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辩论赛:在能源危机情况下,正方:开源重要,反方:节流重要

2.城市发展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辩论稿

3.国内油价被忽悠瘸

4.针对石油行业发展前景辩论的问题

5.真理越辩越明-写在辩论之后

6.辩论稿 话题:西部要提高天然气价格东部反对

油价是不是高了辩论_油价高的好处

优点:

1、环保:电动车不会排出有毒的气体、造成空气污染,这是电动车相比汽车和其他交通工具的第一大优点。有人可能会说,电动车的电池用坏后,也会造成污染,这种观点已经不符合现实。因为现在已经有一种电池修复技术,能够很快地修复旧的电池,旧的电池仍然可以收购卖钱,同时可以实现对废旧电池的统一管理和处理,所以电动车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交通工具。

2、节能:同样行走100公里的路程,汽车一般要5-15公升的汽油,摩托车也要2-6升的油,但电动车只要费1-3度电左右。在世界性的能源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电动车就是一种非常理智的选择。

3、省钱:由于节能,电动车的使用就比其他交通工具要省钱的多。比如,同样的使用路程(依每月约1000公里算),使用汽车者要花600元人民币;使用摩托车者要200元,而电动车者才要30元。因此,电动车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4、省事:现在用燃油车,除了加油贵外,还有一个加油难的问题。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急剧上涨,国内汽车总量的急剧增加,我国油荒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加油站都不能全天候地趟开供应汽油,结果有车族就经常必须排队等加油。有时好不容易排到了,才被告知油没了,而附近又没有加油站,整个生活安排都被打乱了。而电动车不存在加油的问题,只要按时充电,在日常城市生活中完全可以代替汽车。即使偶尔没电,街头遍布的临时充电点和楼层地下室的停车处也能很好的解决问题。

5、轻便:电动车体积小、重量轻、可以很方便地串街走巷。特别是那些寸土寸金的城市,电动车可以很容易地放到楼层地下室,小区指定位置存放,不需要占用的车位和过多的公共空间。

6、安全:由于电动车比较轻、比较慢(车速完全可以调控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随着骑乘者的要求,电动车驾驶安全性能已经得到提高。刹车(双碟刹)等各方面指标已经有了很大改进,能够满足日常人们的出行安全需要。 即使不幸发生事故,相对其他交通工具,同类型事故(如冲撞)的损伤对施予者和受害者相对较轻。而汽车只要发生冲撞事故,后果一般都非常惨重。也有人也会说电动车不安全,那只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说,徒步的行走应该是最安全的,但我们经常看到行人被汽车压到。电动车如果不安全,那也是被人家撞的,比如,根据报纸(MS是海都)报道,09年同期因电动车肇事死亡26人,那同期因机动车肇事死亡人数又是多少?恐怕远远不止这个数!

所以,让骑电动车的人学点交规,加大点违法成本,限制不适合骑车的年龄段和人群,电动车是相对安全的城市出行代步工具。 当然,如果有人非要较真,要求真正安全的交通工具,你弄一辆装甲车或坦克吧。

7、保护X联盟资源安全: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汽车拥有量的急剧增加,石油的消耗量也急剧增加.再加上这即年来国际石油的急剧涨价,对我国能源的安全,已经产生很大的危害和威胁。这种威胁甚至牵涉到国防的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等等X联盟安全的大事,我们决不可麻痹大意。但我们如果限制汽车、发展电动车,就可有效地避免在石油和能源问题上受外国的制约和打压。

8、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目前福州市的电动车数量已经非常地多(福州有八十万辆),这其中有很多的人是利用电动车作为上下班的工具和谋生的必不可少的工具,还有就是可怜那些在小区、路边看车和修车的人。禁止电动车上路,公交车等工具又一下不能跟上,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将受严重的影响。因为这些人数量众多,而zf又拿不出充分的理由和措施来安抚他们,这就有可能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

9、节省宝贵的路面:那些限制电动车上路的人,本意是想使道路上的车能少一些、道路畅通一点。但他们没想到禁止电动车和摩托车的结果,就会迫使一些本来不想购置小车的人被迫去购置小车(这些人的数量将非常可观),大家知道,小车的占地面积是电动车的好几倍,那么,禁止电动车上路其最后结果肯定是使我国的公路越来越拥挤。

缺点:

在最近的讨论交流中,不少人提出了关于电动车的种种不安全因素,总结下来有四点:(1)不守交规,乱闯红灯;(2)机动车道行车、逆行、载人;(3)速度快,刹车性能差、车体脆弱;(4)没有声音,到处乱窜。

那么就这四点,简短说说本人的看法:

1、不守交规,乱闯红灯:希望大家千万别认为这种行为说成是电动车一族的专利,因为在管理缺失的情况下,任何车辆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因此这完全是一个伪问题,所有的交规只要是上路者都应该遵守。因为对于电动车管理的缺位导致电动车违法成本低,造成各种不守交规的陋习,这些不仅仅只是一个禁字能解决的。

2、机动车道: 这个问题分开两面说:官老爷们请先睁开你们尊贵的惺忪醉眼去看看现在福州非机动车道是怎样的?一会用与人行道合并,一会用在机动车道旁划了一小块,就这一小块,还时不时停着一辆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道上是公交车站点.如果是你会怎样走?在小小的非机动车道上,只要有一辆车(自行车也行),或有一个行人,其他车不就能很好的超车,如果不超车,肯定堵.所以只好借道机动车道了。其次,长久以来管理的缺失,使得任何阿猫阿狗都在街面上骑电动车,有的人连红绿灯都搞不清楚,你能指望他遵守交规?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谢谢你们了!

3、速度快,不安全:电动车的速度在根本上可以控制和改变的,在城市交通上,如果每辆车,每种交通工具,每个人,相应的提高安全行车意识,遵规守纪的行车,提高道路利用率高.肯定不堵. 慢是交通堵塞的根本原因.而且现在电动车刹车性能大大改进,如增加双碟刹等,加固车体等,在遵守交规的情况下安全性无可置疑。

4.电摩没有声音,速度又快,挺吓人的。以这个理由来搪塞大众,甚至冠冕堂皇的成为禁电理由,更是搞笑。为什么会吓人?只因为是人车混行,为什么会混行?因为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常混在一起.没有对道路进行合理统筹,科学规划,没有正常的非机动车专用道。 另外,交通工具的静音行驶,一直以来是科技发展追求的目标,汽车都将发动机的静音当作卖点之一,而对于天生具有这个优点的电动车反而成为了罪过,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好了,这些应该是对近期辩论的一点总结和梳理。

辩论赛:在能源危机情况下,正方:开源重要,反方:节流重要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只是一只龟上的一片甲板,而龟则是站在一个托着一个又一个的龟塔...

[NGC 5139 半人马座Ω]

NGC 5139 半人马座Ω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被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到16世纪哥白尼建立日心说后才普遍认识到: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 太阳系的主要成员。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伽利略·伽利雷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恒星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太阳]

太阳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银河系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亚瑟·斯坦利·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银河系]

银河系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大爆炸前期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像布一样的、不断膨胀、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颗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已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

[蜘蛛星云]

蜘蛛星云

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28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以冥王星作边界)。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编辑本段宇宙起源

所谓大爆炸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宇宙开始的时候是由一个火球爆炸而形成的。近代科学研究发现宇宙不是永恒的,而是在不断的膨胀中。宇宙的不平衡现象最早是由一位德国的医生发现的。他在夜空观查星星时发现,每个星球间的距离并没有因为万有引力的关系而彼此靠近。那么,在星球之间必定存在另一种力量抵消了它们彼此之间的万有引力。他就把这现象假设为宇宙在不断地膨胀。

后来科学家们又发现了红移现象,就是远距离星球射向地球的光以红光为多,近距离的则以紫光为主。这说明了星球在远离地球。接着爱因斯坦提出了广义相对论,他提出加速度不等于零的理论,其中即包含了宇宙膨胀的学说。1931年,美国天文学家以先进的天文望远镜发现,在银河系外仍有很多银河系,并且在不断地膨胀,这才使得宇宙膨胀的理论得到证实。

到了40年代,科学家们预测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那么它爆炸之后必定会有残馀物质留在太空之中。这遗留的物质就是电子波〔辐射波〕,其所代表的温度约为零下273度。这假设在当时并没被证实。在60年代时,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为电讯研究架起天线时发现一直听到噪音,而这噪音所代表的温度为零下260度左右。在此同时普林斯顿大学的物理学家们也在凭理论找寻大爆炸后的馀波,后来这两组工作研究联合表示,这天线所收到的噪音即为大爆炸后的馀波,其温度约为零下270度,这一发表证实了大爆炸的理论。

编辑本段宇宙大爆炸学说

宇宙大爆炸(Big Bang)仅仅是一种学说,是根据天文观测研究后得到的一种设

[麦哲伦星云[NGC 265]]

麦哲伦星云[NGC 265]

想。 大约在150亿年前,宇宙所有的物质都高度密集在一点,有着极高的温度,因而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大爆炸以后,物质开始向外大膨胀,就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复杂的,现在只能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描绘过去远古的宇宙发展史。在这150亿年中先后诞生了星系团、星系、我们的银河系、恒星、太阳系、行星、卫星等。现在我们看见的和看不见的一切天体和宇宙物质,形成了当今的宇宙形态,人类就是在这一宇宙演变中诞生的。

宇宙的不断膨胀

科学家认为它起源为137亿年前之间的一次难以置信的大爆炸。这是一次不可想像的能量大爆炸,宇宙边缘的光到达地球要花120亿年到150亿年的时间。大爆炸散发的物质在太空中漂游,由许多恒星组成的巨大的星系就是由这些物质构成的,我们的太阳就是这无数恒星中的一颗。原本人们想象宇宙会因引力而不再膨胀,但是,科学家已发现宇宙中有一种 “暗能量”会产生一种斥力而加速宇宙的膨胀。

大爆炸后的膨胀过程是一种引力和斥力之争,爆炸产生的动力是一种斥力,它使宇宙中的天体不断远离;天体间又存在万有引力,它会阻止天体远离,甚至力图使其互相靠近。引力的大小与天体的质量有关,因而大爆炸后宇宙的最终归宿是不断膨胀,还是最终会停止膨胀并反过来收缩变小,这完全取决于宇宙中物质密度的大小。

理论上存在某种临界密度。如果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小于临界密度,宇宙就会一直膨胀下去,称为开宇宙;要是物质的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密度,膨胀过程迟早会停下来,并随之出现收缩,称为闭宇宙。

问题似乎变得很简单,但实则不然。理论计算得出的临界密度为5×10^-30克/厘米3。但要测定宇宙中物质平均密度就不那么容易了。星系间存在广袤的星系间空间,如果把目前所观测到的全部发光物质的质量平摊到整个宇宙空间,那么,平均密度就只有 2×10^-31克/厘米3,远远低于上述临界密度。

然而,种种证据表明,宇宙中还存在着尚未观测到的所谓的暗物质,其数量可能远超过可见物质,这给平均密度的测定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宇宙的平均密度是否真的小于临界密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过,就目前来看,开宇宙的可能性大一些。

恒星演化到晚期,会把一部分物质(气体)抛入星际空间,而这些气体又可用来形成下一代恒星。这一过程中气体可能越来越少(并未确定这种过程会减少这种气体。)。以致于不能再产生新的恒星。10^14年后,所有恒星都会失去光辉,宇宙也就变暗。同时,恒星还会因相互作用不断从星系逸出,星系则因损失能量而收缩,结果使中心部分生成黑洞,并通过吞食经过其附近的恒星而长大。(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形成恒星的气体并不会减少而是转换成其他形态。所以新的恒星可能会一直产生.)

10^17~10^18年后,对于一个星系来说只剩下黑洞和一些零星分布的死亡了的恒星,这时,组成恒星的质子不再稳定。10^32年后,质子开始衰变为光子和各种轻子。10^71年后,这个衰变过程进行完毕,宇宙中只剩下光子、轻子和一些巨大的黑洞。

10^108年后,通过蒸发作用,有能量的粒子会从巨大的黑洞中逃逸出。宇宙将归于一片黑暗。这也许就是开宇宙“末日”到来时的景象,但它仍然在不断地、缓慢地膨胀着。(但质子是否会衰变还未得到结论,因此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宇宙中的质能会不停的转换。)

闭宇宙的结局又会怎样呢?闭宇宙中,膨胀过程结束时间的早晚取决于宇宙平均密度的大小。如果假设平均密度是临界密度的2倍,那么根据一种简单的理论模型,经过400~500亿年后,当宇宙半径扩大到目前的2倍左右时,引力开始占上风,膨胀即告停止,而接下来宇宙便开始收缩。

以后的情况差不多就像一部宇宙影片放映结束后再倒放一样,大爆炸后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重大变化将会反演。收缩几百亿年后,宇宙的平均密度又大致回到目前的状态,不过,原来星系远离地球的退行运动将代之以向地球接近的运动。再过几十亿年,宇宙背景辐射会上升到400开,并继续上升,于是,宇宙变得非常炽热而又稠密。 在坍缩过程中,星系会彼此并合,恒星间碰撞频繁。

这些结局也只是假想推论的。

近几年来,一批西方的天文学家发表了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断。他们认为,宇宙既没有“诞生”之日,也没有终结之时,而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大爆炸中进行运动,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 至于“宇宙无始无终”的新论是否正确,科学家认为,过几年国际天文学界可望对此做出验证。

宇宙的创生

1.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2. 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质量小、能量辐射弱的星系(除极少数距银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麦哲伦星系外)则很难观察到,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红移。而银河系内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导致星系红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质结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按圆形轨迹运动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论描述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的直线运动。因此,从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围很窄,数量极少,只能是与银河系同一方向运动的,前方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银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将来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观测仪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辐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间整体分布的相对均匀性和星际空间里确实存在大量我们目前还观测不到的“暗物质”。

至于大爆炸宇宙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大尺度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大爆炸宇宙论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是把我们现在可观测到的一部分宇宙范围当作整个宇宙的误识。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态。而星系共有的圆形旋涡结构就是整个宇宙的缩影,那些椭圆、棒旋等不同的星系形态只是因为星系年龄和观测角度不同而产生的视觉效果。

奇妙的螺旋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物质运动形式。这种螺旋现象对于认识宇宙形态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大至旋涡星系,小至DNA分子,都是在这种螺旋线中产生。大自然并不认可笔直的形式,自然界所有物质的基本结构都是曲线运动方式的圆环形状。从原子、分子到星球、星系直到星系团、超星系团无一例外,毋庸置疑,浩瀚的宇宙就是一个大旋涡。因此,确立一个“螺旋运动形态宇宙模型”,比那种作为所有物质总和的“宇宙”却脱离曲线运动模式而独辟蹊径,以直线运动方式从一个中心向四面八方无限伸展的“大爆炸宇宙模型”,更能体现真实的宇宙结构形态。

城市发展应该控制私家车的数量辩论稿

在处理能源和资源的供求矛盾中,首先要解决一个基本认识问题:开源节流还是节流开源,孰先孰后?开源当然是很重要的,没有"源",哪来"水"?但是,如果有了"水",而不节流,那么有多少"水"都是不够用的。举例;去年某市电力紧张,人们一下子就把目光聚焦在电源开发上,不少地方不作环评、不搞论证就纷纷上马电厂项目,以至中央不得不立即叫停。中央最近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见,就是针对这一不良倾向的。唯文提出的思路与中央的想法合拍。他批评有些地方政府"对产业科技含量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比较偏重眼前的利益,如有了电似乎就容易满足现状;当用电紧张了,在原有的配送基础上,最直接的就是伸手向外省要现成的电能和煤炭!

油价上涨、煤价上涨、电价上涨……能源价格“涨”声此起彼伏。能源问题一直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解决能源危机及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企业带来了严峻的考验。

随着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严峻的能源现状带来了一线曙光。专家认为,在新能源由于技术等一系列问题还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的情况下,节能产业遇到了发展的新契机,成为中国直面能源问题的首要举措。

能源价格“涨”声一片

对于2005年来说,油价上涨一直是热点中的热点。欧佩克最大的两个原油生产国沙特和伊朗分别由于面临恐怖威胁和核问题的升温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国际油价攀升不止。国际油价上涨直接导致了国内油价的攀升,中国汽油价格已由2002年的每升2元多涨到了现在的4元多。

中国煤炭价格也从2003年开始大幅上涨。2005年,中国煤炭价格较2004年上涨了20%左右,现在每吨煤的价格超过了300元人民币。煤价上涨直接导致了电价的上涨。“煤电之争”愈演愈烈,目前电煤价格已出现上涨迹象,而电价的上涨也几乎不可避免。

油、煤、电,能源价格“涨”声一片,而随着能源价格的上涨,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许多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专家认为,能源价格上升将导致消费和投资减少,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增长。

开源还是节流?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第一消费大国,油、电第二消费大国。面对如此严峻的能源问题,中国将如何面对?

专家指出,我们必须从两方面来着手考虑:一是开源,就是通过增加能源供给,缓解当前的能源紧张现状。二是节流,通过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和完善的节能解决方案来节省有限的能源使用量。在开源方面,我们的形式不容乐观。首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能源需求仍将保持上涨趋势,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严峻考验。其次,依靠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加能源供给方面,短期内收效甚微。今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为严峻的能源现状带来了一线曙光。但是,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对地区、环境的特殊需求以及新能源的技术壁垒等一系列问题,新能源仍然“远水不解近渴”,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

而在节流方面,有人算了一笔账,按目前的水平,仅就节电而言,中国每节电1%,就相当于80亿元的收益(以平均每千瓦时0.5元计算),其效益的可观性可见一斑。另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多,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产值能耗最高的国家之一。由此,我们看到了节能事业的迫切性以及巨大的节能空间。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秡认为,在目前新能源无法满足能源需求的情况下,面对不断高涨的能源价格和需求,全民节约将是直面能源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也已经正式写进了“十一五”规划中,这给节能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契机。

企业,是机遇更是责任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对于能源问题来说更是首当其冲。而对于耗能最大和与节能问题关系最大的制造业企业来说,能源问题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专家认为,提高企业的节能意识,增强企业对节能产品的开发,将是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并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已经认识到能源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2005年12月,朗能集团与美国霍尼韦尔成功合作。据记者了解,霍尼韦尔产品的节能、环保优势为世界所公认,通过与霍尼韦尔的合作,朗能将获得在中国运作其品牌的权力,学到他的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几乎在朗能成功携手霍尼韦尔的同时,朗能节能照明产品获得了“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据了解,朗能三大产业中的节能产品如智能开关、插卡取电、声光控吸顶灯、节能灯、支架系列、低能耗换气扇等在市场上早已有口皆碑。朗能每年还投入大量的科研力量,继续致力于节能产品的开发,从而推动节能产业的发展。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和消费者的节能诉求,节能产业无疑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新机遇。而对于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抓住这个机会,一部分技术雄厚,品牌强劲的节能企业将会脱颖而出。

企业与社会应当是和谐发展的。随着能源价格上涨带来的能源问题,对于企业来说,节能产业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机遇,更是一种社会责任。

方先生是一名外地来杭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今年30岁,工作5年了,有吸烟嗜好。父母均有退休金和医疗保障,身体健康,短期内无须照顾。此外,方先生最近正进入“恋爱季节”,爱情开销较大。

基本财务状况:小方目前在下沙经济开发区的一家外企从事财务工作,月平均收入8000元,银行存款40000元,股票市值40000元,但已被套,损失近20000元。现有经济型轿车一部,养车费

用每月约800元,每月支付房租1000元,日常生活开销每月1800元,交际费用每月3200元,不可预见开支每月500元。

保障情况:单位有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60岁时每月可领取1200元退休金。无商业保险。

近期生活目标:打算两年后结婚,结婚时出国旅游;计划在33岁前购买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喜爱的投资模式:风险偏好型。

对于方先生这样的恋爱中的单身汉,应该如何理财,才能实现资产最大化呢?

专家建议

先从方先生的家庭财务分析,方先生的个人经济状况有如下特点,属于中等偏高收入群体,同时,从支出来看,属于高消费群体,最终每月只有700元的财富积累,不到月收入的10%,积累明显偏低。如果两年后买房、结婚,那将使家庭固定支出大幅上升,未来经济负担将加重。

但方先生以及父母均有基本保障和保险,没有后顾之忧。方先生具有一定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承受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建议方先生在控制消费和投资理财上“双管齐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轻松地拥有爱情和房子。建议具体如下:

○发挥潜能开源节流

方先生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未必能够用到全部技能,或是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尚有多余精力。建议其克服惰性,充分发挥潜力,利用所学的财务知识做第二职业等。杭州的中小企业很多,方先生可以利用自己在外企的工作经验给这些小企业兼职做财务顾问,也可考虑到一些职高兼职上课等,这既是单身汉时期的一种难得体验,同时也可积累丰富的知识和可观的资本。

开源固然重要,节流也不可或缺。按目前每月只有700元的积累,占收入的10%还不到,这样的积累方法对于两三年后的巨大支出,显然难以适应。因此,建议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开支。首先可以考虑戒烟,这对身体健康和节省支出都非常有利;其次,降低社交费用,提高月储蓄月收入的比例,至少在25%以上较为合理,也就是每月积攒2000元。

○多方投资广开财路

方先生作为典型的工薪族,处于事业的发展初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自己去打理股票,再加上股市近年来一直处于熊市,势必导致他在股票投资上无所收获。与其在股市盲目投资,不如让专家来理财。

虽然基金品种很多,但是较为适合方先生的是股票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在整体的投资计划上,主要以股票型基金为主,货币基金为辅,品种可选择积极成长类的股票型基金和老牌货币市场基金。具体的可以把近60000元的积蓄投资在股票型基金上,每月的2000元可以买入货币市场基金,然后定期按比例转为股票型基金,采用复利投资方式。

另外,还可以将资产分为几份,分别投资于保险、国债、股票、定期储蓄或保险、活期储蓄、风险投资等多项组合。这样一来,无论是应急用钱,还是保值增值,都可以照顾得到。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积累和投资,预期未来资产总额将在20万元左右。这样,方先生在3年后丰收的不仅是爱情,还能首付买一套市郊价值70万元以下的两居室房子了。

参考资料:

都是复制来的 你慢慢看 我没看过

国内油价被忽悠瘸

在重庆举行的第五届亚太市长峰会经贸论坛上,关于中国应不应该限制私人购买汽车的问题两种观点针锋相对。以上海市市长韩正为代表的一批市长们(广州市长除外)呼吁,限制私人购买汽车,而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却认为,中国应该鼓励汽车业发展。

其实不用鼓励,只要放任私家车的发展,就会出现道路堵塞、环境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裴成虎近日就表示:"抑制小汽车发展,主要是为了保护北京的空气质量。" 于是,有了"我们既不控制私家车的发展,也不限制私家车的发展,但要抑制私家车的发展。"我支持这样的政策,抑制私家车的同时,保证生活在郊区城市人的正当购车需求。

能源是和环保同样严峻的问题。目前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这是必须抑制私家车的信号。发展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离不开能源,把资源用在奢侈品上,还是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上,是我们必须要选择的。有人会说,高油价是暂时的。其实,就从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一点考虑,就知道油价稳步上涨是大势所趋。

我之所以把私家车叫奢侈品,是因为大部分国人买车并不是缺了车不行。而是,钱多到一定程度,要享受一下了。其中,好"面子"的病态心理也是一种购车的推力。有不少年轻人钱稍多一点就贷款买车,还来源于他们 "快乐至上"的人生观念。更有甚者,有的年轻人看重了银行的低首付,轻率的买了好车,却发现自己根本负担不起车耗和银行利率。不信?去二手车市看看那些不得不卖的"新车"。

香港奥美公关公司亚太区总裁柯锐思说,在中国人看来,汽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繁荣和自由的象征,它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汽车,更给人以情感上的满足感。的确,经过长期物质匮乏的中国人,太需要显示一下自己了。但这种显示是病态的,回想一下改革开放后的"显富"现象:提着录音机在大家面前晃来晃去的;拿着大哥大(手机的第一代产品)在公交车上大喊大叫的。

今天,我们讲科学发展观,就要吸取国内外失败的教训。我们曾经为了表面的繁荣和情感上的满足,在人口问题上鼓励多生,从而使本来地大物博的国家面对资源和环境的捉襟见肘。美国华盛顿特区市长安东尼·威廉姆斯在经贸论坛上说:"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取得的成功带给我们非常多的惊奇和惊喜,但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也正在重复发达国家以前曾经犯过的错误。" 他说,美国曾经非常重视汽车业的发展,但现在却发现这是一个错误。中国不应该再犯这个错误,不应该用过多的财力发展汽车业。

如果国家不限制各地"蒸蒸日上"的汽车产业,限制私家车就不能釜底抽薪。如果银监会不能正确引导银行的车贷,反而支持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影响的就不仅仅是汽车消费。如果媒体不能引导年轻人理性的对待财富,就会导致"嫌贫"和"仇富",就会激化社会矛盾。

针对石油行业发展前景辩论的问题

由于认为EIA产量预测过高打击了美油价格,美国页岩油大佬开嘴炮怒怼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这在业内掀起了轩然大波,大批业内人士迅速站队、摆事实讲道理。然而,这场辩论的神奇之处在于,所有人都在顾左右而言他……

亿万富翁、大陆资源公司老板哈姆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今年美国原油涨幅只有50万桶/日左右,根本不可能达到EIA预测到100万桶/日;而EIA的预测让市场产生了美国依然淹没在原油之下的错觉,因此美油相对布油的折扣进一步扩大。

哈姆甚至宣称,EIA的预测扭曲了市场,是美国原油生产商赚不到钱的罪魁祸首,慷美国人之慨肥OPEC和俄罗斯那些石油输出国;而如果市场意识到EIA的预测是错的,油价就能从50美元提高到60美元。

这件事让美国业内人士迅速站成了两队,认为EIA预测没有错的人竭尽全力从EIA的预测没有影响到价格的角度攻讦。他们把历史行情拍到了桌子上,将EIA最早在2月作出预测与8月价差才开始扩大之间的联系指给哈姆看:你看你看!这里有半年多时间差。

那么为什么美油相对布油还是更便宜了呢?这些人又表示行情一般在新数据公布的时候紧张一下,然后很快就把数据抛在脑后了,因此数据对行情的冲击并不大。但是随着事态的发展,尤其是飓风哈维形成后,市场自己得出了与EIA一样的结论。

而且原油出口禁令都解除了,因此现在6美元的价差还能维持多久呢?然后这些人开始耻笑哈姆:哈姆你是说页岩油企业现在吸取教训、不会随心情扩张了?回头想想20世纪80年代德州的油田,当时不还是集体痛哭流涕地说:老天行行好吧我们都学好了、不会再肆意增产了——大家被狼来了的故事吓坏了。

然而,这些人却故意回避了美国原油产量增长的确出现乏力的情况了。虽然二叠纪产区产量还在提高,但是美国鹰滩产区的情况十分严峻。这里每口井的日产量已经三年没有增长了,而新投产油井数量却江河日下。

2017年7月,鹰滩钻井数和完井数分别只有180和145口,年化一下就是2160和1740口。即便只是为了达到EIA增长预测下限的35万桶/日,鹰滩需要至少每年2900口完井;如果要达到80万桶/日的上限,需要在2020年前完井4300口。要知道,当地在页岩油全盛的2014年全年也仅仅完井了4298口。

说起来,这些人其实都在鸡同鸭讲,一个说EIA预测的太离谱、打击了价差,一个说预测的挺好、你们生产不老实。这就只能让吃瓜群众尴尬地摊开双手,他们到底在争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屁股坐的位置不一样。要是听一面之辞,倒真是要被忽悠瘸了。

真理越辩越明-写在辩论之后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石油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一次加工能力超过3亿吨/年.。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常规油气的探明率只有39%左右,低于美国50%以上的探明率,我国平均采收率为27%,仅为美国的一半.

2015年,中国石油消费持续中低速增长,对外依存度首破60%,达到60.6%.而且,国内能源结构仍不均衡,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较大,而石油天然气占比却显著低于发达国家.

在面对石油定价方面,不仅要成为消费大国,而且中国也在争取国际油价定价权。中国两家最大的石油企业在中东的影响力正不断扩大。

辩论稿 话题:西部要提高天然气价格东部反对

文/威马汽车 卫辛

辩论前:

? 以前是有些反感辩论赛这种东西的,都是非黑即白的观点,作为一个很不喜欢偏激的人,对于辩论赛这种拼命维护己方观点,丝毫不承认对方长处和己方短处的辩论形式是很难喜欢的起来的。不过,当看到此次活动的辩论话题:电动车or燃油车?自觉心中有很多话想去表达,关于电动车现状、关于电动车的优劣势,便毫不犹豫的报名参加。巧合的是在那一周部门也在准备公司的辩论赛,听了我们经理对辩论赛的介绍,我才知道了正式的规则是怎样的。经理说辩论双方的观点就是极端的,极端了才有漏洞,才有辩论的空间。否则一方占据一个客观综合的观点,那样的辩论有失公平,也没什么好辩的了。不管你内心的观点是如何的客观,在辩论场上就要忘记,就要去找对方的漏洞去拼命维护己方观点。

辩论中:

? 在辩论前除了确定立论稿子以外,还设想了很多对方可能提问的问题以及我们的回答。但这更多是对于对方所提问题的一种防守,而对于如何向对方进攻,我没有想到太多。这其实也是燃油车和电动车的现状所决定。电动车现在就是一个备受质疑和有争议的产品,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痛点。而燃油车似乎人们只会想想油价上涨、尾气排放、石油消耗而已,而这对于个体的使用体验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是,防守并不意味着不能出彩,有理有利有节的反驳同样可以令人叫好。而且,燃油车虽然可攻击点局限于能源和环境,但对方在立论和反驳时所说的内容却是有极大概率存在一些漏洞的,我们可以抓住这些漏洞进行反击。

赛前预想的会遇到的问题:

1. 燃油车续航能力强,加油速度快,而电动车续航差且充电速度慢。电动车无法长途行驶。

? 这一点的确是电动车目前的一个痛点,但也并不是一概而论的,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进行选择。对于一个一二线城市的有良好充电条件,主要进行城市通勤的消费者来说,电动车的使用其实是很方便的,而且使用成本也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电动车在一二线城市的推广力度是要大于其他城市。而且随着电池和充电技术的发展,以及充电桩的大量安装,电动车的适用范围会越来越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2. 电动车易发生自燃事故,不安全。

? 安全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汽车刚出现的时候并不比马车安全,而随着技术的发展如今已经逐渐完善。电灯刚发明时,人们认为其比煤油灯危险,特斯拉发明交流电后,人们认为交流电比直流电危险。然而,技术进步的车轮谁也阻挡不了,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电灯替代了煤油灯,交流电代替了直流电。而且,不论是汽油还是氢气或者是电池,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且燃油车潜在的安全隐患多于电动车,汽油及各种油液更易燃。其实电动车的自燃率并不比燃油车高,因为电动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人们对它的关注度比较高,而燃油车自燃甚至已经不算一个新闻了。电动车的自燃问题主要来源于电池,只要以恰当的方式将其保护起来,就可以确保安全。

3. 电动车并不是无污染,发电过程也会产生污染。

? 燃油车在城市中分散排放且尾气在城市中扩散困难,而火电厂更容易集中处理有害物质,产生的排放远离密集人群、容易扩散。所以说相比于燃油车的尾气,火电厂的排放对空气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都更小。从能源利用效率角度讲,石油从开采提炼到运输的效率为82%,燃油发动机在城市工况下的效率约为22%。火电站的平均发电效率为40%,输电、充电和电池放电的损耗为10%,而电机的效率在90%以上,同时可回收制动、下坡时的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燃油车从石油开采提炼到驱动汽车的综合效率不足20%,而电动车即使使用火电其综合效率也在30%以上。

4. 废旧电池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 工信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将于2018年8月1日正式施行,旨在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办法》强调了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产品的设计要求、生产要求和回收责任等,明确了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的主体责任,按照谁使用,谁回收的原则进行管理。整车厂使用的电池,整车厂就要负责电池回收。按照先梯次利用后再生利用原则。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主要是针对动力电池容量降低后,无法满足纯电动汽车的正常使用需求,但电池本身没有报废,仍可以在别的途径中继续使用。而再生利用是对动力电池进行科学分解,将可能造成污染的废料进行妥善处理,并对可以再生使用的金属材料进行提炼达到材料再制造的目的。一方面对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同时,回收再利用的废料再次应用到动力电池的生产当中,能够适当降低动力电池的生产成本。

? 例如,回收的动力电池可以进行集中打包,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的储能,在电网负荷低时储存清洁能源所生产的多余电能;还可以用作电信基站储能,以保证短时断电下的通讯保障等;此外,还可用于商用住宅区的储能站,通过回收的动力电池在电网负负荷低且电价较低时储存电能,在电网负荷高时输出电能以缓解电网负荷,减少用电费用等等。最后,纯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还可应用于特定场合下的场地车、低速电动车等等。国家电网、中国电科院也开展了梯次利用、商业储能等示范项目建设。中国铁塔公司自2015年开始在12个省市建设了3000多个退役电池梯次利用试验站点,涵盖备电、削峰填谷、微电网等各种使用工况。今年年初,中国铁塔公司与长安、比亚迪、沃特玛、国轩高科等16家企业签约电池回收利用战略合作伙伴。

5. 充电桩分布不均匀,充电不方便。

? 其实我国的电力设施分布广泛,密度很高,只要稍加改造,就可以实现给汽车充电的条件。今年3月,国家四部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明确表示地方应完善政策,从对新能源汽车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方面。就是说鼓励地方补贴从补贴车辆购置转向补贴基础设施。所以这个问题是可以随着时间解决的,且随着电动车数量的增加,充电桩的数量也是不断增加的,汽车充电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友好,这并不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燃油车的效率已经很难再大幅提高,燃油车对石油的消耗也无法弥补。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燃油车禁售时间表,这说明了我们不能确定电动车是否是我们的未来,但可以确定的是燃油车一定不是我们的未来。

6. 电池衰减后,更换费用很高,电动车二手车残值很低,也是用车成本的一部分。

? 这个问题我就已我所在的公司威马汽车为例,威马汽车对于电池终身质保,如果电池衰减超过20%可进行更换,这也是出于对自己产品的自信。而且即将推出一项回购政策,新车购买三年以后公司可已6.18折进行回购,充分保障了用户的利益,。我相信威马这种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也会影响其他公司,带动形成保护用户权益的好的氛围。

7. 你们总说我们要去接纳新生事物,而电动车并不是新生事物,它以于一百多年前先于燃油车出现并被燃油车所淘汰。

?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法,新事物和旧事物并不是根据出现时间的先后来划分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同时吸取、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仍在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东西,并增添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东西。因而它在内容上比旧事物丰富、在形态上比旧事物高级、在结构上比旧事物合理、在功能上比旧事物强大,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不可抗拒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盲目的排斥和偏见并不会影响到新能源车的继续发展。而排斥和偏见的背后,往往是对这项新事物的无知和恐惧。

8.说了这么多,那请问你们自己会买电动车吗?

? 我认为支持电动车的发展和自己是否购买电动车不是一个完全画等号的关系,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不是电动车和燃油车谁更好的问题,辩题中已经说了相比之下燃油车更加成熟。从销量数据中也可以看出电动车是占一少部分,但趋势是电动车所占的比例是逐渐增加。我们支持的是电动车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我们乐于看到电动车技术的发展,愿意去接纳它。至于买或者不买,还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去衡量,也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辩论后:

? 辩论过后我更深刻的理解了辩论这种形式,辩论的输赢不是观点上的输赢,而是论点论据是否充分,是逻辑和表达能力上的输赢。而辩论的结果其实也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辩论的过程让在场的导师和观众看到了选手的思考,进而激发了大家对这个话题的思考以及辩手对于话题和自己表达能力的重新思考,从而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达成一些中立客观的共识。

? 在此我想说,尽管电动车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但其依然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新技术,不要盲目的反对和攻击它们。况且,推广电动车也不是强制要求每一个人都去购买,更多的还是根据使用环境和条件去选择。而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其实是一种对未来的投资。这期间我们可能会经历一个从燃油车到常规混合动力、插电式混合动力到电动车(纯电动或氢燃料电池)的过渡过程。关于以后电动车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电动车与无人驾驶和物联网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还有待于我们的努力和探索。别急,让子弹飞一会。

国家说控制物价上涨,然后具体实施的时候就来上这么一出,,油价上涨,天然气价格上涨,导致运费上涨,导致所有需要运输的原材料、物品价格上涨,最后导致商品价格上涨,最后老百姓苦不堪言。然后国家开始调整工资基数,提高老百姓收入。

这么如此往复。。

大家都知道,天然气是石油的替代品,但是没有替代天然气的。如果天然气价格上涨,只要是消费者都不愿意。上涨分为刚性上涨和自主性上涨,这就是国家的事情,为什么别的原材料、物品价格没有控制住。自主上涨这种事情,中石油已经干过很多次了,这种行为完全忽视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然后据说要和发达国家接轨,中石油就是这样在价格上猛超发达国家,然后挤进世界500强,谁能想到是榨干广大消费者换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