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面临的挑战

2.怎么样的新闻或者消息对股市有影响

3.以“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为题的小论文

4.国家为什么不推广天然气汽车?

油价要变了_油价改革刻不容缓

现在的通货膨胀是全球性的。中国最为WTO的一员自然不能避免。现在的通货膨胀主要是全球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这里的因素很复杂,刚刚经历过08年的金融危机,消费者的信心指数总体正处于震荡上升的阶段。因此原材料价格微涨是合理的。但是其中热钱游资的炒作例如在低价位恶意囤积石油导致石油供不应求。而石油的价格一旦飙升,差价会由中国每一个行业来分摊。例如,运费的上涨等等。于是成本就会抬升,这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

央行加息其实只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中的一种——需求性通货膨胀。换句话来说是由于国内或者全球经济全面复苏从而真正达到需求大于供给的时候,防止经济过热从而取的措施。其作用在于抑制借贷数量(由于利息上升,理论上来说较少人会继续或者重新。)和吸引存款金额(加息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刺激更多人参与存款,特别是中国的老年人。)从而减少国内金融市场的货币流通。但是,现在的通胀不是需求性,而是价格上涨因素。而像石油,铁矿石,食品之类的商品价格上涨是不会大量降低需求量。举个例子,93号汽油即便是涨到10元每升,人们还是会开车。大米价格即便是20元每公斤,人们总归还会买。也就是说,由于价格因素引发的通货膨胀是无法利用加息来解决的。这种解决手法无疑是不治本的。

当然,我国的国情是国内房地产热钱依旧火热。央行加息在一定程度上会给热钱带来一定降温作用,理论上从另一方面减缓了通货膨胀。但是我们都知道,仅凭加息是不可能解决十三亿人的通胀问题。在每一个金融危机后的几年时间里,通胀都会是每个国家首脑的难题。也就是这关键的几年里就可以基本定格了未来经济周期的起落。只要通胀能温顺,控制在3~4%之间,那么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通胀率过高,特别在中国。是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心理等等的问题。

(二)我国公益性地质工作面临的挑战

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开幕 对话成果将成焦点

日前,中国外交部宣布,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SED)将于12月4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与此同时,美国当选总统巴拉克·也正式宣布了其经济团队人选。人们普遍关心的是:在新的形势和背景之下,这一轮对话双方又将谈些什么?

半年前,当中美在华盛顿举行第四次战略经济对话时,大选还激战正酣,刚刚在党内初选艰难击败希拉里;次贷危机虽然已经让华尔街感受到阵阵寒意,但自从贝尔斯通倒闭后,坏消息似乎一时间销声匿迹了;中国国内经济在救灾和奥运两重刺激下,还是一派升平景象,决策当局依然在“双防”,即防止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变为全面性通货膨胀、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变为全面过热。那时,150美元每桶的油价正炙烤着包括美中在内的全球耗油大国,人们都在掐指盘算离200美元油价还有多少时日。

6个月后,无论是中美两国的国内经济形势,还是全球经济形势,发生的巨变都足以让人惊叹和质疑:这难道是在同一年之中发生的吗?

美国方面,伴随着“两房”被接管、雷曼兄弟破产、注资AIG、花旗银行,直到近来三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房价股价跌跌不休时,救市也从当初的2500亿美元上升至7000亿美元,再到近日刷新的8500亿美元,金融危机的巨大冰山一步步浮出水面。从虚拟经济蔓延出来的恐慌开始打击实体经济,伴随着消费数据下降、失业人数上升,美国经济的衰退已经由当初的言辞争论变为实实在在的现实。

就在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从风暴升级为海啸时,美国迎来了华盛顿新主人:民主党不仅进一步扩大胜果,加深对国会山的掌控,更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入主白宫。王旗变幻的背后,不仅是美国政治风向、意识形态版图的转变,更是美国民众深深地忧虑和希冀。

中国方面,虽然由于体系相对独立、开放步伐稳健,金融海啸对于其资本市场的直接冲击相对较小,但海外市场的急剧萎缩还是让沿海外向型经济区域深受打击,加之长期高速增长的经济也恰在此时面临调整,GDP增速的放缓引起了决策层的深刻忧虑,加之股市房市双双不景气,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调控政策、投资应运而生、接连出台。

伴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加深,国际社会出现三大呼声:一是要求包括G8在内的发达资本主义大国,携手包括中印巴西等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全球更加自觉地密切合作以应对危机;二是要求对现有金融体系进行刻不容缓地改革,切实加强对金融投机、创新的规制和监管;三是要求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应对危机中承担更大责任、发挥更大作用。

伴随着各自国内及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自2006年12月份启动、每半年进行一次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不论在各自对话需求上,还是在谈判的关键内容上,都将随之发生重大转变。

与这次金融海啸相伴随的是,中国业已替换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者,中国外汇储备中有超过8成为各类美国金融产品。华尔街遭遇寒流,中国已然无法独善其身,甚至感同身受,此次危机不仅导致中国部分商业投资受损、国家外汇资产缩水,更引发沿海出口企业的空前困顿即是例证。同时,美国要走出危机和困局,更离不开中国的配合、支持甚至帮助,美国不仅需要中国继续持有甚至增购美国债券,更需要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适度的高增长态势,因为中美早已同为全球经济的两大强劲发动机。

因此,经此危机,中美双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两个大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性,如何从战略高度进一步因应这种依存性,是新一轮对话的核心战略议题,这也是此轮对话以“奠定长久的中美经济伙伴关系的基石”为主题的原因所在。与此相对应,中美两国如何协调行动以管理宏观经济风险,就成为这一轮对话极为紧迫的核心话题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经过这次危机挑战,中国在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从出口导向转向依靠国内市场方面,已然无需美国的谈判压力,无疑有着更加紧迫的需要和更为强劲的驱动力;伴随着国际油价急速跌落到每桶50美元以内,以及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对强势美元的一致需要,美方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施压的内外环境和氛围也进一步淡化。倒是中方对于美方强化对华尔街的有效监管,以及促使其提振国内消费信心等要求,必将成为“促进经济平衡增长”这一对话老议题的新内容。

同时,要求中国对包括IMF、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世界金融体系、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更大责任,也可能是美方在这一轮对话中的新要求。

资料: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是中美两国经济领域的最高对话。这一对话机制由美方提出,中方同意,再经双方认真磋商后于2006年9月20日正式启动。

2006年8月21日,中国国家应约同布什通电话。布什表示,美方希望两国加强在经济领域的对话与合作,使两国经贸关系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说,随着中美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加强双方在经济领域的对话有利于两国经贸合作和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稳定安全也会产生积极影响。中方愿同美国继续就此保持联系。

为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同年9月19日至22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就建立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事宜访问中国。副总理与他举行会谈,并共同宣布建立对话机制。9月20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关于启动两国战略经济对话机制的共同声明》。

根据《共同声明》,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将主要讨论两国共同感兴趣和关切的双边和全球战略性经济问题。对话每年进行两次,轮流在两国首都举行。2006年12月,中美两国在北京进行了首次战略经济对话。此后,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先后于2007年5月和12月、2008年6月轮流在华盛顿和北京举行。

中美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合作发展潜力大,互利共赢是中美经贸关系的主流。随着经贸合作的深入,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已成为两国就事关双方全局性、战略性和长期性经济问题进行探讨的重要平台。通过对话,中美双方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签署了多项协议,推动了双方务实合作。中美两国已互为对方第二大贸易伙伴国。2007年,两国双边贸易额达3020.8亿美元。

怎么样的新闻或者消息对股市有影响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国家正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近十多年来,院领导出于对地质工作的高度重视,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专栏7-2),要求国土部等有关部门和各地区切实加强地质工作,推进地质工作的改革和发展。自1998年以来,同志关于地质工作的批示达80件以上,曾六次就地质工作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以及我国地质工作定位与发展方向。《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2006年3月底,同志就贯彻该文件作了重要批示,提出六点具体要求:①地质工作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实施“十一五”规划,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重视和加强地质工作;②地质工作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地质找矿、提高综合效益、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地质灾害作为重要任务;③深化地质工作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富有活力的地质工作新体制;④推进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高新技术在地质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地质工作现代化;⑤建立一支精干的高素质的地质队伍,培养杰出的地质人才,改善地质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⑥加强对地质工作的领导和统筹规划,地质工作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认真学习党中央、院领导对地质工作的指示和批示,对于明确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定位,理清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全面提高地质调查程度和水平

中国是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之中。此阶段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矿产,对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工作的需求巨大。与此同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又要求地质工作对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价。在这样的形势下,需要不断提高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为环境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民众所感兴趣的环境问题提供客观信息。

专栏7-2 党中央、院领导对地质工作的指示(摘录)

同志在1994年指出:地勘队伍要逐步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部队”,“野战军”吃中央财政,精兵加现代化设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地方部队”要逐步走向企业化。

同志在2003年的中央人口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加强国土调查,努力实现西部地区国土调查和找矿找水的新突破”。

同志2000年7月21日批示:“地质工作是经济建设的先行,贯穿于长期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在经济建设的许多方面。必须加强经济建设和地质工作的结合,坚持与贯彻这个方针对地质工作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组建工作已经落实,标志着地质‘野战军’的建设进入了实施阶段。要根据中央的要求,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推进地质工作的根本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2000年5月27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上指出,“精心组建一支承担全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野战军队伍已刻不容缓。地质‘野战军’应当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调查与科研相结合,能担当重大战略任务、善于攻坚打硬仗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2002年10月15日同志在新中国地质工作50年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地质工作正处于重大转变时期。一是从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地质工作;二是从传统地质工作转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工作;三是从以保障为主的地质工作转向、环境保障并重的多目标、多功能地质工作;四是从主要依靠国内“一种、一个市场”转向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全球化的“两种、两个市场”。通过这一系列的重大战略转变,使地质工作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建成一支人员精干并相对稳定、装备精良的地质“野战军”队伍,目标不能动摇,步伐必须加快。

与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相比,我国的地质工作发展历史短,很多需要完成的基础性地质工作尚未系统开展。以基础调查为例,截止到2004年,全国1:20万区域地质调查面积(可测面积)约有846×104km2,除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和大兴安岭局部地区外,其余地区在20世纪70~80年代已全部完成。共计完成约1074幅,完成面积达69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72%。全国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共完成约334×104km2(其中实测空白区153×104km2,修测区181×104km2),覆盖率占国土面积的34.8%、占国土可测面积的36.5%。目前,还有未完成的测区共计582×104km2(其中实测空白区27×104km2,修测区555×104km2),相当于380个1:25万图幅。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累计完成了共计183.5×104km2,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9.1%,占可测面积的24%。美国正在本土推进1:2.4万地质填图。印度1:5万地质填图工作基本覆盖全国。

与国外相比,我国区域地质调查技术手段落后,数据集、存储和处理技术落后,主要依靠传统的方法。同时,在地质填图观念上存在较大的缺陷,现有填图的程序和工作方法不适应地质工作扩大服务领域的要求。对于已有资料缺乏进行二次加工处理,或在新观测数据和新理论基础上,对已有资料进行重新解释,提高对区域地质演化和成矿作用的认识做得还很不够。

在地质资料信息化方面,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在地学基础系列数据库建设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低,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积累的9万多种馆藏地质报告只有约1.2万种完成了数字化;1.3亿米的钻孔岩心只有120多万米完成了数字化,且基本上只有文字描述信息,没有取得钻孔岩心的图像。

在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方面,我国与国外差距更大。

由于我国地质填图工作技术手段落后,有关部门未能根据国际发展趋势调整地质调查工作方式,致使我国地质图更新速度十分缓慢。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地质工作突破瓶颈

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要求国民经济保持7%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长,我国能源和重要矿产供需矛盾加剧,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国能源与矿产供需形势严峻。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可以保证或基本保证2020年需求的有26种,不能保证的有19种。特别是石油、铁、锰、铜、钾盐等大宗矿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已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2005年,石油消费量超过3亿吨,净进口1.36亿吨。由于国际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原油进口成本年年上涨;钢材消费量达到4亿吨,铁矿石进口2.75亿吨。而国内主要矿产储量增长赶不上产量增长,相当一部分在“吃老本”,保障程度不断下降。

曾经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一大批老矿山形势非常严峻,全国390座矿业城市中,因枯竭进入衰退期的已有47座;全国911座有色国有矿山中,三分之二已进入中-晚期,可储量和矿石品位急剧下降。到2010年有色国有矿山约有一半要关闭,将消失产能约40%,到2020年预计仅有不足20%的矿山能维持生产。

日益突出的矿产供需失衡和结构性矛盾,使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水平持续下降。迫切要求加强矿产勘查,增强紧缺、大宗矿产的有效供给,提高主要的保障程度。

针对我国短缺的具体情况,公益性地质工作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一方面,为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重点突破打好基础,针对重点区(带)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高地质工作程度,降低矿产勘查风险。另一方面,针对新区或工作程度较低的地区,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拉动商业性矿产勘查工作的发展。

3.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给地质调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为严重、受灾害威胁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每年灾害发生数量上万起,其中,人为活动诱发的灾害数量迅速增加,占总数量的50%以上。

一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灾害损失不断增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在数十亿元到上百亿元,年平均死亡近1000人,伤近10000人。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国地质灾害的现状在短时期内难以得到根本好转。

二是地下水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国已形成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海水入侵等地质灾害迅速发展,存在较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有46个。地下水与地表水有着密切联系,地表水的严重污染已得到党中央、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地下水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受到污染。地下水污染问题已成为影响供水安全的重大隐患,地下水需要进一步调查和长期动态监测。

三是矿山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因矿产开发引起的地面塌陷、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水质污染、水均衡破坏、生态恶化等问题和灾害十分普遍,在一些地区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正常生活秩序难以保证。开展综合性的矿区水工环地质工作,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已十分紧迫。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预防网络,提高地质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4.发展地球系统科学,要求全面提高地质科技水平

人口、、环境是制约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工业的快速发展,人类面临着矿产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和环境问题成为当代地质科学研究的两大主题。在这种新形势下,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地质工作方向,地质工作处在重大战略转变时期,地质科学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系统地球科学观、数字地球观、全球观等四个新的思维观。

(1)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研究以人(类)为中心,集经济、社会和自然界三个子系统于一体的复合系统。其中自然界包括自然和自然环境。

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经济建设和人口、自然界(自然、自然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环境可持续、可持续和生态可持续。前两个可持续根本上又依赖于后三个可持续。因此,要求赖以生存的4个层圈——(土壤)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必须能可持续地提供各自的服务。地质工作在可持续发展中除了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发挥作用外,还应从可持续发展高度提供人类所需的地学信息,这包括:保证地质持续开发利用的信息;提供保证地质环境可持续服务的信息;提供防灾(地质灾害)减灾的信息。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矿产开发利用必须服从土地的综合规划和管理。矿产供求的关键问题已由的可供性问题扩展到环境对矿产开发利用及其产生的废弃物的承载力问题,进而引出一系列新问题,如地质环境承载力、无污染或低污染开发利用技术、污染的有效和最优控制(含目标、方法、手段和政策)问题、废弃物再循环利用问题、地质环境污染防治问题等。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环境地质工作的地位、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大提高。环境地质工作需求的新领域不断涌现,如:生态地质、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地方病研究、医学地质、优质农作物地质、荒漠化地质等等。地质环境可持续服务思想的形成必将导致环境地质工作发生一场从理论到实践,从工作目标、领域到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深刻革命。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区域地质填图的内涵和功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①从以找矿为单一目标的地质填图,转向多目标的、以土地为载体的、为各种自然综合开发利用服务的地质填图,协调人-地系统,保护生态环境;②地质图的内容不断增加,演化出一系列新型图件,例如,地质生态图、灾害地质图、城市地质图、地质空间开发利用与规划图、地球化学与健康图等;③从寻找和圈定成矿远景区扩展到寻找和圈定矿产开发允许区等。

(2)地球系统科学观

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地核作为一个地球系统,综合考虑固体地球/流体地球与生物圈层的关系以及人文的影响,研究其相互作用下的运动形式和物质能量交换,发展并完善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是21世纪初地球科学的主要方向。地球系统过程的两大主题为:地球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地球系统的演化。

图7-1 我国地球系统研究科学战略概念模型

(引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系统科学战略调研组,2005;略作修改)

地球系统研究是国际地学界共识的21世纪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是,各国际组织或国家战略的研究模式并不尽相同,大致可归纳为两种,即“海、陆、气相互作用模式”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相互作用模式”。前者以“综合大洋钻探(IDOP)”为代表,该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拟打穿大洋壳,揭示地震机理,查明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了解极端气候和快速气候变化过程,为国际学术界构筑起新世纪地球系统研究的平台。后者以NASA战略(2000~2025)为代表,以观测手段为重点,了解地球系统的过去、现在,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这两种思路是基于各自学术的优势和需求。

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系统科学战略调研组认为,应将国际上的两种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增加人类活动的因素,形成我国地球系统研究科学战略概念模型(图7-1)。其基本研究思路是探索海、陆、气、生及地球内部物质、能量循环的内在联系,并考虑人类活动(图中橘红色组成的两个“人”字)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表-近地表范围是各种界面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过程及其伴随的物质、能量交换与传输的临界地域,也是维系生命活动的关键地域,更是人类活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域。当然,要探讨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自然驱动力,对太阳辐射变化(尤其是近地空间过程)和地球内部过程的研究也不能忽视。

从图7-1来看,地球系统科学观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延伸和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更多地考虑地球表层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地球系统科学则考虑了地球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

(3)数字地球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空间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不仅大大加快了地质调查工作的速度,而且促使地质科学和地质调查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数字地球观的形成与发展。

在数字地球观指导下,首先要求实现地质调查全程信息化。从野外数据集,到室内数据整理、加工,以及最后的成图全程都实现数字化。其次,建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专题数据库,实现各类地质信息的获取、传输、存储和处理一体化,大大提高地质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此外,数字地球为地质工作获取、处理和分析大量高精度的对地观测卫星数据提供了平台。我们可以像在万维网上浏览主页一样在全球以多级比例尺搜索和获取所需要的地质空间信息。我们可以在数字地球中根据已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决策方案在电脑中虚拟和模拟,并通过比较,优选出最佳方案。

此外,数字地球将架起地质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桥梁。通过免费和商业的形式,每个人都可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目标(耕地、房屋、旅游景点、博物馆等)的多分辨率图像,并可以进行访问和交流,也可添加新的信息。由此看来,数字地球观是全球地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4)全球观

由于矿产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任何一个国家的自身矿产都不可能完全满足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矿产的全球化。同样,环境问题具有全球的性质。

许多地质作用与地质现象都是跨国界的,需要站在全球高度,才能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地球系统科学观要求地学工作者从全球高度,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全球观是地球系统科学观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上述四种思维观的指导下,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需求,取灵活务实的填图方法,以科技为先导,不断提高地质填图的深度和广度。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出发,研究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的效应,为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提出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其中地球各层圈的结构组成和相互作用以及人类作为地质营力的作用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将成为地质科学各学科共同的前沿。地球系统整体研究成为地质科学解决全球环境和问题的科学基础,地质科学研究将进入一个可能预测和调控人类生存环境变化的时代。因此,当代地质科学处于建立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新一代知识体系的重大转折时期,强调从地球作用研究转向地球管理。

以“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为题的小论文

说消息面的时候,经常有时候会说这样一句话,这个消息面对于行情的刺激太大了,当下的技术判断,已经失效。确实有这种可能啊,在某一个消息面出来的时候,这个市场上面没有技术分析,只有情绪。市场参与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接下来的一个反应和判断,产生出来的情绪最后引导这个市场的走势,这个时候,你所谓的技术支撑这些确实是失效的,其实这种情况,在股票市场之中也有。不要以为好像全是庄家控盘,因为这个消息去做出反应, 那个时候其实就容易发生踩踏,你是没法影响用户产生某种统一行为的。

至于行情是否100%是由于消息面导致的,这个其实不能100%确定,比如说苏伊士运河堵了,所以油价上涨。运河堵了说明这样的一个运输成本更高了,是不是啊?那么说明这个需求供应平衡被打破了,供应跟不上所以油价上涨。这一套消息面的逻辑理论上没什么问题,可以这么去理解,没啥明显漏洞。但是呢,是不是真的就是这个直接的因果关系呢?那也可能不一定。只是说,你这个因果关系,我没有办法去反驳你对或错,但是你要跟我说。这就是油价现在上涨最直接的原因,那我也可能会讲,可能有点主观了。它是一个综合结果,我只能说可能是这个原因,但是不一定。

国家为什么不推广天然气汽车?

节能减排 低碳生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相信大家对这首诗都不陌生,这是多么美的一幅图啊!,可是长久以来,人们为了谋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无休无止的破坏已经使我们生活的地球伤痕累累,环境问题现在是日益突出。废气,污水。白色垃圾正笼罩着我们居住的城市,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下去,我们就真的只能在诗词中回忆青山绿水了。所以节能减排,刻不容缓。

那到底怎么才能做到节能减排呢?节能减排有广义和狭义定义之分,广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和能量,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包括三废和噪声等)排放;狭义而言,节能减排是指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有害物排放。总的来说就是要提倡低碳生活。

两极冰川的融化、生态平衡的破坏、恶劣气候的频发、全球荒漠化的加剧,都是因为我们人类过度开发能源加大碳的排放量造成的。汽车数量的急剧膨胀,不分上下班节日的堵车已经成为诸多城市的顽疾。于是有车成了负担,驾车是在遭罪,汽车成了恶魔汽车成了灾难,人们都在声讨都在谩骂。是汽车造成了碳的大量排放,改变着气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汽车被推到了节能减排的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而驾驶汽车发明汽车的不是我们人类自己吗?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我们无疑也在自掘坟墓!我们的这种做法其实是饮鸩止渴。所以低碳出行你我责任。

外出我们尽量乘坐公共交通不开车减少碳的排放量。坐公交应该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健康的出行方式。路程近的可以骑自行车或步行,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节约了成本、增加情趣、减少出行的时间,又减少了碳的排放量,可谓一石三鸟。是利己利民利国的好事。出行是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做的事就更多了。

上街买菜尽可能不用塑料袋,可用重复使用的环保无纺布袋。购物也一样,自己随身携带盛商品的工具,减少使用塑料袋的次数。尽量不要使用筷子一次性杯子、筷子;不需要用电的时候,随手关掉电源,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适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每天洗澡用淋浴代替盆浴,节约用水,养成洗完手顺便关掉水龙头的习惯;不要长时间吹空调;在不需要继续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下充电器……

其实低碳很简单,只是一举手一投足的事,其实低碳也很容易只是日常生活中稍加注意就可以了。现在全球都在倡导节能、减排、低碳,而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来说节能和低碳对我们意义理大更深远。节能减排,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我们国家就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留给后人的也将不只是描写美景的诗词,而是真正的青山绿水。

国家正在推广天然气汽车,1999年全国清洁汽车行动协调领导小组成立,启动了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深圳等12个试点城市地区的清洁能源推广应用工作,在CNG汽车的推广应用和加气站建设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

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的汽车尾气排放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源头,因此,发展清洁能源汽车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的选择。压缩天然气汽车(CNG)以其能耗低、污染物排放量小而受到各国的欢迎,是国际公认的最理想的车用替代能源。发展天然气汽车对于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