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油价限价反制措施_俄罗斯油价限价反制
1.欧俄相互制裁重创经济,俄罗斯损失多少
2.沙特和俄罗斯展开石油价格大战,为何有网友说美国是这场争斗中最大的输家?
3.石油减产,美国为什么气急?
中国经济网编者按:乌克兰克里米亚地区17日公投最终结果显示高达近%的人支持加入俄罗斯。克里米亚议会随后宣布“独立”,并申请加入俄罗斯。3月18日,俄罗斯与克里米亚签署入俄协议。随着克里米亚公投结束宣布“独立”,美欧正式启动对俄罗斯的制裁。美欧近期将用哪些手段进行制裁,制裁的影响如何,对国际经济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的金中夏、李良松对此做了分析。
3月17日,克里米亚公投结果公布,96.6%选票赞成加入俄罗斯,美欧不承认公投结果,并宣布制裁俄、乌多名高官。俄罗斯态度及下一步行动至关重要。若紧张局势升级,制裁措施可能会升级,按严重程度分三类分析,一是名义上的制裁;二是一定程度的贸易限制措施;三是冻结金融资产等全面经济封锁。俄罗斯对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利益完全不同,欧美取的制裁措施可能会有差异。
第一类措施包括限制签证、抵制G8峰会、将俄踢出G8、暂缓俄加入经合组织(OECD)等。该类措施对各方经济利益伤害较小,欧美各国较易取得一致。限制签证也可能只能针对高官,而非普通民众;即使美国取更为严格的签证限制,欧洲也不太可能,毕竟欧洲每年从俄获取了大量的旅游收入。抵制峰会或将俄踢出G8,对俄影响较小;暂缓俄加入OECD虽会影响俄长期经济发展,但短期影响也较小。第一类措施对俄伤害较小,俄可能会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对欧美收紧签证,退出G8、放弃加入OECD等。
第二类措施包括限制进口俄罗斯油气、限制对俄罗斯出口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等。美与俄贸易联系较少,可能倾向于取相关措施。美宣称增加石油出口抑制油价,打击俄出口收入,同时降低欧洲对俄油气依赖。但美很难如愿,因为油气价格受地区局势影响更加显著,非美能主导;另外,打压油价也不符合中东主要产油国利益。欧洲会非常谨慎,欧盟进口石油中有1/3来自俄罗斯,即使美国及中东增加油气出口,也很难弥补欧洲的缺口。而一旦油价上涨,欧洲必须要通过对俄出口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服务贸易以减少对俄赤字。若欧洲减少进口,会对俄天然气出口造成较大影响,但俄可能会增加对亚洲的油气出口并加快连接亚洲的管道建设。欧美对俄限制农产品、制造业产品出口,虽然会在短期内对俄造成较大影响,但俄可能会将需求转向中国等国。
第三类措施包括冻结金融资产、限制金融交易、经济封锁等。该类措施不亚于经济战争,对双方伤害很大。欧洲与俄金融联系密切,尤其英国及英属离岸金融中心与俄罗斯存在广泛的金融联系,俄罗斯金融资产对维护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欧洲和俄罗斯在直接投资领域也存在密切联系,如英国BP石油公司通过在俄建立合资公司大量参与俄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因此,英国可能不会对俄取过于苛刻的经济金融制裁。欧美在俄罗斯的证券投资规模近2000亿美元,一旦欧美取严厉的金融制裁措施,俄罗斯也可能会冻结这些金融资产,这远高于俄对欧美的证券投资。此外,俄罗斯还可能没收欧洲在俄直接投资或停用美元,以反制欧美的制裁。
总体看,欧美对俄取严厉制裁措施的可能性较低,若经济制裁升级演变为地区军事冲突甚至其他地区动荡,局势更难掌控,各方应该会非常谨慎。
欧美更有可能在俄金融市场取多种措施,甚至是以经济制裁的预期或少量制裁手段打击在俄外国投资者信心,引导国际资本逃离,造成俄金融市场动荡,触发经济危机。
3月3日,俄央行临时大幅加息150基点并加大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以维持汇率和金融稳定,对抑制卢布贬值起到一定作用。2月末,俄国际储备4933亿美元,比上月末低56亿美元,短期内应该能够应对外汇市场波动。若欧美在俄大量抛售证券,则俄也可能抛售其持有的包括美债在内的欧美国家金融资产,虽然对美影响有限,但对英国、爱尔兰、卢森堡和荷兰等国影响较大,可能会影响欧洲的经济复苏进程。此外,俄还可能从宏观审慎角度出发,对大规模跨境资本流动进行限制。
短期内,乌克兰局势仍将是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风险。一旦欧美对俄罗斯取经济制裁措施,不论程度大小,俄罗斯都会反击,这将会造成国际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和农产品市场的剧烈波动,国际金融市场避险情绪上升。俄罗斯和欧美股市有很大可能会经历明显的下跌、国际油价和稀有金属价格走高、农产品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可能会快速大幅上升,形成通胀压力。
欧俄相互制裁重创经济,俄罗斯损失多少
当前的中东北非地区正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大变革。2010年底发端于突尼斯的政局动荡迅速蔓延到其他阿拉伯国家,引起中东地区的全局性动荡,至今尚
未尘埃落定。作为国际能源需求大户中的一员,中国在中东北非有着巨大的油气利益,而中东北非地缘政治环境的多变,会影响国际石油供给,继而影响油价和中国
石油进口,给中国能源安全的保障带来严重挑战。
根据最新统计数字,2011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5.2%,首次超过美国的53.5%。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
度仍将上升,近年来从中东北非地区进口的原油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40%以上。对于一个原油净进口国来说,原油供应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油国所在地区的
地缘政治安全。虽然都在中东北非地区存在着巨大的能源安全利益,可相比于欧美而言,中国缺乏对其局势施加影响的能力,不可控的局面必然会产生不可控的新变
化,这些不可控的新变化必然会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造成不利影响。从维护能源安全角度考虑,中国必须对这些新变化保持预见性和警惕性。
大国博弈,利益重划
从世界主要大国(选取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与德国)2011年对石油的需求量与其自身的生产量来看,除了俄罗斯石油实现自给而且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以外,其他几个大国都对进口石油有着不同程度上的依赖。
结合中东北非变革中美欧国家的态度及其行动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其背后石油利益集团的影子。在这场变革中,美国、欧洲对中东北非国家内部出现的
反对派持支持态度,甚至直接武力干涉,北约通过空中打击帮助了利比亚反对派取得。北约国家的这些行为不但扩大了其在中东北非的政治军事影响,也有利于
其在战后利比亚的重新划分中占据优势。利比亚反对派上台后宣称要按照对其态度友好程度来确定其合作对象,那么,西方国家由于为其提供了直接的军事援助
帮助其获得自然成为其战后重建以及经济建设中首选的合作对象。早在战争期间,法国道达尔集团、英国石油公司等欧洲能源企业要求本国积极争取利比亚
油田开权。利比亚反对派更是直接表示就原油方面与法国、英国等西方国家没有政治问题,但与中国、俄罗斯还存在政治问题。可见,在利比亚石油利益重新博弈
的过程中,中国可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由于西方国家在中东北非的变革中普遍取干涉其国家内政、支持反对派推翻原的策略,使其在这场变革之后很容易就赢得了新的合作。中国
取不干涉内政的政策,反对派对此是不满意的。对于西方国家来说,掌握了对中东北非发生变革后产生的新的政治影响力就自然能赢得后续的经济合作,而这其
中最重要的就是石油。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在中东北非的变革中,大国之间对变革取的不同政策以及大国之间的博弈,结果就是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在这场博弈
中赢得了新的好感,扩大了它们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这在未来可能会增加中国通过进口石油弥补石油缺口的困难。
伊叙局势,扑朔迷离
当前,叙利亚与反对派武装冲突不断,国际社会对叙利亚经济制裁力度加大;美国、欧盟继续对伊朗实施能源和金融制裁。霍尔木兹海峡石油运输线风险增大,叙利亚、伊朗国内油气投资环境恶化。
伊朗是中国的第三大石油进口来源国,而且伊朗周边的稳定对整个中东的石油供应有着战略性的影响。在当前伊朗局势日趋复杂的情况下,未来的走势大
体有三种:(1)美国继续取以经济制裁为主的手段,限制外资进入和石油出口,打击伊朗国内经济;(2)西方国家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导致伊朗石油出口终
止,国际油价迅速攀升;(3)伊朗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取极端措施,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导致全球最重要的能源通道中断。
从实际形势看,第一种走势出现的可能非常大。如果这种情况不断持续,将对中国在伊朗投资的企业及金融机构造成较大影响。自去年下半年,由于国际
压力,中石化延迟了亚达瓦兰油田的动工日期,中石油也推迟了在伊朗南帕斯第二期天然气田的钻探工程,从而影响了中国企业在伊朗的石油利益。如果出现第二种
情况,中国虽然可以增加从沙特等产能富余国家的石油进口,保持石油总体需求,但油价的上升也将会增加输入通胀的压力。如果出现第三种情景模式,世界石
油将会“运输瘫痪”,而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则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进入2012年,中东局势继续动荡。尽管欧美与叙利亚、伊朗的冲突有升级趋势,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欧美与叙伊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可能性不
大,严厉的经济制裁很有可能是长期行为。经济制裁是国际油价走高的重要推手。中国是石油进口大国,油价高位增长无疑会提高中国石油进口的成本。目前,中国
企业在叙利亚的油气项目已经受到影响,一些项目已被延迟或中断。同时,欧美发起新一轮制裁后,中方在伊朗的油气项目风险也进一步增大。
重建,政治不稳
中东北非发生变革的国家在国内的反活动以及西方国家的压力甚至直接打击下,原相继垮台。这些国家相继进入了“后卡扎菲时代”、“后萨利
赫时代”等,面临着艰巨的战后恢复与重建任务。对于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来说,如何结束乱局,实现政局稳定、社会秩序良好是其在反斗争中所无法获得的经
验。政治局势的稳定、社会秩序的恢复可以说是产油国恢复生产、安全出口的前提。那么,在这些国家的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就应是我们考察其石油生产与出口能
否恢复时所要首先考虑的。
以利比亚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其国内政治重建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是国内部族问题反弹的可能性。利比亚是个部族色彩很浓的国家,内战虽然
打败了卡扎菲,但卡扎菲当政以及内战期间造成的部族之间的隔阂、冲突能否在内战后消弭还是一个未知数。部族影响的存在,或许就是利比亚后卡扎菲时代政治重
建过程中的一个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其次,内战带来大量武器散落民间。因此利比亚在战后还面临着大量武器散落民间的问题,而一旦国内重建出现困难、经济恢复
缓慢,这些武器是否会再次成为反抗的重要工具?显然是可能的。再次,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抬头。利比亚反对派曾宣称将以伊斯兰教义作为法律依据,并有传言
要实行“一夫多妻制”,这些现象的出现不能不使国际社会担心利比亚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问题。最后,利比亚反对派内部派系林立势必加剧政治重建的困难。反对
派在崛起过程中本身就缺乏统一的权威,派系林立,各自握有一定的军事力量。它们共同的目标是消灭卡扎菲及其。在进入“后卡扎菲时代”后,如何实现派系
整合以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显然是个难题。如果其国内政治重建受阻的话,石油工业如何恢复基础设施?如何实现生产恢复?可以肯定的是,政治不稳定势必
阻碍其石油出口以及与外国石油合同的履行。
同样,中东北非其他发生变革的国家,比如突尼斯、埃及等都有类似的政治重建困难。
中东变局,带来变数
作为中东石油出口的必经之地,每年由霍尔木兹海峡运出的原油占海湾地区石油总出口量的90%、全球石油产量的五分之一。针对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的
制裁甚至打击,伊朗可能取连锁性报复措施进行反制。在极端情况下,伊朗可能会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进行报复。伊朗如果真的取行动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全球将
陷入“多输局面”。最直接的是全球能源运输将受到重大打击。从目前形势看,哪怕伊朗不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只要该地区保持“乱而不战”的局面,对石油供给中
断风险的担忧以及恐慌性预期就会把油价推升至高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表示,对伊朗实施的石油禁运可能导致全球供应每日减少150桶,国际原油价格
将出现30%的上涨,即每桶上涨20到30美元,而一旦出现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极端,国际油价将会疯狂飙升,世界经济到时亦会承受更大压力。
与此同时,海湾周边国家和伊朗的“海湾三岛”: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的争端近期也有加剧的趋势。今年5月初,海湾阿拉伯国家联合部队
(又名“半岛之盾”)在阿联酋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代号为“忠诚岛屿”的军演。伊朗外交部发言人拉敏·梅赫曼帕拉斯特强调,美国的战机参加了“忠诚岛屿”军演
并在阿联酋进行部署,对海湾局势和伊朗的安全构成了威胁。中东媒体分析认为,“忠诚岛屿”军演以及伊朗的官方表态,是以阿联酋为代表的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伊
朗之间针对“三岛”分歧的升级表现。在其背后,美国借此推波助澜,向伊朗施压无疑是冲突升级的重要诱因。如果处置不当,有可能使海湾周边国家关系紧张,从
而会增加霍尔木兹海峡石油通道的不稳定性。
综上所言,中东北非变革引发的一系列新变化对中国石油稳定的供应将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根据目前的形势,利比亚、突尼斯、埃及的战后重建工作
还存在各种各样的挑战,政治斗争引发政局不稳的可能性很大;叙利亚局势仍在演变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变数;伊朗核问题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危
机升级的可能性却始终存在。为确保中国的石油安全,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引发的地缘政治新变化保持足够的预见性和警惕性,对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进行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反思和调整中国的地缘安全政策和思维,做好危机预警工作,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
沙特和俄罗斯展开石油价格大战,为何有网友说美国是这场争斗中最大的输家?
欧俄之间的经济战——制裁与反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导致双方利益俱损。危机常态化与反危机常态化已变成俄罗斯经济的主要特征。美国期盼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断崖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出现。欧俄经济战没有赢家,如果有赢家的话,那么美国则是欧俄经济战背后的最大赢家。
2016年7月1日,欧盟理事会宣布,因为俄罗斯未能执行明斯克协议,欧盟已正式将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延长到2017年1月31日。作为回应,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指令,将限制进口实施对俄制裁国家的食品禁令延长至2017年12月31日。因乌克兰危机,欧盟从2014年夏季开始对俄实行经济制裁,俄罗斯取限制欧洲食品和粮食作物进口作为反击。2016年7月底,欧盟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到期。欧盟最终决定对俄在金融、石油和国防合作领域的经济制裁延长半年。
欧俄间的转圜窗口曾经出现
在2016年6月16—18日召开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包括意大利总理伦齐、法国前总统萨科奇和欧盟委员会容克等欧洲政要以及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道达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荷兰壳牌等大公司的***悉数到场。普京与欧洲与会者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欧盟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问题。此前,为回应欧盟国家***的说情,普京宣布释放被俘的乌克兰女飞行员萨夫琴科。俄方深知此次与容克会晤的重要性,这是乌克兰危机两年来欧盟最高级别***首次访俄。另外,论坛闭幕72小时之后,欧盟28国大使将讨论是否延长对俄罗斯的制裁。在论坛上,参会的欧盟企业***呼吁欧俄双方取消两败俱伤的制裁与反制裁。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呼吁俄首先停止对欧盟的反制裁措施。伦齐在与普京会晤时也暗示,只要俄罗斯率先取消对欧盟国家的反制裁,欧盟就将减轻或者不会再次延长即将到期的对俄制裁。但是当普京会晤容克时,后者不仅并未给出伦齐同样的暗示,而且其态度依然强硬,敦促俄罗斯必须履行明斯克协议。容克表示,“俄罗斯是明斯克协议的签署伙伴,对此负有义务,下一步很清楚,那就是全面贯彻协议,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
事实上,多数反对继续对俄制裁的欧盟成员国都希望俄方首先做出让步,取消对欧盟的反制裁。虽然俄罗斯迫切希望欧盟取消对俄制裁,但担心在自己宣布单方面取消对欧盟反制裁后,欧盟仍维系对俄制裁,置俄罗斯于尴尬处境之中。圣彼得堡俄欧会晤之后的6月20日,法国外长艾罗仍在呼吁欧俄双方对待制裁与反制裁取“开放”态度。
俄罗斯并未如欧盟国家所愿选择“开放”的态度,欧俄双方取消制裁与反制裁的转圜窗口就此关上。由于欧盟多数成员国的反对,此次对俄罗斯制裁并未如此前那样由欧盟机构宣布自动延长,而是经过了6月21日欧盟成员国大使会议的讨论。与会部分欧盟成员国大使公开表达了对制裁措施的保留意见,但会议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延长对俄罗斯经济制裁6个月。历史不能设。但倘若俄罗斯接受了伦齐和萨科奇的建议,率先取消对欧盟国家的反制裁,或许欧盟将取消对俄罗斯的延长制裁,至少会减轻制裁。对于延长制裁的决议,普京表示,不会怨恨欧盟,愿意继续推动欧盟和俄罗斯关系的发展。
在7月16日召开的乌兰巴托亚欧首脑会议上,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与欧洲***会晤时再次谈及欧俄制裁与反制裁的话题,俄方态度仍未有实质性的变化。他说,俄方不会率先放弃对欧盟的反制裁。不是我们最初发起制裁的,因此我们不会请求任何国家取消制裁。我们会让欧盟自行确定今后应取什么样的措施。
制裁与反制裁是相互加害
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加上2014年6月开始的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重创了俄罗斯经济。2015年体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2015年主要经济数据全面大幅下挫:GDP同比下降3.7%(这是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滑)、财政收入减少3万亿卢布(约合429亿美元)。从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卢布对美元累计贬值72.2%,对欧元累计贬值51.7%。卢布贬值直接导致俄国内通胀率上升和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年化通胀率高达15.9%(据前俄经济部副部长斯塔里科夫透露,实际通胀率在2015年下半年达到了将近30%),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4%,超过GDP的降幅(这是自2000年之后俄罗斯首次出现),实际养老金减少3.8%。最能够反映民生状况的标准指标——零售贸易额下降10%,实际工资收入的下降9.5%,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降幅。
欧盟对俄罗斯制裁令中最严厉的部分是金融制裁。制裁前,欧洲占俄罗斯银行发行新股市场约50%的份额。金融制裁令禁止所有欧盟国家的公民购买大多数俄罗斯金融机构发布的债券和股票、禁止俄罗斯银行在欧洲证券发布新股、禁止以这些为平台从非欧洲国家募集资金。金融制裁令指向俄罗斯国有资本控股至少50%以上的银行,涵盖俄罗斯金融系统的大部分资产。这事实上切断了俄罗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
限制对俄技术出口的制裁令阻断了俄罗斯获得先进的炼油设备和技术的最主要渠道(未针对天然气行业)。俄方不能再从欧洲进口深水石油钻探、极地开发以及页岩油提炼设备。俄罗斯在极地地区已经投入大量先期开发资金的诸多石油开项目不得不中途搁置。限制俄罗斯武器购的制裁令禁止任何向俄方出售高端军事装备的合同,同时控制对俄军民两用物项的技术出口,包括微芯片和精密制造工具。受制裁令限制,欧盟的前华约国家放弃了已经签署的价值32亿美元从俄进口武器配件的合同。上述技术限制政策对俄罗斯军事装备购和军工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在欧俄开始制裁与反制裁战之前,欧洲的经济并未走出主权债务危机后的萎缩状态。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让欧洲经济再次遭遇寒流。根据法国国际信息和展望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仅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间,支持对俄制裁的欧美国家出口损失602亿美元。其中欧洲国家损失约为500亿美元。损失最严重是德国,每月8.3亿美元,波兰、荷兰和法国每月损失约2亿美元。”该报告指出,“自2014年8月制裁令实施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出口量平均减少12.9%”。奥地利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报告表明,“俄罗斯反制裁对欧盟产生的伤害不亚于俄方的损失——仅在制裁的头一年,欧盟共牺牲掉约200万个就业机会,1000亿欧元的产值化为乌有”,“以个别国家而言,超过6000家公司在俄罗斯深耕的德国损失最惨重,受波及的就业机会约达50万个,相当于270亿欧元的产值;意大利和法国各有20万、15万人因此失业”。
俄罗斯实施反制裁令后,原来与俄罗斯经济密切、大量向俄罗斯出口农产品和食品的东欧国家受损程度最为严重。以拉脱维亚为例,该国的里加联合奶制品厂2015年因俄制裁损失600万欧元。依据俄经济发展部的数据统计,俄罗斯对西方实施农产品和食品禁令后,相较2013年(俄实行特别经济措施前最具代表性的一年),西方国家直接农产品和食品销售损失约合86亿美元。
危机与反危机下常态化的俄罗斯经济
西方的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2016年1月在盖达尔经济论坛上坦承,“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而又严峻,正在遭遇近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但他强调,“经济局势仍然可控”。目前的经济危机仍在俄罗斯多数民众可承受范围之内。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7月8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58%的俄罗斯民众认为俄罗斯针对西方的经济反制措施未对自身生活产生影响,65%的受调查者认为,反制裁措施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影响更严重。
西方对俄制裁出台后,为适应新形势,俄罗斯加快了具有进口替代性质的反危机经济政策调整,俄罗斯进入“忍耐型”的经济发展。根据2015年俄罗斯推出的调整:5年内减少20个关键领域的进口,涉及掘机械、电子工程、生物科技、化工制药等领域。目标要将对外国农林业机械的依赖降低56%、食品加工降低53%,工程机械降低34%。为此,俄购不再坚持“技术性能优先”的原则,而改行“俄罗斯制造优先”,“摆脱外部依赖优先”。俄还认定,如果中小型合资企业中拥有51%的俄罗斯人股份,即拥有俄企地位,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特别配额参与俄罗斯国家购。
2014年11月,俄罗斯央行放弃“卢布盯住美元”的政策,并大幅上调利率,以应对资本外逃并压低通胀率。这一政策虽未立竿见影,但在2016年开始初见成效。截至8月,卢布兑美元上涨了13%,涨幅在所有新兴市场货币中排第三。俄罗斯本币债券今年的表现在摩根大通公司监测的15个国家中排名第三。8月23日,俄罗斯Micex股指触及纪录高点。按美元计算,该指数2016年已累计上涨25%,使俄罗斯的表现在MSCI明晟(MSCIInc.)追踪的23个新兴国家中排名第六。2015年3月,普京批准俄财政部关于建立不可撤销信托体系服务公司的建议,支持俄财政部推动俄资本去离岸化的倡议,鼓励俄境外游离资本以公司注册资本金形式,作为信托投资回流,免除相应的财产税,同时不再追究资产来源和外流原因等法律责任,并按注资股享公司盈利。此外,俄财政部推动立法,要求在外国企业控股达到或超过10%的俄罗斯纳税人,只要在2016年4月1日前申报资产情况,申报后可免除资产不明来源法律责任。上述举措增加了外部资本对俄罗斯经济环境的信心。俄罗斯央行发布的公告显示,2014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额达1515亿美元,是2013年的近2.5倍,而在2015年俄罗斯实行海外资本大赦后,当年外逃资本降至1180亿美元。目前尚不能断定俄罗斯资本外逃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但至少外逃资本出现止跌回稳的势头。
从苏联解体之初的俄罗斯整体社会经济危机到1998年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危机与反危机已经成为当代俄罗斯的常态。普京历练出一整套应对经济危机经验,加之民众坚韧的传统耐受力,现代俄罗斯社会已经形成危机自我适应机制。2000—2007年间,俄罗斯GDP年均7.2%的八年高速增长与国力的迅速恢复为普京提供了民意支持和执政合法性的基础。美国发起并主导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其目的不仅在于迫使俄罗斯执行明斯克协议,更在于以压促变,籍此力促俄国内生成反普京的政治氛围,防止其在2018年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但目前的俄罗斯国内政局,尚未见普京无法继续当政的任何迹象。普京在克里米亚和叙利亚问题上的成功出击为其化解国内危机并继续执政奠定了难以撼动的基础。美国期盼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断崖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出现。
俄罗斯当前经济危机的形成并非单纯源于西方的经济制裁,它与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尤其是国际能源价格的一路下跌密切相关。究其根本,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依赖禀赋。其GDP的10%、预算收入的50%、出口总额的78%都依赖于能源出口;国际油价每降低10美元,俄罗斯财政赤字增加GDP的1.4%。俄罗斯经济纾困的关键在于完成能源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型。
欧俄之间互相加害式的制裁与反制裁不可能长久。深受俄罗斯反制裁之苦的欧盟各成员国要求取消对俄罗斯制裁的呼声势必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实际,“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之墙已经开始摇晃”。今年4月28日,法国国民议会以多数票通过了反对党提出的呼吁解除对俄制裁的议案。匈牙利、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和斯洛伐克等五个欧盟成员国对继续制裁俄罗斯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匈牙利外长表示,欧盟同意延长对俄制裁的决定是“不正确和反民主的”。意大利率先向俄罗斯表态,愿意单方面减少一些商业方面的制裁。德国表示,不会处罚意大利等国的对延续制裁的自行松绑行为。8月18日,默克尔表示,德国愿意成为第一个解除对俄制裁的国家,只要俄罗斯执行明斯克协议。显而易见,没有欧俄的和解就没有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加之欧盟在能源安全、地区反恐和难民等问题上也亟需俄罗斯的合作,因此欧俄经济和解、双方取消制裁和反制裁是未来发展的大势。
欧俄经济战双方没有赢家。如果有赢家的话,那么非美国莫属。欧俄经济关系龃龉的背后是政治安全关系的恶化,欧洲更加依赖美国的力挺。依照俄罗斯发布的统计数字,欧俄双边贸额易2015年下降10%,而美俄双边贸易却逆势上扬6%。欧俄经济困局中的资本外逃大潮大多流向美国。美国企业也趁欧洲竞争对手的缺失,在俄罗斯市场大展拳脚。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的贝尔直升机公司和俄罗斯乌拉尔飞机制造厂签署合作协议(虽然后者的母公司在制裁黑名单上),在叶卡捷琳堡组装贝尔公司的单引擎轻型直升机;位于莫斯科的波音公司研发中心项目依旧在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
石油减产,美国为什么气急?
因为美国也是原油主要开商之一,而美国主要是开页岩油,相对沙特和俄罗斯来说美国开页岩油的成本非常高。如果是按照目前沙特和俄罗斯掀起的石油价格战,美国的页岩油是没有办法再进行开的,因为目前的石油价格都不足以覆盖美国页岩油的开成本。
而且它不仅仅是影响美国页岩油的开,它另外还有一个影响就是美国的页岩油的生产企业它也是一个大型的企业,它涉及到非常多方面的一个融资。就比如说这些企业它发行企业债是比较多的,那如果说它的页岩油没有办法再进行市场竞争的话,那这些企业就可能面临着破产,那在相关的一个投资领域就会产生极大的风险,而且将提高失业率,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沙特开启价格战之后美国的金融市场恐慌性的下跌,出现了罕见的多次熔断。
像沙特和俄罗斯其实他们之前最开始的一个合作目的就是稳定石油的价格。为了稳定价格,他们就要对每期的石油供给量进行相应的调整,需求大的时候就多生产,需求小的时候就少生产。这样的话石油价格就会趋于稳定。可是因为美国相关页岩油生产商是没有加入到这个合作里面来,美国的生产商只要页岩油的生产有利可图,他们就一直增加供应,而且特别是从19年下半年开始美国的页岩油的一个供应是越来越多。这严重影响了沙特和俄罗斯的一个合作初衷。
所以说这次俄罗斯和沙特会掀起石油价格战,其实主要原因有一点也就是因为美国页岩油的供应严重挤兑了沙特和俄罗斯的市场占有量有量,所以他们取反制措施。目前美国国内的金融市场是严重受挫,而且也预测经济会倒退,且伴随大规模失业。
石油减产是美国为了更好的从他国“吸血”的一种手段,也是为了抑制国内通货膨胀的重要方法,但是现在却实现不了,所以美国才会气急的!
而美国生气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1、为了更好地从他国加息
石油减产那么全球的经济肯定会更加的糟糕,本来这些年因为大环境的问题,全球的经济都在衰退,而美国的经济也一样不好,然后美国就加息,为了让自己的经济能更好一些,这就苦了那些买美国国债的国家了,需要给美国更多的钱,美国为了不让其他国家的经济直接崩溃,所以只能从石油上面做文章了,降低各国的生产成本,如果其他国家经济直接崩了,那么肯定会影响还钱给美国的,所以美国需要保证全球经济相对稳定。
2、国内通货膨胀问题
因为大环境原因,也导致了美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现在油国成本不变,但是因为石油减产,油价肯定会上涨,国际市场又是以美元结算,这就需要更多美元就购买,会进一步导致膨胀,而现在石油减产,美国必然是非常生气的。
3、不希望俄罗斯受益
其实在以前欧佩克国家与非欧佩克国家经常因为石油的价格而意见不一,因为这两大经济体的经济是不一样的,欧佩克国家都非常有钱,石油像水一样,所以靠石油出口赚的是盆满钵满,所以他们的想发展的就是石油稳定!为什么不是越高越高?那是因为一旦价格过高,可能其他国家就开始搞环保,或者其他方式取代石油,毕竟每个国家的财力都是有限的,需要投资的地方太多了,所以欧佩克国家考虑的是长远发展,价格自然就是合理稳定最好,毕竟细水长流,而且也不差钱。
而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国家就不这么想了,毕竟现在的经济实在是太差了,虽然也知道细水长流更好,但是现在都要挺不住了,那谈什么未来,所以那必须是解决现在眼下的问题,所以石油价格越贵那是越好的。
4、油价减产会影响到美国利益
石油对于每个国家都很重要,在很多的生产方面都是需要用到的,所以如果石油价格降低,可以让各种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达到本国物价稳定,经济稳定的目的,但是美国在中间动动嘴,然后对各国加息,好处都让美国拿走了,然后让欧佩克国家和非欧佩克国家去承担这个损失,那么只要不傻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5、美国的“控制力”降低
本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国家就一直希望石油价格能够提高,现在美国又让欧佩克国家也跟着去少赚钱,所以两大影响全球石油价格的股东统一了意见,决定减少石油的生产,其实也是对美国的一种回应,同时也代表的美国的影响力降低,控制不了石油的产出了,地位的下降,对于美国来讲肯定是非常气愤的,而且要进行反制措施!
其实我们也能感受到石油价格的变动,前段时间的油加得连涨,到现在的价格连降其实都是有原因的,而之后的油价的波动肯定还是会出现的,想要稳定其实是很难的,毕竟涉及了太多人的利益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