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增量资金价值_银保监会 保险资金
1.银保监会回应加强地产信托业务调控:抑制资金过度流向房企
2.“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3.楼市调控有新动向:房贷放款提速 房企融资开闸
4.市场挣钱效应较弱,A股缺乏上涨理由
5.央行传来好消息 银行将定向支持中小企业!
6.中国金融百年发展
7.首贷户是什么意思?
银行业一直被公认为比较难看懂的行业,多数人看不懂银行的一个关键原因是看不懂银行的不良。因为,表面上看很多银行报表的不良数据相差不大,比如,好的银行不良率1.3%,差的银行1.8%,但是实际上市场给予的估值相差甚远。其实,所有这些问题的本质归结为投资者看不懂或者不会看银行报表中的不良信息。接下来,笔者就谈一下银行报表不良研究的技巧。
银行不良全生命周期涉及的过程及指标
在学习不良分析技巧前,首先需要搞清楚银行不良的全生命周期到底涉及到哪些过程和指标。对于银行来说,需将吸收的负债或者自有资本配置到资产中去,这些资产包括、债券、同业资产、非标资产等,其中占据银行资产的一半以上。只要是资产就存在违约风险,一旦出现违约,对银行来说就产生了不良资产。
银行主要的不良来自,只要盯住的不良就可以掌握银行资产质量的大概情况。银行放贷后,客户需要按月偿还利息(或者利息+部分本金),一旦客户不能按期偿,这些的状态就会进入逾期状态,按照逾期时间的长短可以分成逾期30天以内,逾期30~90天和逾期90天以上。银行会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对进行分类。
按照目前银保监会对银行报表披露的要求,银行需要按照五级分类的标准披露质量数据。这五类分别为:正常类、关注类、可疑类、次级类和损失类。需要注意的是,逾期和不良之间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针对,银行需要从营业利润中计提风险减值损失,并注入到减值准备池中。针对各类的计提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其中正常类最低计提标准1%,关注类最低2%,可疑类25%,次级类50%,损失类100%。
当成为不良后,银行可取多种手段进行处理,包括内部催收、外部催收、不良资产证券化等。当某笔确实无法收回本息时,银行可以动用减值准备池中的减值准备对于不良资产进行核销,核销后不良余额和资产减值准备余额同时减少对应不良资产的余额。当然,核销后如果这部分资产又收回了本息,还可以把钱再冲回资产减值准备池中。
可以看到整个不良产生的过程有4个池子和3个主要过程。4个池子分别是,池子1:非不良(包含正常和关注);池子2:不良;池子3:减值准备;池子4:减值前利润。3个主要过程是,1。新生成不良(从池子1流向池子2);2。计提资产减值损失(资金从池子4流向池子3);3。核销不良(资金从池子3流出冲销掉池子2中的不良资产)。
新生成不良率、不良偏离率最重要
作为投资者,如果希望更全面地了解投资的银行,需要知道以下信息:
1。新产生了多少不良,对应的指标:新生成不良率=新生成不良/总额。这个指标反映了在一段时间内有多少比例的从池子1流向池子2,这也是最重要的原生指标。
2。计提了多少减值损失,对应的指标:减值占营业利润比率=减值损失/营业利润;信用成本=减值损失/总量。前一个指标反映了减值损失对利润的侵蚀,同时也反映了未来不良好转后银行业绩爆发的力度。后一个指标反映了的风险度。
3。总共有多少不良,对应的指标:不良率=不良余额/总额。这个指标反映的是某个时间点,所有未处理不良的多少。
4。减值准备余额是否足够,对应的指标:不良覆盖率和拨贷比。不良覆盖率=减值余额/不良余额,拨贷比=减值余额/总额。不良覆盖率代表了池子3是不是够覆盖已经存在的不良(池子2),拨贷比代表了池子3能抵御多少未知的风险。
5。不良认定标准是否严格,对应的指标:不良偏离率=逾期90天的余额/不良余额。不良偏离率越高说明银行的不良认定标准越不严格。
所有这些指标中最重要的是第一个和第五个。第一个指标是对当前不良发生情况最灵敏的。当一家银行的新生成不良率走低时,即使现有不良率高一些也不用担心,可以通过时间化解存量不良。但是很遗憾,除了招商银行,其他银行都没有公布该数值。
第五个指标表示所有和不良余额沾边的其他指标的置信度。不良认定标准越严格,其他的指标可参考性才越大。对于新生成不良余额,虽然多数银行未公布,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得到近似值。比如:不良余额增量=新生成不良-核销-其他手段处理不良的余额。所以,新生成不良的下限=不良余额增量+核销。
合法调节手段使不良看起来更好
分析了主要不良相关指标,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看银行如何修饰其不良的现状,注意这里并没有说财报,只是说有些银行通过合法的调节手段让不良问题看起来没有那么严重。
案例1:牺牲不良偏离度
某银行h在2018年中报的不良数据如表1。该银行不良偏离度达到198.74%,这说明银行h的不良认定标准非常糟糕。过去监管机构对于不良偏离率指标没有要求,该银行为了掩盖不良的问题,故意把不良放在关注类内逃避计提减值的监管指标。从2019年开始,银保监会要求银行把不良偏离率控制在1以下,该银行如果按照中报的静态数据满足不良偏离度为1的话,还原后的数据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不良率3.52%,不良覆盖率79.74%。
案例2:快速扩张规模稀释不良
某银行d,从2016年中报时启动战略,大力推广基于的信用贷、透支和分期业务。在业务的快速扩张期,该业务成了d银行的救命稻草,如表2所示。银行的业务是利润前置,风险后置,放出去,下个月利息就进来。但是很少在第一个月就发生逾期,违约往往发生在后一段时间。所以,在不良增加时通过快速扩张规模可稀释现有不良,而未来新生成的不良可以靠更后面的稀释。
这个戏法相当于把问题无限期拖延。最终的结局有两个可能:一是经济复苏,这些不良拖到最后成优良资产。另一个是银行熬不下去了暂停规模扩张,比如受限于资本充足率,后续不良率会爆发。比如:d银行在推动业务后,其实不良余额一直在高速增加,但是反映到不良率上被快速扩张的资产规模给掩盖了。到了2018年中报,d银行这块业务扩张不动了,不良余额虽然逐渐慢了,但是不良率却快速走坏。
案例3:高生成,高暴露,高核销
某银行p一直走所谓的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套路,在追求高速扩张时放松了风险控制,从2015年开始连续3年的报告,如表3所示。虽然该银行的净息差名列前茅,但是的信用成本高达2.39%~3.08%。算上信用成本,信贷业务基本上都是赔钱的。虽然该银行的不良率并不高,但其覆盖率、拨贷比等多个监控指标一直在监管线上徘徊。整个银行典型增收不增利,不但无力给投资者大额分红还要经常进行再融资,堪称价值毁灭的典范。
案例4:“巧用”投资资产规避不良披露和减值计提
某银行x一直以创新能力强著称,前几年通过将信贷资产包装成应收投资规避不良披露和减值计提。其最近3年的相关数据和资产规模相当的同类银行相比有巨大的差异,如表4所示。该银行占比远低于同业,由于投资类资产无需强制披露不良分布细节,无需按照规定计提减值。所以,银行x用和同等规模银行相近的减值准备获得了高得多的拨贷比。
但是,从2017年开始银保监会要求银行对于应收款项类投资按照穿透管理的原则确保风险权重和减值按照底层资产足额计提。此规定出台后,x银行擅长的创新没有更多的油水可捞,于是从2017年开始,x银行加快了资产配置的腾挪,伴随着占比的增加,该银行前几年靓丽的不良数据开始走差,出现不良余额和不良率的双升,拨贷比和不良覆盖率出现趋势性下行。
通过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银行的不良数据光看报表上体现的不良率、拨贷比、覆盖率等指标是不足以分辨银行的不良实际情况的。必须在理解不良生命周期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考察银行才能得出更可靠的判断。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银保监会回应加强地产信托业务调控:抑制资金过度流向房企
用于并购买房。
一是影子银行快速萎缩。近几年开展的清理隐性债务、治理同业乱象、出台资管新规等措施,堵住了信贷资金和理财资金违规充当资本金的路子,对私募股权投资资金的供给也大幅下滑。
二是资本市场改革虽已破局,但见效还有待时日。在经历了2015年股市波动之后,股市增量资金供给不足。随着注册制、再融资新规等政策出台,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开始修复,特别是科创类企业股权融资可得性显著提高。但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输血功能整体而言尚有很大改善空间。可见,当前国内权益资金供给的局面仍处于“后门已关、正门初开”阶段。
1、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目前小额公司行业由银保监会负责制定经营规则和监管规则,由省(区、市)人民及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负责监管和风险处置。截至2019年12月末,全国共有小额公司法人机构9074家,全行业实收资本9478亿元,余额10043亿元。 《通知》对小额公司行业亟需明确的部分经营规则和监管规则作出规定,有利于遏制监管套利、促进规范监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2、其中明确提到小额公司不得用于以下事项:股票、金融衍生品等投资;房地产市场违规融资;法律法规、银保监会和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禁止的其他用途。 银保监会向小贷公司,出手了!又一条违规炒房路将被堵死!实际上,伴随着楼市的回温,严监管也早已启动! 违规输血房地产被罚 银保监会一天开出2张亿元罚单 早前,部分楼市、土地市场成交火爆就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对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再次升级。而今年8月底和9月初属于首度并密集发布查处大型银行违法违规行为通报,或具有立典型意义。
3、9月4日,银保监会公布了对5家金融机构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决定,处罚金额合计3.2亿元。其中,对2家银行的罚没金额均超1亿元,主要包括房地产违规融资、资金被挪用,虚增等。 8月14日,某银行存在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并购管理严重违规等23项违法违规行为,被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处以罚款1625万元,并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27万元。
4、8月11日,某商业银行存在未按专营部门制规定开展同业业务、同业投资资金违规投放“四证”不全的房地产项目、个人消费贷后管理未尽职等违法违规事实,被银保监会上海监管局责令改正,并处罚款共计2100万元。
“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本周,加强地产信托业务调控的政策消息牵动着信托行业和房地产领域的神经,监管部门刚刚也做出了最新回应。
7月6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访时表示,针对近期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近日银保监会开展了约谈警示。要求这些信托公司增强大局意识,严格落实“房住不炒”的总要求,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现行房地产信托监管要求。要求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确保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与自身资本实力、资产管理水平、风险防控能力相匹配。
“今后,银保监会将会对信托公司的警示指导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开展政策吹风,推动信托公司沿着正确轨道稳健发展。”银保监会上述负责人称。
前五个月房地产信托业务快速增长
券商中国记者从信托业内人士了解到,房地产信托业务是不少信托公司去年以来业务发力的大头,部分信托公司势头强劲,在当前“房住不炒”、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背景下,加强地产信托业务调控实则多少也在市场预料之中。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末,房地产信托资产余额3.15万亿元,占全部信托资产余额14.00%;较年初增加1665.亿元,同比增长15.15%。
“尽管15.15%的同比增速在历史上并不算最高,但部分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长较快,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存在一定合规问题和风险隐患,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希望房地产信托业务能够长期平稳发展,避免大起大落。“上述负责人称。
该负责人表示,党中央、院党中央、院一直以来对房地产市场发展高度重视,要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根本定位,‘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开展调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银保监会坚决贯彻落关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决策部署,加强对银行保险机构执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监督检查力度,有效防控房地产领域风险。
银保监会对信托公司重点提出5点要求
实际上,在此次监管部门对个别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进行风险警示之前,房地产信托行业已经出现融资收紧的苗头,这主要源于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巩固治乱象成果,促进合规建设”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发〔2019〕23号)后,信托公司的自我调整。
今年5月,银保监会发布23号文,要求加大对违反房地产行业政策的各种乱象行为检查处罚力度,其中对信托领域各种业务违规行为都提出了明确禁止性要求,要求巩固前期乱象整治成果,防止乱象反弹回潮。
房地产依然是23号文重点“被照顾”的行业,在“宏观调控政策执行”方面的表述中,明确提出重点检查信托公司是否存在以下违规行为:
一是向“四证”不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资质不达标、资本金未足额到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直接提供融资;
二是通过股权投资、股东借款、股权投资、债权认购劣后、应收账款、特定资产收益权等方式变相提供融资;
三是直接或变相为房地产企业缴交土地出让价款提供融资,直接或变相为房地产企业发放流动资金等。
“23号文下发之后,社会反映正面良好,特别是引起了信托机构的重视,对于规范整治房地产金融市场乱象、抑制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企业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称。
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为进一步细化落实23号文的各项要求,加强房地产信托领域风险防控,在前期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近期部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近日银保监会开展了约谈警示。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在对个别信托公司的约谈警示中,重点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
1、要求这些信托公司增强大局意识,严格落实“房住不炒”的总要求,严格执行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和现行房地产信托监管要求。
2、要求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确保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与自身资本实力、资产管理水平、风险防控能力相匹配。
3、要求提高合规意识,加强合规建设,确保房地产信托业务稳健发展。
4、要求控制业务增速,将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量和增速控制在合理水平。
5、要求提升受托管理能力,积极优化房地产信托服务方式,为房地产企业提供专业化、特色化金融服务。
“这些措施要求,有助于遏制当前房地产信托业务过快增长的态势,有助于推动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优化结构、有效转型,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该负责人称。
将对信托公司的警示指导作为常态化工作
加强地产信托业务调控备受市场关注,不少业内人士指出,该政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信托行业和房地产领域都会造成较大影响。对于一些高度倚重房地产信托业务的信托公司来说,下半年的业绩压力会相对较大;而对于房地产领域,市场普遍预期房企融资环境进一步收紧,资金面压力增加。
“房地产信托业务是去年以来不少信托公司发力的大头,这个政策对这些公司来说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至于房地产领域,实际上不仅是房地产信托融资在收紧,部分房企的其它融资渠道如公开市场融资、银行信贷等也在收紧,这会调整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预期,房企分化会进一步加剧。”广东一从事房地产融资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称。
对于此次加强地产信托业务调控是否会对行业造成较大冲击,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认为,房地产信托业务规模占信托总资产的比重相对较小,此次是对个别信托公司进行风险提示,相信市场会根据自身发展定位,对行业前景做出科学的预期和判断。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强调,此次对个别信托公司进行约谈警示所做的窗口指导是分类施策,核心是要求信托公司提高风险管控水平,确保业务规模及复杂程度与自身资本实力、资产管理水平、风险防控能力相匹配。
该负责人还透露,今后,银保监会将会对信托公司的警示指导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变化情况,及时开展政策吹风,推动信托公司沿着正确轨道稳健发展。
楼市调控有新动向:房贷放款提速 房企融资开闸
原标题:“三道红线”威力显现 上半年中型房企融资规模“腰斩”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陈梦妤
政策的威力正在显现。
自三道红线和集中度政策出台后,房企融资供需两端持续收紧。
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2021年上半年100家典型房企的融资额为6090亿元,同比下降34%,环比下降29%,是201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与此同时,企业融资情况不容乐观,仅有36%的房企融资规模有所增加,规模减少的房企中有约30%企业同比降幅超过50%。
融资规模大幅降低
在各种政策持续收紧下,房企融资规模大幅下降,房贷集中度管理成效初显,银行业房地产同比增速创历史新低。从政策调控的稳定性、连续性来看,下半年融资环境将维持收紧态势。
一个值得关注的点是,中型房企融资规模下降最为明显,直接拦腰一刀。
具体来看,四大规模梯队房企融资量均同比下降。克而瑞数据显示,TOP31~50的房企上半年同比减少53.50%至922亿元,TOP11~30规模的房企融资规模下降幅度为23.48%,降幅最小。
对此,一家TOP15房企的财务总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房企融资规模下降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去年末央行对商业银行双限(对公、按揭)造成今年和按揭规模收缩,融资体量下降;二是地产风险频发,有限更加集中头部房企,国央企议价能力提升,平均成本下降;三是今年上半年城投债发行同比去年下降40%,市场流动性充裕,也造成资金成本下行。
上述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有息负债的下降会直接体现在融资规模上。
TOP30~50房企融资规模减少一半主要是因为降杠杆的需要,由于这类企业在踩线之后停止扩张,降负债抓回款就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
整个行业面临三道红线的监管,排名靠前的房企面只要没踩红线,面对压降有息负债的压力不大,就不会对融资造成太多的影响。如果财务相对稳健,负债情况不会出现大规模下降。
相比之下,头部存量比较多的,就不加杠杆了,把存货做起来。
而排在TOP10~30的房企,有加杠杆空间的,可能会多拿一些地,而必须降杠杆的一些企业,今年拿地就会少一点,以此来控制负债规模。
在此背景下,房企会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来调整策略。目前,房企普遍取两条经营策略,一个是以降杠杆为主,另一个是原先杠杆不高,在绿档内的企业则借机冲一把规模,借势扩张。
最典型的是招商蛇口,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招商蛇口新增货值1890亿元,拿地金额同比增长近95%。
融资成本持续下降
克而瑞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100家典型房企新增债券类融资成本为5.59%,较2020年下降0.48个百分点,其中境外债券融资成本达6.86%,下降0.个百分点,境内债券融资成本4.40%,较2020年下降0.03个百分点。
上半年融资成本下降的原因是,如招商蛇口、保利等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龙头企业发债量较多,其中境外融资成本下降1.66个百分点;同时TOP31~50房企中,远洋、越秀发行了数额较大的境外债,使得该梯队房企境外融资成本下降0.73个百分点。
为何融资规模下降,房企融资成本反而降低了?上述财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从资金角度来说,与银行合作深入的房企,在有息负债控制的情况下,反而会导致融资成本降低,因为房企资金需求量并不大,原先可能有10%~20%左右的资金增量需求,但在三道红线的管控之下,房企获得增量资金的空间有限。
“设今年A房企的有息负债规模是1000亿元,在不增加规模的前提下,一分钱增量的开发贷都没有,意味着房企需要开发贷的缺口很小,这就导致银行要和头部房企合作,就必须主动降利率,谁的利息少,就和谁家合作。”上述财务负责人表示。
从企业性质来看,6月民营企业的融资规模较5月相比变化不大,但国有企业的融资规模大幅回升,主要由地方国有企业债券发行增加所致。6月国企融资规模达452.4亿元,较5月环比大幅上升123.1%,占本月总融资规模由5月59.6%上升到78.9%。同时,国企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地方国企方面,6月地方国企信用债融资规模上升至334.7亿元,占总融资规模的比例由40.3%上升至58.3%,其中主要是地方性房企发行增加。
在6月的新闻通气会上,银保监会发言人表示,上半年以来,房地产融资已经呈现出“五个持续下降”的特点,房地产增速、房地产集中度、房地产信托规模、理财产品投向房地产非标资产的规模、通过特定目的载体投向房地产领域资金规模均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资金过度流入房地产市场问题得到改善。
总体而言,监管层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依然保持警惕和收紧态度,对房企来说,加快销售回款,改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依然是接下来的核心主题。
牛市来了?如何快速上车,金牌投顾服务免费送>>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戚琦琦
市场挣钱效应较弱,A股缺乏上涨理由
作为楼市调控的“钱袋子”,银行涉房的每个变化都格外引发关注。
经历了上半年“勒紧裤腰带”的日子后,下半年以来,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频频发声,对外释放积极信号,引导金融机构满足房企、个人购房者的合理信贷需求。
6日,央行更是宣布降准,决定于12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房地产行业将告别“紧日子”了?
居民房贷放款回暖,重点支持首套房
“我是北京工作天津买房,上周五面签,这周一中午就审批通过,下午就放款了,是不是年底放宽了?”
“我在杭州买房,最近放贷怎么那么快,网签的时候经理还说至少得明年,我就豪气出手了,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开始吃土了。”
“成都买房,11月24日面签,12月5日放款成功,朋友同事都说我这放款太快了。”
从多位购房者处获悉,最近银行对房贷放款明显提速。某国有银行北京支行业务人员也表示:“目前银行正在努力消化前期排队的申请,但整体的审批速度确有加快。9月份我们预计的审批时间在3-6个月左右,现在一切顺利的话时间大概能缩短到1个月。”
这在数据上也有所体现。央行11月1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10月末,个人住房余额37.7万亿元,当月增加3481亿元,较9月多增1013亿元,金融机构房地产投放明显提速。
但上述银行工作人员强调,额度虽然宽松,但审批流程依然严格,对于银行流水、首付款来源渠道、合理收入证明等的核准只严不松;目前银行个人按揭住房主要支持的是首套房的刚性需求,对于二手房市场增量资金的支持还是非常有限。
有在成都买二手房的购房者表示:“二手房贷三个月还没放,中介一直说银行没额度。”
“10月13日银行面签,11月10日批贷。银行说之前到年底放款会很慢,但好像是上个月下了通知,年底放款不受影响了。”一位在青岛的二手房购房者表示,“不过二手房还是比新房慢很多,中介说新房的批贷周期基本不到一周。”
银保监会11月19日发布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现象:10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同比增长8.2%,整体保持稳定,个人住房中90%以上用于支持首套房。
12月3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也表示:现阶段,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并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今年金融系统首次提及对改善性住房的信贷支持,具有非常强的信号意义。”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改善性的购房需求接下来将面临较好的市场机会。
“不排除二套购房和大户型购房的首付比例等会有所下调,包括部分城市会微调认房又认贷政策,比如调整为‘认房不认贷’等,使得购房者购房方面的信贷约束减少。”
房企融资解冻,释放稳定预期
近期,房地产企业持续收紧的趋势也迎来变化。
此前,在“三线四档”的调控硬指标所限及个别房企风险暴露的压力下,国有大行、股份行和中小银行都纷纷将自己的拨备覆盖率大大提高。但随着“稳楼市”政策频发,房企融资也加速回暖,近期以民营房企为主的房企发债已经明显有“闸门打开”的迹象。
12月5日,碧桂园集团宣布拟于近期向申请发行供应链ABS产品;同日,金地集团公布一笔ABS获准发行,拟于2022年初发行。更早之前的3日,龙光集团子公司2021年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4年期公司债券的申请,获得证监会及上交所审核批准。
有媒体报道,11月房地产投放在10月大幅回升基础上,继续保持环比、同比双升态势,初步预计同比多增约2000亿元。
“结合10月及11月数据来看,房地产逐步回升,能够更好地满足刚需等合理需求。”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这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同时对银行防范自身信贷风险也非常有必要。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信贷政策的修复性边际向暖,并不意味着政策的根本性改变。
“信贷政策出现的变化,是希望房地产市场维持稳定,而不是说要鼓励炒房。”严跃进强调,各地的政策放松主要是为了房地产市场有一个平稳的发展状态,尤其是防范金融配套政策的不跟进导致楼市过于冷清。
他表示,总体上看,当前政策面对于信贷政策的放松有望持续到明年上半年。而对于地方来说,随着信贷政策放宽,要警惕有可能引发的炒房行为。
“从后续各城市信贷政策的调整来看,预计不会进行全面放松,更大可能是阶段性、区域性、有针对性的调整。”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同样认为,结合当前的房地产市场大环境看,各地房贷层面微调的空间依然存在。而对于各城市来说,楼市分化趋势将持续。
央行传来好消息 银行将定向支持中小企业!
资金入场仍受多个潜在风险点制约,但“资产荒”大背景下,配置需求也使得股市没有资金集中流出的风险,整体依然是存量博弈格局。首先,保监会、银监会相继对万能险和理财资金入市做出限制,后续增量资金入场难度可能加大。其次,货币宽松预期落空概率较大,甚至可能边际收紧。金融资产去泡沫、去杠杆以及欧美偏鹰等因素将同时对货币宽松形成制约。再次,金融去杠杆对资金面和货币利率都有负面影响,近期央行相继重启14日、28日逆回购致使货币利率上行。此外,四季度存在适当释放信用风险致使信用利差反弹的可能,从而影响风险偏好。基于以上判断,我们认为增量资金受监管制约,入场仍然乏力。但在“资产荒”大背景下,配置性需求也使得股市没有资金集中流出的风险,整体依然是存量博弈。
尽管新数近期增长较快,但参与交易的账户数并没有大幅增加。从银证转账和融资融券的角度看,资金流出较为严重。我们把银证转账和港股通净流入的情况运行比对,有理由认为近期南下港股的资金中有一部分来自A股投资者的存量资金,如果南下趋势依然,A股资金有持续被分流的风险。我们对四季度A股的资金供需结论并不乐观,减持、IPO、再融资压力持续,尤其是大小非减持在12月将达到单月4000亿元以上。
市场挣钱效应较弱,导致资金成本相对较高的融资融券余额下降,未来市场出现较强的趋势性向上的概率不大,融资融券难以持续盈利或盈利难以覆盖成本,未来仍有流出趋势。而近期的净减持额度大幅增加,反映机构投资者的减持意愿,未来机构减持意愿依然较强。
总体来看,现在A股短期挣钱效应相对较弱,对短线资金的吸引力不强,导致部分对短期盈利能力需求较强的资金流出。
当前时点,风险尚未充分暴露,风险收益比下降。对绝对收益投资者,建议耐心等待;对相对收益投资者,建议往人少、且有短期催化剂或预期差的地方去,精选细分板块或个股机会。
配置方面,可关注以下几类,一是估值与成长性匹配、不断兑现业绩的绩优成长股,例如家装产业链品牌化、光通信以及CDN行业;二是低估值、内生增长稳定的绩优股;例如受益于稳增长+调结构的PPP板块,消费行业中中报高景气的子行业,高股息、高分红、现金流稳定的类债品种;三是当前处于周期反转的原奶、供需紧张带来价格持续上涨的锌、以及化工中供需格局良好且供给侧政策或成本驱动下具备较大价格弹性的MDI和粘胶。主题方面可关注海绵城市、核电以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不断兑现业绩的核心资产组合。
需要观察人民币加入SDR后的离岸人民币走向及海外风险会否释放,建议控制仓位。由于现在还看不到增量资金入场,热点更多地集中在蓝筹类主题:首先,PPP虽有调整,但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仍未公布,可以关注。其次,预计美国未来2个月不加息,加上OPEC限产和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要求11月底前完成年度目标,大宗商品或有一定反弹机会,相对看好焦煤、化工、建材等。再次,国企改革受益于混改和员工持股两项试点有望陆续公布,可能有结构性机会,其中混改试点的行业为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的一级央企,员工持股试点是在充分竞争领域如商业、纺织服装、基础化工、服务业等行业的混改国企。
现在A股投资者相对谨慎,热点板块持续性不强,因此,跟随热点板块的操作策略,近期难以奏效。长期来看,建议寻找价值基础相对坚实的行业,例如家用电器、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等行业,这些行业盈利能力较强,估值相对合理,部分企业拥有较高的股息率,具备较强的安全边际。
此外,我们认为通过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意愿较强。公用事业、环保等板块,或将受益于财政政策而有所表现。
中国金融百年发展
7月份的金融市场似乎不宁静。
不少机构在眼巴巴的看着央行放水的动作。
7月15日,央行的动作来了!
首先,央行面向中小银行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已经是年内的第三次实施,目的是为了给中小企业释放流动性,释放资金1000亿。
同时,央行对1885亿MLF等量续作,然后又面向中小银行释放增量资金2000亿。
我们对于央行开启此次MLF操作,并不感到意味。
自6月24日以来,央行已经连续15个工作日未进行逆回购操作,7月份逆回购到期,共回笼资金5600亿。
在这样一个时期,定向进行中期借贷便利续作,是流动性宽松的需要。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最近一段时间央行的措辞看出端倪。
DR001、DR007分别最低创出新低的0.7%、1%之后,先后回升至 利率 走廊的上沿2.04%、2.51%,这充分说明资金如此便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下面是部分对这一政策的解读:
其一、当前中国经济问题不能够指望流动性宽松来解决。
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核心不在于流动性问题。而在于 转型升级 问题。只有经济的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新技术转向,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才会产生实质性利好。
否则的话,就相当于一个病人已经病的不行了,你就是整天给他吃大鱼大肉也无济于事。
同时,后期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理念非常清晰,就是要取消刚兑、去资金池、去通道,就是在经营上解决问题,而非在货币流动性上解决问题。
其二、当前中国的流动性宽松,核心在于结构性宽松。
当前中国流动性比较宽松,但是这种宽松不可能流向 房地产 企业,监管层对于房地产的监管已经从销售端转移至融资端。
截至7月14日,银保监会共开出罚单2137张,对于涉及房地产的信贷违规是监管的重中之重。
其三、央行放水一定要坚持“精准滴灌”不仅要关心流动性充足的问题,更要关的流向问题。
我们不能从源头的考虑问题,还要从流向上解决问题。就比如我们解决房地产问题,我们不光从销售端解决问题,更要从资金端解决问题。而货币政策同样如此,不光从供给侧解决问题,更要从需求侧解决问题。
也就是,让流动性资金流入科技创新型企业才是真谛,不要让他在银行系统形成堰塞湖,从而彻底摒弃“ 理财 空转、票据空转、同业空转、信贷空转”现象。
其四、银行释放流动性资金,若是以货币资本的出现,则无济于事,必须以股权资本的形式出现。
我们拿房地产市场来说,下半年到期的房地产市场的内外债规模在7000亿左右,房地产企业的还债违约风险再次受到预警。
后期,只有限制房地产企业的债券融资,提高房企的股权融资比例,才能“良币淘汰劣币”,使这个市场尽快出清。
首贷户是什么意思?
2023年,一天下午上班,曹女士用手机付了一杯咖啡的钱。在等待的时候,她浏览了自己手机银行里的理财产品和支付宝上的资金收益。如今,她几乎不需要去ATM机取现金,也几乎不需要每天带着钱包。
从业十几年的信贷经理张先生觉得最大的变化是方式的数字化改变。10年前,客户在时需要填写大量纸质合同文件。现在无论是审批还是合同签订,都基本实现了网上系统直签的方式。就连银行内部的管理方式,比如材料、打印等,都已经在网上完成。
十年来,消费者存取款、、转账、支付等更加方便快捷。此外,在理财和投资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背后是中国金融业这十年的变化和转型。
截至2021年末,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81.95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个人金融资产超过230万亿元,同比增长12%左右。
金融业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银行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普惠性小微企业和普惠性涉农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远高于平均增速;a股市场增长238.9%,债券市场增长444.3%,均位居全球第二;市场上有超过2亿的股票投资者;证券机构总资产十年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目前为26万亿元,十年增长8倍,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过去十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
信贷经理张先生体会到的明显变化是,银行资金强烈向实体经济倾斜,资金成本越来越低。与此同时,银行一直在为小微企业提供。特别是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近年来,银行在放贷时会给予专、新、小巨头等创新主体更多的“优惠”。
十年来,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
2023年6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在介绍十八大以来金融领域改革发展情况时表示,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十年来,我们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普惠的数据格外亮眼。据陈介绍,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余额比十年前增加了近7倍。增强金融普惠共享,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今年一季度末,普惠性小额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了5000多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银保监会副肖6月23日表示,普惠性小微企业和普惠性涉农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5.5%和14.9%,远高于平均增速。人均银行账户约9.5个,普惠金融覆盖面和可及性显著提升。
肖表示,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已经逐渐形成。过去十年,银行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银行间的理财和信托渠道已经被gre
从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角度,证监会副李超表示,过去十年,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拓展。大力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技创新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应性大大增强,存量债务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平滑科技、资本、实体经济的高层次循环,科技创新板“硬科技”产业集聚效应初步形成。债券市场已成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的重要渠道,期货期权覆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领域。
资本市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中国个人金融资产超过230万亿元,投资理财也进入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其中,资本市场日益成为企业融资和公众投资的热点。
十年来,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日益完善,新三板、科技创新板、北京证券相继成立。目前已形成覆盖沪深主板、科技创新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私募基金的多层次股权市场。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数据,a股投资者数量从2014年的7294.36万人增加到2021年底的140.85万人。
招商证券2023年10月1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十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数量从2472家增加到494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从26.74万亿元增加到83.29万亿元,翻了一倍多,排名全球第二。中国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的比例从49.65%上升到86.66%。
招商研究报告指出,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大幅提升。2012年,中国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比仅为15.9%。2015年首次突破20%,达到24%。2018年突破30%,达到34.9%,之后连续五年高于30%。2023年直接融资占比32.4%。2012-2023年期间,股票市场融资总额达到13.3万亿元,融资金额和融资企业数量均大幅增长。股票市场融资额从2012年的4452.6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8178.85亿元,融资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314家增加到
2021年的1219家。
在谈及A股这十年时,华福证券研报表示,实体公司上市规模逐渐增加,A股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力明显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4月底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66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 83%;2021年底工业企业利润总额8.71万亿元,较2012年同期增长57%,年复合增速5%。上市公司中,实体公司数量稳定增长,实体上市公司总额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中占比逐渐增加,从 2012年的 25%增长到2021年的 45%,截至目前,已经增长到近50%。可以看出,十年间实体公司上市规模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公司到A股上市,中国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助力不断增强。
在招商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夏看来,十年间,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发突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提升,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资本市场已经成为拓宽实体经济融资和居民投资渠道的重要途径,承担着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助力产业升级以及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重大历史使命。
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十年来,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
据陈雨露介绍,十年间,中国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权,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表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效的外汇市场不断健全,为高效配置外汇和管理汇率风险创造了良好条件。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超过40种,交易品种涵盖国际主流外汇交易产品,十八大以来交易量增长了3倍,2021年交易量达到了36.9万亿美元。
关于银行保险业的改革开放,肖远企介绍,十年来,我们推出50多项银行保险开放政策。2021年,在华外资银行资本和资产均较十年前增长超过50%,在华外资保险公司资本十年间增长1.3倍,资产增长6倍。一大批专业性银行业保险业机构,如外资理财公司、外资资产管理公司等积极参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
对于资本市场的开放,一位证券经纪人体会颇深:随着近年来内地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内地与香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不断融合。沪深港通开通后,内地投资者参与港股市场的速度越来越便捷。此前内地投资者想参与港股交易,必须要在香港开通证券账户,如今却只需要在A股证券账户开通港股通权限便可以参与符合条件范围的沪深港通股票了。
2014年11月,沪港通交易开通,标志着沪港两市互联互通的时代开启。2016年12月,深港通开启,香港与内地证券市场往来交易资金越发庞大。
李超介绍,这十年,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和影响力大幅增强。统筹开放和安全,制度型开放翻开新篇章。行业机构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启动沪深港通、沪伦通,A股纳入国际知名指数并不断提升比重,外资连续多年保持净流入。
招商证券研报数据指出,沪深港通开通以来,A股国际化程度大幅提高,外资通过陆股通这一渠道逐步布局A股市场,资金流入速度明显加快,外资A股持仓市值由2014年的145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301亿元,成功突破3万亿元大关,增长幅度超过20倍,其中北上资金持仓市值超过2.7万亿元。
2017年6月和2018年9月,A股分别被纳入MSCI和富时指数,带来了庞大的海外资金流入和增量资金,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
陈雨露在9月份召开的“2021中国国际金融年度论坛”的讲话中表示,我们将会继续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原则,持续深化金融业开放,一手抓好金融业开放承诺的落实,一手加快完善各项制度安排,推动系统性的制度型开放。
相关问答:什么是金融行业金融行业是计算机使用的龙头,是最早使用信息系统的行业之一。无论是技术还是使用水平都是比较领先的。从使用过程来看,可分为专项业务使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三个阶段。到目前为止,金融系统的业务处理、管理监控、电子商务等各环节的使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各大金融机构都已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实现了综合业务系统。在此基础上,对于办公事务和信息的管理将成为业务系统的重要延伸。 金融行业的主要使用包括:金融(包括银行和证券)综合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金融(包括银行和证券)信息系统等。随着银行使用的不断扩展和系统的不断升级,如何高效地管理和利用金融系统庞大的、分散的、冗余的客户信息,是各个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中国金融企业必须构筑面向未来跨国、多渠道和联合经营的知识管理平台,才能全面提升竞争力,以应对入世的挑战和防范金融风险。首贷户统计口径
首贷户统计口径有变动,由之前的500万以下变大到1000万元以下。现在到目前:监管规定,金融机构继续将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普惠型小微企业作为投放重点,剔除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相关数据。此前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丁晓芳曾表示,发现部分银行为了完成小微信贷考核任务,用票据业务来“冲规模”的现象。剔除票据业务后,监管层将引导银行业将信贷更多地投入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群体。我国大量的中小微企业经过疫情的洗礼,2020年度过了生死危机的考验,但在产业数字化转型、中长期经营发展方面,2021年依旧需要政策层面的重点扶持。本次2项新政的发布,将驱动小微金融生态圈进一步优化升级,一批金融科技公司已涌向小微金融助贷市场,譬如360数科、乐信、信也科技、国美金融等。目前,商业银行与各类基于互联网平台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场景创新、生态布局,争相抢占政策红利,谋求小微金融这片蓝海的更大市场份额。
一、“首贷户”考核出炉:银保监会引导做大增量、敢啃硬骨头
4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零壹智库通过梳理研究,下面从“首贷户”考核、考核统计口径调整、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创新、小微利率、担保保险增信产品等角度展开解读。
1.明确“首贷户”考核规定《通知》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要主动“啃硬骨头”,覆盖小微企业融资供给“空白地带”,努力实现2021年新增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数量高于2020年;大型银行要将小型微型企业“首贷户”占比纳入内部绩效指标;根据“首贷户”真实融资需求和征信状况合理设置授信审批条件。
何为“首贷户”?它是指从银行业金融机构首次获得的客户,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不到客户以往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的征信记录。这项政策条款的公布,将激发银行业开发专门的“首贷”类产品,加强对于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与个人工商户等群体的金融支持力度。
2.普惠小微监测口径发生变化
监管规定,金融机构继续将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以下(含)的普惠型小微企业作为投放重点,剔除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相关数据。此前银保监会普惠金融部副主任丁晓芳曾表示,发现部分银行为了完成小微信贷考核任务,用票据业务来“冲规模”的现象。剔除票据业务后,监管层将引导银行业将信贷更多地投入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群体。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普惠小微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增速比上年末高7.2个百分点;全年增加3.52万亿元,同比多增1.43万亿元。从下述近3年的普惠小微规模与增速走势来看,整体保持稳定态势,2021年后疫情时期在政策接连出台的背景下,将进一步拓展小微客群数量。
银保监局关于首贷户的定义首贷户是指从银行业金融机构首次获得的客户。银行向客户首次发放前,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该客户没有从银行业金融机构体系的征信记录。银保监会今年专门设置了“首贷户”比例的考核指标,要求商业银行新发放的客户中,第一次获得的企业,也就是“首贷户”要占一定的比重。
银保监会的全称是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是院直属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依照法律法规统一监督管理银行业和保险业,维护银行业和保险业合法、稳健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稳定。
银保监会的几大特点:
1、银保监会是国考中的特殊专业职位,所以他对于专业课的偏重比较高,特点是学以致用非常明显。比方说,你做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的时候,对你的业务要求是很高的, 专业特色非常的明显。
2、平台和综合能力很强,在银保监会工作的人,省内借调十分的频繁,比如说,如果你是上岸了县级的岗位,经常会借调到省银保监会工作。
同时,在业务上面会有很多的关联机构,比方说跟保险和信托之类的机构合作。接触的人脉系统特别的广,所以比方说现在山东省的一些银行行长,都是从银保监出身的。经常会有在银保监工作一段时间,从领导岗位派到其他银行去担任行长的这种情况。所以,从目前来看,银保监会的发展是比央行好的。
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早些年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俗称央妈,后来随着金融市场不断繁荣,金融机构日益增多,又增加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共称为一行三会。2018年,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成为现在的银保监会,省市一级称为银保监局和银保监分局。银保监局所监管的可不止银行和保险公司这么简单,还包括除证券公司以外的所有持有金融拍照的金融企业,比如投资担保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公司等等,不涉及保险业务,又不涉及银行业务的,被称为非银金融机构。这些都是银保监会、局的监督管理范围。
首贷是什么意思首贷指的是第一住房。 依据购买物业信息系统的界定标准,在产权登记信息数据库中规定,没有产权登记记录,或者已经有产权登记,但产权来源是自建、继承或捐赠、房改、经济适用房、拆迁房,属于首次购房者的,速和房产市场将发给首次购房证。标准还规定,查询个人购房信息的地区仅限于出具“首次购房证明”机构登记的地区范围。 《第一套住房(检验)证书申报单》明确规定,所谓“第一套住房”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购房者必须年满18周岁;所购房屋为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买家目前没有自己名下的房产,无论是单独购买还是共同购买。但是,根据住房改革政策,与父母一起通过继承或重新安置购买的房屋除外。契税: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以下普通住房,首付后暂降1%契税;对于首次购买住房的个人,首付比例将降至20%。利率: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利率,各等级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一.首贷界定
1.房地产管理局开展个人住房标准,财政部房地产新政规定,11月1日,2008年和签订购买合同后,第一个购买面积在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契税税率暂统一调整到1%。这项契税优惠规定的三个前提之一是,享受优惠商品房必须是业主的第一套住房。房产局和财政局给出了答案。
2 对首次购房信息进行查询,以购房合同为查询依据。接受个人第一次购买信息查询时,需要检查调查人的明,商品房预售合同或股票住房销售合同(当我不能亲自询问,受托人应提交原、原受托人的)。
3.购买人工单位,依据购买物业信息系统的界定标准,在产权登记信息数据库中规定,没有产权登记记录,或者已经有产权登记,但产权来源是自建、继承或捐赠、房改、经济适用房、拆迁房,属于首次购房者的,速和房产市场将发给首次购房证。标准还规定,查询个人购房信息的地区仅限于出具“首次购房证明”机构登记的地区范围。
现代三期管理系统中客户在什么无的定义为首贷户个人经营者客户在贷后检查时需在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中录入财务报表信息,首贷户,通俗点说就是“无贷户”,一般是指的从来没有在银行金融机构申请过的企业。相对于一些已经有信贷记录,并且信用良好的借款人,由于首贷户没有在央行征信系统留下记录,更不受银行青睐,因此在争取融资需求时,可能无法得到资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