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油价下降_专家油价不能太低
1.今年石油价格还会跌吗
2.什么叫石油战略储备?
3.有些专家建议取消高速费,将其加到燃油费里,觉得合适吗?
4.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5.取消高速收费站,把过路费和油价一起算,车主:哪个专家的主意
有关人士细算改革前后各车型开支变化
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后,小排量车型的费用减少支出非常明显,油耗越高的车型其费用支出越高。
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前后典型车型支出变化表
车型 QQ0.8LM 明锐1.6LMT逸致版 奇骏(2.0升)
百公里耗油数 5.8升 7升 11.5升
改革前年费用 6862元 8008.5元 12308.25元
改革后年费用 6238元 7528.5元 12368.25元
费用变化数 -624元 -480元 60元
在为期一周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征求意见期间,社会各界反馈各类意见48643条。分类别看,私家车主反馈意见占58.5%,无车者占19.8%,单位公车占5.9%,农用车占2.8%,出租车占1.3%。
改革后,不同群体的税费负担会有哪些变化?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记者近日访了相关专家和普通消费者,仔细测算了改革对他们的影响。
哪些人负担会增加
在改革方案中,增加的消费税和取消的养路费等费用总量是平衡的,即国家通过上调消费税增加的税收收入与因取消养路费等费用后减少的收入相等。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主任白重恩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北京家用小轿车每月养路费110元计算,增加的消费税按每升0.8元计征,每月如果消耗近140升油的话,新增的燃油消费税和取消的养路费刚好持平,即盈亏平衡点。在油价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改革方案实施后,如果用油量超过140升,车主每多用一升油,就需多花0.8元的消费税,因此,负担增加了。
郭胜是北京一家公司的老板。他去年买的小汽车跑了4万公里,平均一个月最少要用220升汽油。改革方案实施后,他每个月要多花费64元。“不过,如果改革后油价会下降的话,我的负担可能不会增加。”
在行驶里程相同的情况下,高油耗汽车要比节能型车多用油,高油耗车主的负担要加重。
有关专家测算表明,如果不同油耗汽车每年分别行驶1.5万公里,均使用93号汽油,汽油价格为每升6.37元,一年养路费为1320元。
通过对比发现,明年取消全年1320元的养路费后,只要车主用油增加的支出总额在1320元以内,其每年的支出费用将不会发生变化。
不过,一辆平均油耗为每百公里5.8升的微型车QQ0.8LML,改革前平均年费用为6862元,改革后年费用下降为6238元,支出减少624元。
平均油耗每百公里7升的明锐1.6LMT逸致版(中级车),年均费用将从改革前的8008.5元下降为改革后的7528.5元,支出减少480元。
耗油量大的SUV车型奇骏(2.0升)平均油耗为每百公里11.5升,改革前平均年费用为12308.25元,改革后年费用达到12368.25元,支出增加60元。
通过对比不同型号汽车可以发现,实施燃油税费改革后,大部分车型的年燃油支出费用将普遍下降或持平于原费用,小排量车型的费用减少支出非常明显,油耗越高的车型其费用支出越高。
首都经贸大学财税学院教授丁芸在接受记者访时表示,我国汽车保有量快速攀升,带来了相当程度的空气污染,耗费了大量成品油,加剧了国内的能源短缺局势。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的核心是将现有的养路费等交通收费转换成成品油消费税,能够更好地体现“多用路、多用油、多负担”的公平原则。
哪些车主负担少了
北京市民汤怀荣根据改革方案测算出来的结果是:他每月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不开车。由于他的车每月耗油量不到100升,取消养路费后,油价不变的话,每个月负担减少32元。
汤怀荣说,他现在经常坐地铁和公交车,既环保,又省钱,一举两得。“北京地铁这几年增加了好几条线路,通行一次才2元;公交车最低4角钱。”
北京私家车车主吴先生有一辆捷达车,百公里油耗7升左右。他每天上下班和接送孩子,一天要跑40公里。自己每月加油费用在400元左右,每月耗油近70升。目前,他除了加油的费用外,每月还要支付110元的养路费,合计约510元。按照新的改革方案,在成品油税前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升油多支付0.8元成品油消费税,这样每月70升油就需要多支付56元。但由于取消了每月110元的养路费,他每月将比改革前少花54元。一年节省600多元。
对于使用天然气、电力等非燃油动力汽车的群体来说,他们原来承担养路费的收费负担取消了,方案实施后,他们不再承担成品油消费税,每年还可以省下1300多元的养路费。
特殊群体负担增加当妥善处理
与私家车车主不同的是,需要缴纳养路费的出租车行业面临的情况相对复杂一些。由于出租车较家用小汽车耗油量大,提高消费税替代养路费后,很多出租车司机担心自己运营成本会增加。
北方创业公司出租车司机李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每个月行驶13000公里至14000公里、须缴纳2800元的“份钱”,月净收入大约是2000元,明显感到比2006年的收入状况要差。
有专家建议,在实施改革时通过相关配套措施,研究对出租车行业的补贴规定问题。如果将来油价上涨对出租车等耗油量大的车辆产生较大影响,可取新的措施。
以企业和农业用油为典型的第二类群体属于“非公路用油”群体,他们先前不需要缴纳养路费,但改革后须面对上调了的成品油消费税。
财政部税政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农业机械为例,改革实施后,当年成品油价格变动引起农民种粮成本增加的问题,将继续通过农资综合直补政策统筹安排解决;对种粮农民的综合直补不但不会减少,还会增加。此外,渔业、林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等补贴标准随成品油价格的升降而增减。
30多岁的李辉是北京的一名公车司机。他驾驶的别克3.0公车百公里油耗为12升左右,每月车程大约在2000公里,耗油量240升左右。改革方案实施后,每月增加的成品油消费税约为192元,超过了取消的每月110元养路费,实际费用每月会增加82元,这样一年增加支出近1000元。(韩洁 江国成 张艺)
今年石油价格还会跌吗
我也是拷贝的答案
首先解决石油能干什么:
石油是最重要的经济 石油主要成分为甲烷,同时含有少量的乙烷和丙烷以及一氧化碳、氮气等。通过对石油的炼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燃料以及各种机器的润滑剂、气态烃。通过化工过程,可制得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农药、化肥、医药、油漆、合成洗涤剂等。因此,石油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石化等各行各业,被称为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黑色黄金”、“经济血液”。
石油的重要性
石油的流动改变着世界政治经济的格局,只要没有一种新的燃料能取代石油,国际间石油的争夺就不会停止。不可否认,上个世纪海湾地区爆发的几次战争,石油是其背后的重要动因。石油危机对国民经济的打击是非常可怕的。1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美国经济“缩水”1/3,通货膨胀率从3.4%上升到12.2%,失业率从4.9%上升到8.5%;20世纪80年代初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则使美、英的GDP负增长率分别为0.2%和2.4%。在我国,由于前几次石油危机爆发时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还不高,因而影响不大。但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我国对石油的敏感度越来越高。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2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5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1000万美元,直接导致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0.4-0.5个百分点,石油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已被提高到战略高度加以重视。
影响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因素
石油的价格为何会波动?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
第一,石油供需是决定价格波动的基本因素。从供应看,二战前石油生产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欧洲,其中美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2/3,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生产中心,号称“石油帝国”。但60年代后,美国调整政策,变石油输出为石油进口,而中东地区的沙特、科威特等新兴产油国的地位日益上升。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在地理上可分为六组,即“一大五小”:(1)中东地区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55%,主要供应欧、美及亚太地区;(2)北非(主要包括利比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和突尼斯)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9%,主要运往欧洲;(3)非洲几内亚湾东岸(以尼日利亚为主)占世界的7%,多输往西欧、北美;(4)拉丁美洲北部(以委内瑞拉和墨西哥为主)占世界的10%,主要供应北美;(5)俄罗斯占世界的9%,大部分运往欧洲;(6)远东(以印尼为主,还包括中国、文莱和马来西亚),占世界的5%,主要供应日本。近年来,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供应受到局部战争影响常有波动,但因其他产油国尤其是俄罗斯石油产量的稳定增长,总体上石油供应处于相对稳定之中。从需求看,随着新经济的萌芽,当今世界经济结构已发生重大转型,原先工业时代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已逐渐被信息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所替代,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而且技术进步使得能源使用效率显著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能耗水平比上世纪70年代减少了40%,发展中国家也随着工业水平升级而使能耗大大降低,这就使各国经济对石油的需求相对下降。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2003年度世界石油需求量为每天7860万桶,供应量为每天7930万桶;2004年第2季度,需求量为每天8110万桶,供应量为每天8230万桶。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石油的供需总体处于平衡状态,油价应保持稳定,但由于受突发如海湾战争、委内瑞拉两次政治危机、中东局部武装冲突的影响,油价也会短期性上涨。
第二,不可忽视国际组织在调节石油价格方面的作用。为消除石油价格波动对经济的消极影响,1960年9月14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成立,协调成员国的石油政策以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欧佩克成员国出口的石油占世界石油贸易量的60%,对国际石油市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例如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欧佩克大幅增加石油产量,以弥补伊拉克遭经济制裁后石油市场上出现的每天300万桶的缺口。但因欧佩克成员国的石油产量只占世界60%,其控制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近年来非欧佩克国家在石油市场上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特别是以俄罗斯及西非国家为首的非欧佩克成员国近年来石油供应量不断增长,抵消了欧佩克组织成员国的部分石油波动,从而削弱了欧佩克组织维持高价位的努力,成为决定世界石油价格的不可忽视的声音。
石油危机与中国
上世纪60年代大庆油田的油龙滚滚喷出,使中国脱掉了“贫油国”的帽子。随后十几年,一批新油田相继投入开发,彻底改变了中国“贫油”的局面,18年中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大关,跃居世界第八位。但近10年来我国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现实:中国石油尽管丰富,但经过数十年的掠夺性开,国内的许多大型油田都已不同程度地进入衰竭期,同时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石油消费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993年中国就成了石油产品净进口国。据估计,我国石油到201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1.3亿吨,到2020年供需缺口将达到2.2亿吨,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已由1995年的6.6%上升为2003年的36%,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增至50%和60%。数字如此惊人,让人们不禁为我国的石油安全而担心,一旦发生“石油危机”,中国如何应对?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专家建议,已取多方面措施确保国家石油安全: (1)加大石油的勘探开发,保证我国拥有一定的石油自给能力,降低进口石油的价格风险。虽然中国剩余的已探明石油可储量非常有限,但未来勘探开发的潜力还很大。中国目前石油可探明率为40%,属勘探的中期阶段;天然气可探明率为20%,属勘探的早期阶段,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加大勘探力度、科技创新、提高收率等手段,中国石油的勘探潜力还有很大的挖掘余地;(2)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在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的形势下,加快建立可靠的、低成本的进口原油保障体系,必须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过去我国对石油储备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使得我国在应对目前国际油价的异常高涨时十分被动。2001年3月“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就已经明确写入了“十五”中,并公开向全世界发表。现已有4个石油储备基地正在开工建设之中;(3)搞好石油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发展石油替代产品。石油是不可再生,国家提倡石油主要用于交通运输燃料和化工原料,在其他产业上努力以石油焦、煤、天然气作为替代能源。现在,我国已研制出汽车用燃料乙醇,可作为石油车用燃料的补充,未来还会有更多新型、经济、环保能源可完全或部分地替代石油,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度。
什么叫石油战略储备?
2010年10月以来,伴随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油价呈上涨趋势。2011年初,中东北非局势及相关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刺激市场恐慌,油价大幅攀升。2月22日,纽约市场油价收报每桶93.57美元,当日涨幅为8.55%,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将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前,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热钱”涌入,已加剧我通胀形势,加大我宏观调控难度。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分析和预判其对我国经济影响,并提前做好相关应对预案。
一、国际油价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近期国际油价走势
2010年5月-9月,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油价月均值维持在73—76美元/桶窄幅波动。但自2010年10月以来,受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国际油价整体持续上涨。10月4日,纽约商品西德州轻原油(WTI)期货收于每桶81.47美元;11月1日,达到每桶83.29美元;12月31日,收盘报89.84美元/桶。
总的来看,2010年国际市场油价年平均价格比2009年上涨28%左右。2011年1月,国际原油价格整体走势依然处于上升渠道。2月-3月份,因阿拉斯加油管关闭、北海原油平台关闭、利比亚引发市场对原油供应担忧,导致国际油价继续窄幅震荡上扬。
(二)影响近期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分析
近期国际油价大幅攀升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供求关系因素。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4%,其中,美国增长3%,欧元区增长1.7%;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为9.6%和8.4%。尽管增速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呈现“普遍增长”的态势。在此预测背景下,石油需求量增涨预期乐观。欧佩克预计,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增长将增120万桶,国际石油市场整体需求水平有望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路透社的调查也显示,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将增150万桶,至8860万桶,主因是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
另一方面,供给面来看则相对偏紧,增幅难以满足需求。目前全球石油产量大部分来自大油田,随着这些油田逐步老化,其产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占世界石油总产量2/3的800个油田的产量平均每年下降6.7%。另外,全球石油新增产能高度依赖的产油组织的供给能力下降。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迟,2011年-2013年间石油产能增量将出现下降。
2、金融市场与投机因素。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向全球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拉低了美元,而美元汇率持续下跌成油价升高推手,石油越来越凸显“金融性”,美元与石油价格之间呈负相关性。美元贬值之后,很多投资者就抛弃美元资产,转向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从而推高国际油价的上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新公布的《石油期货市场月度报告》显示,作为推动行情主力的基金机构不断做多国际石油期货市场。2011年1月,全球基金持仓的净多头数分别为149466手、169085手、166551手和143317手,与去年同期相别增长37.33%、24.63%、23.94%和43.86%。从这轮油价上涨趋势可明显看出投机炒作的行为。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是美元价格与石油价格“双涨”局面。2011年美国的增长速度为3.6%,欧洲增长1.7%,美国同欧洲之间增长差距估计可能大于2%,欧洲较缓的复苏使游走于欧洲的资本一部分分流到美元市场,一部分分流到石油市场,因而两个市场可能出现“双涨”局面。
3、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风险加大了油价上涨可能性。2011年2月22日WTI原油疯涨表明当前中东北非的地缘政治冲突频频发生引发的风险已经扩大,加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增强了人们对国际市场原油供给紧张的心理预期,为石油投机活动创造了条件,加上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升高将吸引大量避险和逐利资金涌入石油期货市场。
对此,专家分析表示:一方面,中东北非危机及可能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投机和炒作行为重新升温,可能将继续推高油价。另一方面,只要地缘政治动荡不蔓延至海湾产油国,国际油价不致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 )数据,利比亚的每日产油量已滑落约100万桶。但是,如果包含沙特阿拉伯先前增加的每日70万桶产量,几乎能全数填补利比亚短少的原油供应。继沙特阿拉伯后,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尔及利亚三国,也有望于2011年4月把每日油产量提升30万桶。国际能源署也表示,其原油储备约16亿桶,可保证成员国5个月左右的供应。
此外,受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对石油的需求至少短期内将下降,当日国际油价一度下降至每桶100美元以下。但是,由于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灾后重建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因此,专家普遍认为,日本地震后油价可能在短期将下降,油价中长期走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本轮油价上涨与2007-2008年油价上涨的比较分析
经分析,本轮油价上涨与2007-2008年有所异同。2007-2008年国际油价经历了一轮大幅度上涨走势,2007年初从每桶约50美元价位,不断攀升至2008年7月11日145.66美元的历史新高。但是,7月14日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迅速走低。2008年,油价在100美元价格之上只是停留了三个月,所以,有分析认为投机大肆炒作是当时油价上涨最直接的推动因素。
本轮油价上涨的因素较多,即世界经济复苏带动原油现实与预期需求增长,供给偏紧、金融市场上美元贬值、投机和政治因素等,共同推动油价较大幅度上涨。从短期看,美元流动性泛滥造成的投机炒作因素也是推动新一轮油价上涨周期的主导因素。
二、国际油价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对宏观经济发生影响的渠道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层面消费、投资和出口都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通过货币渠道对国民经济的产出和价格产生影响。
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三因素分析,对于石油净进口国来说,油价上升将使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内经济受到不利影响。这种影响落实到货币渠道,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产生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石油价格上涨推动总体价格水平上升,而抵消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有效货币政策是提高真实利率,这会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一国货币当局应企业高油价成本补偿的要求,可能会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短期产出。从中长期看,货币当局却需不断提高利率以应对通胀预期上升,长期和短期政策的协调和转换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冲击。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在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中,国际油价巨幅上升对发达国家经济冲击程度大于其他国家。这是因为石油在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大,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国际油价波动尤其影响美国经济,美国经济总量和原油消费量均列世界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削减全球经济增长率约0.3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率则可能下降约0.4个百分点。
当前,经历两次石油冲击后,发达国家普遍取了应对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节能减排,应对高油价的能力大大增强。相反,发展中国家多数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节能产业和替代能源发展慢,单位GDP油耗较高,经济增长对石油依存度较高,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较弱。因此,高石油价格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更大。发达国家国际权威机构估算,油价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石油对外依存度同比上升三个百分点,超过55%,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亿吨左右。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这表明,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动直接影响我国内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剧通货膨胀预期。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受国际原油、成品油价格上涨影响,以石油为能源、原材料的相关行业成本上升,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服务业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仍处于较敏感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形成压力,强化通货膨胀预期。国际能源署、OECD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如果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8个百分点。“通胀”是2011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决于通胀形势的发展,而国际原油涨价,将使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二是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从生产到消费,从成本到价格,从贸易到投资,都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带来不利影响,因而也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国际石油每涨价10美元/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0.8%。摩根斯坦利2004年研究报告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的GDP将损失0.06%。
三是缩小贸易顺差。从进口方面来看,国际油价走高,石油进口越多,外汇支出越大。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从交通运输来看,石油价格越高,成品油价格上升,运输成本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这些因素将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减少。
四是消费者压力加大,企业竞争力下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与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涨,造成更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给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企业只能将上升的成本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却难以向国外转嫁,这必然使行业利润减少,消费者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也会因此而减弱。
此外,我国未能完全实行与国际接轨油价机制,即根据国际油价的变动来调整国内油价。一方面,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涨幅跟不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幅,导致产业亏损,只能向财政申请补贴,从而可能将加大财政压力。2005-2007连续三年,因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导致炼油业务较大亏损,中石化分别获得100亿元和50亿元、123亿元补贴,而中石油也在2008年年报中披露,当年获得国家财政补贴157亿元。另一方面,当国内油价随前期国际油价上涨后,国际油价却突然下跌,社会舆论对国内油价政策没能及时下调价格产生不满。因此,决策者将在财政压力和社会压力之间挣扎。
总体上看,国际石油价格上升虽难阻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但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若未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继续增大,不利影响会更大,至于影响程度如何,要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及持续的时间。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十二五”开局的起点上,我们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中国对进口石油需求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取长期与短期兼顾的综合配套措施来积极应对国际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
从短期来看,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控制好由外及内、由下游向上游产品传导途径,控制好通胀预期。一是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控制通胀影响。综合考虑石油行业和相关各方的承受能力,利用更完善的补贴政策和消费税杠杆来平抑是油价格上涨的压力,并减轻消费者负担。二是加快推进税改革,积极引导更高效的石油消费模式。切实按照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进一步推动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取有效措施引导更高效的石油消费模式,通过财税改革推动向节能降耗发展方式转变。另外,只有在非常时期,可以考虑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剥离中国石油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使用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措施,稳定国内油价。
从中长期来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降低石油依赖,加快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海外原油生产能力、建设多样化的能源通道和运输渠道、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方面的应对措施之外,更要积极参加国际能源合作。伴随第二、三次石油危机冲击,国际石油合作机制在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的框架下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充分利用国际能源多边合作机制确保石油供应安全是我国的必然战略选择。当前,面对强大石油价格冲击,我国面临的最严峻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我国需进一步加强与欧佩克的12个成员国、国际能源机构覆盖的28个石油消费国以及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国际能源合作,参与制定新的全球稳定能源市场机制,提高国际石油价格、供应、需求等信息透明度。
我们应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声音,坚决消除“中国应为国际油价上涨负责”等错误言论,并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石油储备并非导致很多国家不得不接受高油价的状况,国际油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中国是高油价的受害者而不是制造者。同时,警惕西方某些国家制造的“石油讹诈”,寄希望中国迫于石油等和原材料进口费用高涨,最终将向西方做出人民币汇率升值方面的让步。
借鉴国际做法,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石油期货交易市场,通过远期合同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风险,充分发挥石油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来影响国际油价形成。我国石油产业应进一步借助各种平台走向世界石油市场,坚持独立发展、多边合作的石油合作之路。
有些专家建议取消高速费,将其加到燃油费里,觉得合适吗?
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能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维持国家实力的稳定上升。鉴于能源供应不足可能成为中国崛起的最大障碍之一,能源安全在中国大战略中的地位悄然上升,并越来越成为中国战略考虑的重心之一。在全球化浪潮中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能源大市场中去,制定新的能源战略势在必然。由此,中国能源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能源安全不仅是一个国内保障供应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际能源供求和能源地缘政治的战略问题。 未来数十年里,全球油气供应充足,油气供需发展的总体态势会越来越安全,中国的积极参与可以改善和加强世界能源安全体系,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因此油气进口将成为中国的重要战略武器。从中国的角度看,利用国际石油是中国优化能源结构和确保能源安全的现实选择和必由之路,中国应该树立走出国门、分享国际油气能源的战略思想,加大利用国际的力度,以最终保证中国未来中长期的油气供应,增进能源安全。 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 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方针是“大力开发两种,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即立足于国内能源,不能完全依赖国际市场的供应,其次要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机遇,积极参与和开发国际能源。无论从经济发展的目标,还是环境保护的目标看,调整和改善中国长期以来煤炭在能源中占绝对优势的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多样化都是中国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必由之路。面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必然趋势,逐步增加石油进口以弥补国内供需缺口几乎已成定局。鉴于此,建立稳定的石油安全机制至为关键。我们强调,中国应进一步扩大对海外市场的战略性石油投资,以此建立稳定的进口石油安全机制,实现平时中资油田向国际市场出售石油、特殊时期仅向中国市场供给石油的目标。同时,加强与产油区相关国家的合作,开辟稳定的能源供给新基地,确保油气来源的多元化,从来源上减少能源供应的脆弱性。 建立蛛网式能源战略通道 中国应下大功夫加紧蛛网式战略通道的建设,有效降低中国在海上石油运输被中断所导致的脆弱性,减少对西太平洋战略通道的依赖。在这个问题上,中外分析家都强调了输油管道的潜在战略利益。首先,加强中国南海石油的开发,并着手建设通往缅甸的石油运输管道。南中国海有石油235亿吨、天然气10亿立方米,是重要的战略基地,中国应加强与东南亚相关国家在南中国海石油开发上的合作。其次,加强东北亚能源合作,建设东西伯利亚——中国——韩国——日本的天然气管道,以及西西伯利亚——中亚——中国——日本的石油管道建设;再次,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加强和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国对中亚和俄罗斯能源的投资,能够为中国提供避开美国海军控制的航道的石油供应线,降低中国由于中东石油供应阻碍甚至中断所造成的脆弱,而且中国的陆上军事优势将发挥积极作用。此外,建设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到中国的输油管道,可以确保中国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从而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通道事关中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应不遗余力地建设蛛网式战略通道,并大幅度提高确保战略通道畅通的能力。战略通道建设将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的事业,应发挥中央在战略通道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完善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投资和融资体系,在投资规模和信贷规模上应重点向战略运输通道建设倾斜,集中必要的财力、物力保障重点建设项目。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 加强国际能源合作,可以增进整体的能源安全,降低区域内或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价格,建立互利的能源安全共同体。从油气进口国的角度看,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制定,必须考虑亚太其他能源短缺国家?穴尤其是日本、韩国?雪的需求。亚太地区在全球原油消费量所占比重基本维持在28%左右,但是,亚太探明石油可储量仅占世界的4.2%,石油产量10.5%。中、日、韩都是世界主要消费大国,日本和韩国基本不生产石油,日本年进口量2亿吨以上,韩国年进口量1亿吨以上,中国2005年进口量也会超过1亿吨。目前三国进口均依赖中东地区。在激烈的石油市场竞争中,中国的石油安全越来越与这些国家休戚相关,应该加强与它们的能源对话,共同探讨解决地区油气短缺的方案与措施,避免区域能源冲突与恶性竞争。其次,从油气产地国的角度看,中亚、俄罗斯油气丰富,已经与中国开展了积极的能源合作对话。中国应该促使能源合作纳入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更加积极地促进中亚合作、参与远东能源开发,使得远东到中国东北的石油天然气管道成为连结中亚和东北亚的纽带,获得更大的安全系数。中国可以促动参与建立区域能源共同体,以促成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朝鲜、东盟国家、港台地区等在内的区域能源安全体系。其基本途径是:加强与东亚进口国的合作,争取共同开发周边国家如中亚、俄罗斯的油气,共同开发中东的油气,共同建设输油管道和战略通道,减少经济、政治风险。东亚能源安全共同体不仅可以解决能源的问题,亦可以此为契机解决其他战略问题。 适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 石油储备分为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不承担平抑油价的作用,国家只有在石油供应中断等紧急时刻才会动用这一储备,在石油价格动荡的时候,相关企业也要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和增加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性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战略石油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社会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平衡供需、抑制油价的功能。在平时,战略石油储备对稳定国际油价、影响石油输出国的政策及调整市场心态,亦具有不可忽视的静态威慑作用。概言之,战略石油储备是一个国家对应政治和军事危机的最重要工具,被视为减轻能源安全脆弱性的关键武器。作为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战略石油储备的作用丝毫不次于核武器。根据国际能源署的要求,其成员国拥有至少90天纯进口量的战略石油储备,这是加入该组织最为关键的条件。在全世界石油进口大国中,中国是惟一没有任何战略石油储备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石油储备尚处于初级阶段,长输管线储存量为2-5天,铁路运输储存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存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综合储备天数为21.6天,都是生产性的库存,没有战略储备型库存。中国石油工业十五规划制定了“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方针,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以提高应对突发的能力,保障国家石油供应的安全性。根据美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的经验,石油储备从开始建设到真正发挥作用至少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及早建立中国石油储备体系,可以减少经济代价,有利于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专家建议,借鉴外国相关经验,应立法先行、合理确定规模、分区域、分步骤实施的方式逐步建立。 加强能源管理的制度建设 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关注国际影响,更应重视内部建设。中国需要一个综合协调的负责机构,统一协调能源决策。自1992年取消了能源部以来,中国没有一个单独的中央部门负责能源政策和管理事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能源局是目前处理能源问题的核心机构,下设综合处、石油天然气处、煤炭处、电力处以及新能源处,外加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直属的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目前,与能源相关的管理、开发以及研究职能,分散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部、水利部、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科技部、中国工程院等相关部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并不清晰。即使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内部,节能也不在能源局的管辖范围之内,而是归口环境与综合利用司负责。这不仅使得职能极度分散,而且往往在政策制定时“只见部门、不见国家”。我们建议,成立一个具有实际协调能力的中央能源主管部门,以便确立对能源安全、石油进口、天然气开发、电力改革、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整体协调。
95号汽油进入10元时代,你觉得这是油价的天花板吗?
当然是不合理的。首先就是高速公路修建为什么要收费?有人说这个是工程公司建的,那么,就应该收取费用。但是,这个费用不应该是国家出吗?全世界70%以上的收费公路都是在中国的境内!为什么其他的国家就可以不收费呢?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而且,我一直觉得高速公路收费是制约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运输费用是所有成本中占比比较大的,取消的话,那么,经济增加是指日可待了!
其次就是专家的建议是变相涨价。这个所谓的专家将这个费用加到油费里,对于那些跑高速的车辆而言有什么区别?因为这些费用已经增加到了油里面了。对于那些不跑高速的人来说,这个费用又增加了!因为这个油价提高了,现在国际油价上涨,国内的油价出现了四连涨了,这样下去,油价高昂成为成本上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了。这样的专家不知道是在为民谋还是在为油企谋?要是后者,那么,这样的专家是怎么评出来的?
还有一个就是取消高速费是大势所趋。因为高速收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我们的燃油附加税里面其中就包含着养路费用,那么,高速收取实际上就是二次收费,这就是再次收割韭菜。很多人已经呼吁了很多年,要求取消高速通行费,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理会。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取消高速收费是一个减少成本,增强实体经济的好方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是不是要开倒车啊?
个人觉得,国家就应该顺应时代需求,取消高速通行费用,这样,可以跟国际接轨(世界上很少国家收取高速通行费),也可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其他的乱七八糟的声音,还是歇歇吧!你说呢?
取消高速收费站,把过路费和油价一起算,车主:哪个专家的主意
目前,我国73%的原油是从国外进口的。现阶段,国内油价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国外油价变动,呈跟涨趋势。
受国际油价上涨影响,上一轮调价后,部分地区92号汽油已首次突破每升9元大关。6月14日24时,新一轮调价窗口将在开启,多家机构预测,届时调价后部分地区95号汽油或将突破每升10元大关,创历史新高。
原油价格刷新历史最高价位的脚步正在靠近。据她预测,进入三季度之后,wti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或达到105-135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期货的主流运行区间约为110-140美元/桶。
根据现有国内油价定价规则,国内油价和国际油价存在联动机制,但国内油价却并不会随着国际油价的波动而“无限”上涨。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曾介绍,当国际油价继续上涨,但不超过每桶13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正常调整;如高于每桶130美元,根据《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规定,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
对于我国的高速公路而言,大部分都是需要收取过路费的,用来保证这条高速公路日常维护成本。但是取消高速收费站,并不是代表不收取过路费,而是把它加在油费当中去。我国的油价本就处于中等消费水平,如果实施这个规定的话,油价肯定又会上涨。
目前我国已经有两个省用这个计费模式,我想不说名字,大家都知道是哪两个省份。虽然两者模式一样,但具体实施的差距很大。海南省正是如此,不管哪个标号的燃油,油价都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个模式,确实方便经常跑高速的车主,但对于长期在城市通勤的车主来说,肯定就不划算了。自己又不长跑高速,还要承担添加在油价里面的过路费,搁谁身上都不想承受。
所以,对于这样的建议,有人拍手有人愁。如果只取消收费站,那大家肯定是举双手赞成的,但是把这部分费用添加在油费当中去,有人反正也很正常。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跑高速的需求,偶尔跑一次,也宁愿给过路费,这样还划算一点。
这跟现在老小区加装电梯一个道理,楼层高的住户,肯定是赞成安装电梯。但是对于低层住户来说,就没有这个需求。而且加装电梯,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出行,或者存在一些安全隐患等,低层的住户肯定就不愿意共担加装电梯的费用。
最主要的是,我国的高速公路大部分都是修建的,如果不收取过路费,谁来还这个呢?而且高速公路公司跟加油站又不是同一家公司,这中间就存在利润分配问题,应该如何调整油价才最合理?这都是需要考虑的。所以,把过路费添加在油费当中去,不仅对不跑高速的车主有影响,就连高速公路公司也会受到影响。
说到油价,我就想起另一个问题,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车也是非常普遍。对于这类全靠电力驱动的车型,?在海南上高速还需不需要收费呢?又或者海南的电价也跟着涨一点?想想都不太现实,涉及面太广泛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所以,在这一系列问题面前,这样的模式并不是适合全国推行。再加上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让过路费跟油费没有一点关系,维持目前的收费模式,才适合当下情况。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