与科威特一样,巴林同样是一个遍地“黑金”的国家,石油出口到全球各国。同时巴林王国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之一,就业率非常高。十分有趣的是,巴林第纳尔与美元汇率挂钩,其兑美元汇率曾经连续14年内保持不变。
值得一提的是,富裕在这个国家随处可见,正因为经济太富裕,国内肥胖人口非常严重, 根据统计,比如28.9%的男性和38.2%的女性处于肥胖状态,国民得糖尿病的概率也是全球第一,全国至少有15%的国民有糖尿病,足可看到肥胖是个严重的健康问题。 虽然是传统的中东国家,事实上,这里比其他中东国家相对开放得多,对女性服装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9年巴林人均国民总收入为22110美元;巴林的人类发展指数在世界曾经排名第44位,同时被世界银行认定为高收入经济体。值得一提的是,巴林构建了一整套覆盖全国的丰富的福利体系,比如巴林实施了三免费: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交个人所得税、并且政府提供廉价住房等惠民举措几乎是一应俱全。巴林的文盲率非常低,为4.9%,尤其是15至25岁青年受教育率达到99%,是中东海湾地区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国家。
三、阿曼——里亚尔
阿曼货币代码:OMR
1OMR = 2.6042美元(与美元挂钩)
人均GDP:14216美元(IMF)
经济评价:阿曼苏丹国,简称为阿曼,位于亚洲西部的阿拉伯半岛东南部,它扼守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输出通道--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阿曼是阿拉伯半岛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公元前2000年已经广泛进行海上和陆路贸易活动,并成为阿拉伯半岛的造船中心。
阿曼属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居民约40%从事农鱼牧业,多数人民自给自足。主要产物为大麦、椰枣、金、石油、铜、铁等。阿曼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开采石油,虽自然资源丰富,但因经济起步较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相对也较缓慢,但仍算是一个较富裕的阿拉伯国家。石油产业是阿曼的支柱产业,油气出口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5%,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阿曼拥有的探明石油储量为约为53亿桶,在中东位居第七,在世界位居第二十二位。我国已经成为阿曼原油的最大进口国,占阿曼出口量的70%以上。
阿曼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位置及丰富的资源,使得阿曼拥有发达的经济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阿曼里亚尔与巴林第纳尔一样,与美元汇率挂钩。事实上,这几个中东海湾国家的货币兑美元汇率都非常高,都是全球最值钱的货币,最主要因为海外国家盛产石油,经济发展强劲,为其货币汇率提供诸多支撑。
四、约旦——第纳尔
约旦货币代码:JOD
1JOD = 1.4124美元(与美元挂钩)
人均GDP:4259美元(IMF)
经济评价:约旦是一个比较小的阿拉伯国家,但相对周边国家来说约旦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稳定。约旦人民生活较为富裕,在伊斯兰国家中相对开放。值得一提的是,约旦淡水资源缺乏,石油资源也不丰富。旅游业是约旦支柱产业之一。比如佩特拉古城,死海和瓦迪拉姆沙漠等景点成为世界各国游客探险旅行和休闲度假的首选目的地。
约旦由于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资源较贫乏,可耕地少,依赖进口。国民经济主要支柱为侨汇、外援和旅游。另外,约旦在海外的劳务人员占约旦该国劳动力的50℅,特点是以高级劳务输出为主,每年有大量外汇流入国内。
实际上,很多人较难解释约旦第纳尔为何成为全球第四之前的货币,因为这个国家经济并不发达,而且资源稀缺,主要依靠侨汇、国际援助等。由于约旦第纳尔兑美元汇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让其成为世界上最之前的十大货币之一。
五、英国——英镑
英国货币代码:GBP
1GBP = 1.3792美元
人均GDP:40406美元(IMF)
经济评价: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首先完成有许多科学发现和发明,比如享誉世界的蒸汽机、青霉素、脱氧核糖核酸(DNA)、多利羊和喷气式发动机等等。英国曾经是世界第六大经济体,是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其中首都伦敦是世界著名金融中心,拥有现代化金融服务体系,从事跨国银行借贷、国际债券发行、基金投资等业务,同时也是世界最大外汇交易市场、最大黄金现货交易市场、最大衍生品交易市场、全球第三大保险市场、重要船贷市场和非贵重金属交易中心,并拥有数量最多的外国银行分支机构或办事处。
英镑是英国国家货币和货币单位名称。英镑主要由英格兰银行发行。除了英国,英国海外领地的货币也以镑作为单位,与英镑的汇率固定为1:1。
由于英国是世界最早实行工业化的国家,曾在国际金融业中占统治地位,英镑曾是国际结算业务中的计价结算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值得一提的是,在英镑在欧元被采用后,成为历史最悠久的仍然被使用的货币。占全球外汇储备的第三名,排在美元和欧元之后。英镑曾经是第四大外汇交易币种,在美元、欧元、和日元之后。由于英镑的国家象征意义,使得用欧元取代英镑的主意一直受到部分英国公共部门的争议。苏格兰保守党宣称,欧元的采用意味着本地特色钞票的终结,因为欧洲央行不允许成员国或是下一级别政府设计钞票。苏格兰国民党也不认同采取单一欧洲货币,因为他们认为一个独立的苏格兰应该有本国的特色货币,它的政党政策中包括进入单一货币体系。历史上,英镑一直是最有价值的基础外汇品种。很多人普遍认为英镑时世界上值钱的货币,但事实上它仅排在第五位。
六、欧元区——欧元
欧元货币代码:EUR
1EUR = 1.1848美元
经济评价:欧元(Euro),是欧盟中19个国家的货币。欧元的19会员国是: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 。
1999年1月1日在实行欧元的欧盟国家中实行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合法货币,欧元由欧洲中央银行(ECB)和各欧元区国家的中央银行组成的欧洲中央银行系统(ESCB)负责管理,另外欧元也是非欧盟中6个国家(地区)的货币,他们分别是:摩纳哥、圣马力诺、梵蒂冈、安道尔、黑山和科索沃地区,其中,前4个袖珍国根据与欧盟的协议使用欧元,而后两个国家(地区)则是单方面使用欧元。
值得一提的是,欧元的最高意义就在于,欧洲可望通过创立一个强势货币和一个强大的区域货币体系安排,来削弱美元的霸权地位,以谋求欧洲的利益,这将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深远影响。欧元区19国人口达3.3亿,GDP当时达13.2万亿欧元,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过15%(不包括欧盟27国间的贸易额)。欧元流通后,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以及非常有吸引力的储备货币,无疑这对美元的货币统治地位直接构成挑战。
在欧债危机爆发后,欧元兑美元汇率出现较大幅下滑,但仍处于一个较为高的汇率水平,这也使得欧元成为最值钱的货币清单之列。欧元汇率能够维持强劲的部分原因在于欧元区国家有数个经济发达国家,比如德国、法国等。另外,欧元是世界上第二大储备货币,在全球储备货币总量中占比22.2%(美元占比62.3%)。
七、开曼——开曼元
开曼群岛货币代码:KYD
1KYD = 1.219美元
人均GDP:美元(IMF)
经济评价:开曼群岛,是英国在美洲西加勒比群岛的一块海外属地,由大开曼、小开曼和开曼布拉克3个岛屿组成。开曼群岛目前在世界上是仅次于纽约、伦敦、东京和香港的第五大金融中心,开曼是著名的离岸金融中心和"避税天堂",亦是世界著名的潜水胜地、旅游度假圣地。金融和旅游业是其主要经济来源。
英国航海家法兰西斯·德瑞克曾于1586年到达该岛,并命名为开曼群岛。1670年与牙买加一起成为英国殖民地,归牙买加总督管辖。1962年牙买加独立后,转成英国直属殖民地。
开曼群岛之前长期使用牙买加货币。1971年发行开曼群岛元,1972年发行硬币。开曼群岛元汇率钉住美元,固定汇率为1美元兑0.835开曼元,无外汇管制。在开曼群岛,聚集了数千家全球大型跨国公司,大型银行、对冲基金和保险公司等。尤其避税天堂的领导地位,使得开曼元兑美元汇率保持较高水平。
八、美国——美元
美国货币代码:USD
人均GDP:63416美元(IMF)
经济评价:美元是美利坚合众国、萨尔瓦多共和国、巴拿马共和国、厄瓜多尔共和国、东帝汶民主共和国、马绍尔群岛共和国、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基里巴斯共和国和帕劳共和国的法定货币。流通的美元纸币是自1929年以来发行的各版钞票。
当前美元的发行是由美国联邦储备系统控制。自1913年起,美国建立联邦储备制度,发行联邦储备券。现行流通的钞票中99%以上为联邦储备券。值得一提的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这种霸主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它使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债务却是不对等的或者干脆是不用负责任的。因为它向别国举债是以美元计值的,它可以让印钞厂毫无节制地加印美元,即便造成美元贬值,也能减轻其外债负担,又可刺激出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另外,由于美经济实力雄厚,投资环境比较稳定,在美投资能带来较多利润,因此,许多人都想在美投资。而大量流通性美元资金的到来,使其利率下降,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压缩。
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一般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而美国却不必这样做。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当美国出现外贸逆差时,美政府可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而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他国家。这正是战后的美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额财政赤字却依然能保持经济状况稳定的主要原因。再有,还可以使美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在金本位崩溃之后,以纸币为基础的信用本位取代了金本位;美元代行国际货币职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利益。当一张毫无价值可言的纸币被国家印制出来时,铸币税就等于这张纸币所能购买到的社会产品价值,中间的差额即为美国的"铸币税"。
美元对黄金市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美元是国际黄金市场上的标价货币,因而与金价呈现负相关。二是黄金作为美元资产的替代投资工具。不可否认,美元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也是最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之一,几乎85%的交易都用美元。由于美国是全球经济与金融的领导者,美元毫无疑问成了世界主要支付货币。也是世界最值钱的货币之一。
九、瑞士——瑞郎
瑞士货币代码:CHF
1CHF = 1.0934美元
人均GDP:86849美元(IMF)
经济评价:瑞士,是中欧国家之一,全境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有“欧洲屋脊”之称。瑞士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公园的美誉;伯尔尼是联邦政府所在地,瑞士历史上是一个永久中立国,自1815年后从未卷入过任何局部战争和国际战争(包括一战和二战在内),但同时也参与国际事务,许多国际性组织的总部都设在瑞士。
瑞士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人均GDP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欧洲仅次于卢森堡和挪威。瑞士也是世界最为稳定的经济体之一。 其政策的长期性、安全的金融体系和银行的保密体制使瑞士成为避税投资者的安全避风港。由于拥有发达的金融产业,服务业在瑞士经济中也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瑞士是世界最为稳定的经济体之一。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瑞士为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国家,欧盟报告显示瑞士的创新力表现为欧洲最佳。瑞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居欧洲前列。尤其是2005年,瑞士家庭收入中位数为96,500瑞士法郎,瑞士经常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比率亦居世界前列。
瑞士为许多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瑞士营业额最高的企业为维多、嘉能可、贡沃尔、托克、雀巢、诺华、罗氏、ABB、摩科瑞及德科,其他较著名瑞银集团、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瑞士信贷集团、利乐包装、百乐嘉利宝、瑞士再保险及史华曲集团。瑞士也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瑞士为西方世界中私营部门较为发达且税率较低的国家,为发达国家中总税率较低的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月15日,瑞郎与欧元脱钩,导致全球外汇市场剧震,并引发诸多经纪商、投行亏损或倒闭。在欧洲,瑞郎使用广泛,该货币由瑞士央行发行,是世界十大最值钱的货币之一。
十、澳大利亚——澳元
澳洲货币代码:AUD
1 AUD = 0.7387美元
人均GDP:52825美元(IMF)
经济评价: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全球第12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国家被称作“坐在矿车上的国家”。澳大利亚也是世界上放养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被称为“骑在羊背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铝土、氧化铝、钻石、铅、钽生产国,黄金、铁矿石、煤、锂、锰矿石、镍、银、铀、锌等的产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时,澳大利亚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烟煤、铝土、铅、钻石、锌及精矿出口国,第二大氧化铝、铁矿石、铀矿出口国,第三大铝和黄金出口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