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过年习俗

2.春节民风民俗

潍坊打金价格查询_潍坊金店

老北京的过年习俗现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口的流动,北京城许多老的传统与习俗都已经没人知道了。就拿春节来说,与老北京之前的春节习俗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老北京的丰富年俗异常讲究,时至今日让让人怀念不已。

一,老北京春节习俗

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传统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又因“腊”与“猎”通字,“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

请点击输入描述

曾经有一个顺口溜来专门描写京城的年俗:“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纽。”腊月初八开始,家家户户要制腊八粥,泡腊八蒜,这浓浓的年味就已经开始了。

请点击输入描述

到了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家家户户包饺子,还要专门买关东糖祭灶神。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传统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君”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尊为“灶王奶奶”。灶神是中国民间最富代表性,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神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从这天开始,过年的脚步就临近了,京城的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扫房子、搞卫生、蒸馒头、置办各式各样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挂门神就这样一直忙活到除夕,全家一起迎接新春的到来。

京城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家人聚在一起享受全年最丰盛、最齐全的一次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年夜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酒席上一般都要有鸡(寓家有生计)、鱼(寓年年有余)、(寓百财)、豆腐(寓富贵)、莲藕(寓好事连连)等以求吉利。旧时京城人家除夕子时和正月初一一大早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请点击输入描述

从初一到初五京城人则要串亲访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同时还有逛庙会、逛厂甸等活动。到了初五京城人俗称“破五”,是百姓“送穷”、商人“开市”的日子,一到这天过年的禁忌全消,而买卖铺子的掌柜的和伙计也要回到店里重新开业。初五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而买卖铺子也会摆上酒席由掌柜的请全体伙计吃饭,答谢大家一年来的辛苦。京城人家一直到正月十五吃完元宵、赏完花灯春节才算是过完。

二,谈谈我工作时在北京过年

去年春节长,我和家人留京过年。少了返乡回城两头劳顿,多了时间喝茶聊天。不得不说,春节期间的朝阳公园格外热闹。从大年三十开始,朝阳公园实行免费开放,并延长了开放时间,人气很旺。人们戴着口罩,保持着距离,一路欢声笑语。公园里虽然没有大型庆祝活动,但节日气氛不减。

在外求学、工作,独立生活了许多年,不知不觉间对“年味”的感知已经越来越模糊。要买新衣服、要吃顿好吃的,随时都可以。要给父母寄礼物,和他们,也都方便极了。似乎已经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要留待春节才能去做的。

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北京的点心

如今最出名的三样小吃,驴打滚儿、艾窝窝、豌豆黄儿是街头市井的好滋味。黄米面的驴打滚儿软糯香甜,表面上沾满了豆面儿;艾窝窝白白胖胖,圆滚滚的肚子里装着山楂白糖或者豆沙、枣泥;豌豆黄儿晶莹细腻,含在嘴里即刻化了。这三种小吃都是平民小吃,在旧时的北平,是邻近郊县村妇都会做的吃食。

对于老北京人来说,对北京点心的独特情愫。点心是打小过年的回忆,除了亲友之间相互馈赠,自家也时常买上几种爱吃的口味。除夕夜守着春晚倒计时,钟声敲响的一刻,在漫天的烟花和爆竹的喧嚣中跟家人互道新年好。大年初一早上起床,一屋子人穿着红毛衣,穿梭往来热闹非凡。而这时桌上已经摆好了茶,点心用小碟装着罗列开来。再调皮的孙儿此刻也变得乖巧,扶着爷奶入座,小辈们排成一溜儿拜年。

点心更是长大后,出了北京访友第一时间会想到的手信。如果拜访对象是四十岁往上的长辈,或者有小孩的家庭,那没有什么礼物要比点心更熨帖了。有些北京孩子在外地读书,每年寒结束总要背一大盒点心回学校,在好几个宿舍间串来串去,呼朋引伴分点心,嘴角上还挂着一点自来红的混糖渣。

可以想见,北京点心对于这座城市来说,不只代表着旧日的礼制,习惯的味道。更重要的是,每一份点心,从厨房到食客手上都经历了遥远路途,最终才被郑重地吃掉,点心在情谊和祝福中达成了圆满。

过年习俗

龙潭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6日(农历腊月二十九)至2月24日(农历正月初七)

地点:龙潭公园

票价:团体预售票5元(有日期限制),请柬6元(无日期限制)注:当日买票需6元,请柬庙会期间不再销售。

庙会特色:本届龙潭庙会以“和谐崇文欢乐龙潭”为主题。8大类160余项文化、体育、游艺等互动性、参与性强的活动异彩纷呈。此外,奥运的精灵——“福娃”还将和游人共同喜迎新年。全园的竞技舞台上将迎来众多世界冠军。此外,销声匿迹近五十年的老北京叫卖声和市井风俗也将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剧场。

活动分为几大类:体育竞技活动、文艺文化活动、民风民俗活动、科普游艺活动、“商业小吃特色突出设置五条各具风格的特色街。

乘车路线:6路、8路、12路、60路、116路、352路、607路、750路、807路、958路北京游乐园站下车;34路、35路、36路、37路、41路、705路、707路、713路、743路、822路、943路(专线)、957路广明楼站下车。

自驾车路线:南二环左安门桥往北500米,东二环光明桥往西第一个十字路口往南。

联系电话:67144336

红楼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3日(正月初六)

地点:大观园内及周边

票价:团体价8元;庙会期间一律10元

庙会特色:在今年的红楼庙会上,除再现“元妃省亲”古装游行的盛大场景外,大观园还将首次向中外游客展现为服务社会而开发的传统婚庆典礼“宝玉成婚”、 寿筵大典“贾母贺寿”的热闹场景,这既是一次创新,又为春节庙会增添了一道喜庆靓丽的风景线。红楼美食以及老北京风味小吃,也是今年红楼庙会的一大亮点。在红楼宴酒店的阳光大厅内,身着古装的服务员将向您呈现“红楼宴”中的精美小吃——小粽子、吉祥果、如意糕、太君酥等均是平日里不多见的红楼特色小吃。

乘车路线:59、19、819、56、122、423至大观园站。

联系电话:83552933、63544993

地坛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7日-2月24日(农历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七)

地点:北京地坛公园

票价:10元

庙会特色:2007年地坛庙会以方泽坛为中心,在四周设置了京味民俗大讲堂、摄影艺术长廊、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场、南北民间花会表演区。庙会期间,组委会将举办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塑、山东潍坊年画等民间工艺品展览;刘一达等7位京城著名民俗文化专家将每天一个新话题向游人讲述传统年节的习俗;年初四,著名心理专家杨凤池教授将针对子女教育、老年孤独等问题现场解答群众的疑惑;组委会还邀请鉴宝专家免费现场鉴定群众收藏的宝物。庙会期间还将举办猜灯谜、抖空竹、蹴球等文化、体育、游艺类活动。

乘车路线:乘地铁到雍和宫或安定门站,乘公交车13、116、62、44、117、800、80、820、特2路汽车到地坛南门,104、108、124路电车或27、104快、358、119、407、328、803、18、758、850、113、858、644、643到地坛西门。

联系电话:64216870 64214657

朝阳公园洋庙会(即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4日(正月初七)

地点:北京朝阳公园

票价:零售票10元/人;团体票8元/人

庙会特色:展示异域风情、打造之旅,是每一届风情节所追求的风格,英国、德国、苏格兰、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挪威、布隆迪、澳大利亚等国的精英艺术家们带来了精彩纷呈的特色表演,迄今为止已有超过200位国外艺术家参与。云贵、内蒙古、新疆等国内民族风情也成为历届风情节的特色看点。

公交线路:乘988路、6支、3路、852路、834路、831路、815路、758路、752路、750路等都可以到达!

联系电话57581

厂甸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正月初一)至2月23日(正月初六)

地点:北起宣武区南新华街和平门路口,向南经虎坊桥路口至虎坊路文化广场

庙会特色:厂甸特有的气氛也很吸引人,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各种花会竞相表演,更是北京天桥的老艺人为你表演绝活。以大糖葫芦为代表的风味小吃更是不可错过。琉璃厂到了正月却格外的热闹。

乘车路线:地铁和平门站、6路、14路、15路、23路、7路、5路、66路、102路、105路、百利宝102、603路等。

联系电话:63027874

北京莲花池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8日(初一)至2月23日(初六)

地点:莲花池公园

票价:6元(1.2米以下儿童免费、持学生证、老年证半价)

庙会特色:第七届北京莲花池庙会”将继续以莲花池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为依托,立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打造莲花池民俗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展示民间手工艺品、民间绝活、民间收藏、民间花会等一系列民俗文化,通过品小吃、观市井、看绝活、赛花会等活动,再现老北京市井风俗风貌。使莲花池庙会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平台,使大家不断深入了解民族文化,使民族传统文化逐渐发扬光大,把“莲花池庙会”逐步打造为品牌庙会。

乘车路线:6、50、340、613、620、704、822、927、368、323、822、811、937路、特7路到莲花池或西客站南广场下车即可。

电话:632892-8104 63984701

东岳庙春节文化庙会

时间:2007年2月17日(腊月二十九)至2月24日(正月初七)

地点:朝阳区东岳庙

票价:10元,团体8元

庙会特色:“借问祈福何处好,路人皆指东岳庙。”“福”文化成为东岳庙庙会的核心与特色,距今至少也有300年的历史了。东岳庙坐落在朝阳门外大街,始建于元朝延佑六年(1319年),占地71亩,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庙宇。全庙分正院和东、西道院三部分,沿中轴线分七进排列着洞门牌楼、瞻岱门、岱岳殿、育德殿、后罩楼等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庙中供奉的是泰山之神东岳大帝及众神祗,有神像近千尊,尚存12尊明成化十七年(1485年)用金丝楠木雕刻的三官及府臣像。庙内的石碑数量居京城众寺观之首,多达140余通,以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撰文、书丹并篆额的《张留孙道行碑》最为著名。东岳庙自1995年辟为北京民俗博物馆。

交通:市内乘109、112、846、750路神街下车,或地铁朝阳门站下车向东。

白云观庙会

时间:正月初一至初六(2007年2月17日—2月 23日)

地点:西城区白云观

票价:10元

庙会特色: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复兴门外白云路之东,是北京最大的道观,号称“全真第一丛林”。老年间,白云观正月开庙的主要活动有“会神仙”、“顺星”、“打金钱眼”、“摸石猴”等等。据说摸了石猴就可以“封爵封侯”,有了“官运”。而妇女们到元君殿送子娘娘面前“拴娃娃”,是为了祈求来年喜得贵子。正在患病的人到药王前烧一炷香,拜上一拜,祈求的是早日康复,每个人的意愿都简单而朴实。逛白云观还有一个很惬意的活动。目前白云观是中国道教协在地。

乘车路线:26、717、708、932路白云观站,地铁木樨地站。停车场地有限,尽量不自驾车前往。

联系电话:63443666

红螺寺庙会

时间:正月初一至初七(2007年2月18日—2月24日)

地点:红螺寺景区

票价:30元

庙会特色:礼佛拜祖、撞吉祥钟、打金钱眼、风味小吃、书画摄影展、杂技花会表演、赏岁寒三友——松、竹、梅等,漫步10里“绿色长廊”中,感受到这里浓浓的绿意。

乘车路线:东直门长途汽车站乘936支可直达红螺寺景区。

自驾车路线:北京——京顺路(101国道)——怀柔区——青春路(路经交通队环岛)北行——红螺路——红螺寺景区。

联系电话:60681639

春节民风民俗

你看看行不

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4类:

一是走亲戚。初一必须到岳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 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二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 ,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须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做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 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三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如律师、医生等)就要买 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枕。

四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 都能说得来,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禧发财”、 “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向长辈叩岁;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现在,有些机关、团休、企业、学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之为“团拜”。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承放飞帖之用。此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清人《燕台月令》形容北京年节:“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成为时尚。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片,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以图吉利讨口彩。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上层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贺的习俗。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说:“宋元佑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们以投谒代替拜年。明朝杰出画家、诗人文征明在《贺年》诗中描述:“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憎嫌简不嫌虚”。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今贺年卡的起源。贺年卡用于联络感情和互致问候,既方便又实用,乃至今日仍盛行不衰。

大约从清朝时候起,拜年又添“团拜”的形式,清人艺兰主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但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于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拜年活动要延长很长时间,到正月十五灯节左右。傍晚时分到人家拜年叫“拜夜节”,初十以后叫“拜灯节”,所以有“有心拜年,寒食未迟”的笑话。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 “拜晚年”

回答者: zhxr63 - 魔界至尊 十八级 2-9 13:56

美国

美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内各类移民又不计其数,因此美国的礼仪文化可以说是多种文化的汇合,有不少都与中国人的习惯截然相反。

一、见面的礼仪。

美国人见面时,不一定会握手,只要笑一笑,打个招呼就行了,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而中国人则视握手为一个基本礼节。但在中国握手并没有太多的限定,而美国人握手是有一定礼节的。例如男女之间,女方先伸出手,若女方无握手之意,男子就只能点头鞠躬致意;长幼之间由长辈先伸出手;上下级之间,由上级先伸出手;宾主之间由主人先伸出手。而且握手时应注视对方,并摘下手套,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在美国,人们见面时喜欢直呼其名,这是亲切友好的表示,纵使交谈之初可能互相用姓称呼,但过一会儿就改称名字。而在中国,人们很喜欢被称为某某经理,某某总裁,因为这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但在美国,人们很少用正式的头衔称呼别人,正式的头衔只用于法官、高级官员,军官,医生,教授和高级宗教人士。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从来不用行政职务如局长、经理、校长等头衔来称呼别人。另外,在与人交谈时,切不可谈及个人的私事,诸如年龄、婚姻、收入、信仰等等。看到别人买的东西不可问其价格;如果看到别人回来,也不能问他去哪儿了或者从哪里来,否则就会遭人厌恶,美国人常用“鼻子伸到人家私生活里来了”这句话来表示对提问人的轻蔑。而在中国,人们对个人隐私的界限远没有这么深刻,人们并不会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生活作一般了解。但在中国人与美国人打交道时,在中国人看来很普通地问对方一些家庭情况,美国人就很可能认为你侵犯了他的隐私,别有用心,一桩生意很可能就这样泡汤了。

二、送礼、约会、作客的礼仪。

一般来说,美国人不随便送礼,礼物通常不很贵重,只是些书籍、文具、巧克力糖之类的物品,在探病时则以送鲜花与盆景为主。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人以为单数是吉利的,有时只送三只梨也不感到菲薄,而中国则讲究成双成对。美国人在收到礼物时,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物,并立即道谢。另外,美国人的礼物重视包装,很可能你收到一份里三层外三层精美包装的礼物,打开却只能是几颗巧克力糖而已,你也不要因此觉得失望,或者认为美国人小气,相对于礼物的价值,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心意。

美国人办事重效率,往往每天都有严格的,因此去美国家庭作客都要提前预约,否则打乱了别人的,就会被认为是不速之客,吃闭门羹。所以应该提前一两天写信或打电话预约。一旦约定,就要准时到达,不能迟到,也不要太早到,因为客来之前,主妇都要布置客厅准备茶点,如果去早了,主妇尚未准备好,又要接待你,就造成许多不便。而那些规模较大的正式场合,守时更为重要,万一去早了,也应在外面等几分钟后再进去。

在进门之前,应该把鞋上的泥土擦干净,以免弄脏地板。进门后要摘帽。并把雨衣雨伞留在室外。然后先向女主人问好,再向男主人问好。若主人家宾朋满座,只需与主人和相识者握手,对其他人点头致意即可。如果主人请你坐,你就应该马上坐下,不要推托不坐下,也不要随意翻动主人的用品,更不可问用品的价格。作客时,不要轻易吸烟,如想吸时应问在座的女士是否介意,并先向其他人敬烟。若主人向你敬烟,即使你自己有烟,也要接受主人的烟,这与中国人的习惯不同,中国人往往会因为客气而有所推拒,但这在美国人眼里,他就会认为你看不起他,而使朋友之间关系变坏。作客时间一般不宜过长,但饭后不要立即告辞,应再与主人攀谈一会儿。若夫妇同去作客,应由妻子先起立告辞。如果你与主人不太熟,作客后应打电话或写短柬以表谢意。这样美国人会认为你很懂礼貌,从而留下一个好印象。

三、餐桌上的礼节。

在用餐时,应等到全体客人面前都上了菜,且女主人示意后才开始用餐。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勺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而中国人往往习惯一边上菜一边用餐,女主人往往是最后开始坐下进餐的。在用餐时,始终保持沉默在美国是不太礼貌的,但咀嚼食物时也不要讲话,讲话时不应放下刀叉,但也不要拿着刀叉乱晃。在餐桌前不应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也应向周围的人道歉。取菜时,最好每样都取一点,这样会使女主人愉快。用餐完毕后,女主人应先离座,客人再一起随着离开,餐巾放在桌上,不要照原来的样子折起,除非主人请你留下吃下顿饭。

在席间,主人应使谈话始终活泼而风趣,使每个客人都不受冷落。主人的吃饭速度不可太快,如果多数人已吃完,而少数人尚未吃完,更应放慢速度,以免使客人感到不安。席间,客人将刀叉掉在地上,应礼貌地为其换一把。若客人不慎将盘碗打碎,女主人应镇静地收拾干净,安慰客人,绝不能显出不悦之色。最后,主人绝不能在客人面前计算请客的花费。

四、服饰的礼仪

美国人的服装以体现个性为主,很难从穿着上看出他们是富有还是贫穷,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如果是一位穿着时髦笔挺西装的男士,看上去似某大公司的老板,其实他可能是演艺界的艺员,甚至是一个美容美发师。穿着牛仔裤运动鞋旧T恤的,看似流浪汉,其实却可能是一位不修边幅的教授。因此,在美国,万万不可先敬罗衣后敬人。曾经有美国外商来华,接待人员乍一见便以为那西装笔挺的一定是老板要员,而忽视了一行人中的大胡子。虽然把热情过多地倾泻到了“西装笔挺”上,还好,也没冷落了“大胡子”。稍后,一介绍身份,方知道谁是真正的老板,而那个“西装笔挺”不过是雇员。因此在美国,穿得好的不一定有钱,穿得不好的不一定没钱。若简单地以衣帽取人,不仅会主次不分,使自己陷入窘境,而且会让美国人轻视。

虽然美国人穿着随便,不像欧洲人这么讲究,但在美国的穿着可谓“不怕穿破,不许穿错。”有许多场合,服饰有很严格的规定。例如,美国许多公司上班有专门设计订做的制服,在律师楼和银行上班的老板和职员们天天都是西装笔挺,而且每日均需要换,若两日相同,就容易被人误会是个夜晚没有回家更衣的人。再例如在美国举办各种宴会,往往在请柬上注明是否“黑领结”。如果注明了“黑领结”,男士则一定要穿无尾礼服,系黑色领结,女士必须穿晚礼服。这时,男士的长条领带,女士的裤装都上不了台面。如果没有注明“黑领结”,而表示是“正式穿着”,那么西服就可以上场。如果写的是“白领”,表示要穿燕尾服,系白色领带。因此什么宴会穿什么样的衣服,是很有讲究的。试想,如果在一个不怎么正式的场合,每个人都是一身短打扮,唯独你一个人身着深黑笔挺的燕尾服;或者每一个都云鬟高挽,长裙及地,唯独你一人一袭T恤,这种巨大的不协调,你自己不觉得张狂,别人也会看着你在人堆里悠悠晃晃不像个东西。而且在美国,这是对宴客的主人大不敬的明确表示,主人也会因此对你感到厌恶,从而与你断绝来往,这会是你的一大损失。因此注意场合与服装的搭配在美国尤为重要。

总之,美国与中国之间有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同样其它的西方国家,也有各自的文化习惯,因此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到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自己带来了便利,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以便在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并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美国人在吃午餐和吃晚餐之前,通常要喝点鸡尾酒,但在加利福尼亚州,人们大都喝葡萄酒。

同时,在吃主食之前,一般都要吃一盘色拉。炸蘑菇和炸洋葱圈可作为开胃食品,牛排、猪排和鸡(腿)为主食,龙虾、贝壳类动物以及各种鱼类,甚至包括淡水鱼被统称为海鲜。炸土豆条则是深受人们喜爱且几乎成了必不可少的食物。

另外,应特别注意的一点,如有吃剩的食物,一定要打包带回家,以免浪费。

美国人在吃饭的时候是刀具并用,而且他们的用餐方式也是很有讲究的。因此,在应邀与美国朋友一起吃饭时,应特别注意他们的用餐习惯。一般情况下,餐桌上摆放有一幅餐刀和两幅餐具,外边的餐具供你吃色拉,里边的餐具用于吃主食和其它点心食品,餐刀用来切肉食。如果你两手并用,应左手握具,右手握刀,而且一次握刀时间不能太长。

美国人的早餐有:炒或煮鸡蛋、香肠、油炸土豆片、薄煎饼、果子冻、烤面包、松饼、桔子汁以及咖啡等。

如果你是初到美国餐馆用餐,那么应该注意如下事项:

1、选择合适的餐馆(如:家庭式餐馆、特色餐馆以及自助式餐馆等);

2、餐馆营业时间(上午11:30开门营业,直到夜晚);

3、一般都应事先预订餐位;

4、到达餐馆后,不能径直地到餐桌旁入桌,除非餐厅有“随意就坐”的告示;

5、付款时,别忘了留给服务员一定比例的小费(一般为实际总额的10%~15%)。

随着美国人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食品便应运而生。其快餐连锁店遍及世界各地,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麦当劳快餐连锁店。供应的快餐食品有:汉堡包、烤牛肉、牛排、火腿、三明治、肯德鸡、油炸土豆片、烘馅饼、冰淇淋以及各种碳酸饮料等。

在麦当劳,千万记得,吃完要把垃圾自己清理,拖盘放到垃圾箱上,香港,大陆都不管,否则会是白眼.!

美国人用餐的戒条主要有以下六条:

其一、不允许进餐时发出声响;

其二、不允许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许吸烟;

其四、不允许向别人劝酒;

其五、不允许当众脱衣解带;

其六、不允许议论令人作呕之事。

印度

印度交际应酬礼节繁多:合十礼、拥抱礼、贴面礼、摸脚礼、举手礼等。也流行握手礼。印度人迎接嘉宾往往要向对方敬献用鲜花编织而成的花环。印度人以往对等级、地位、身份极其关注。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其一,“婆罗门”,即僧侣;其二,是“刹帝利”,即名门、贵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罗”,即贱民。此外,还有 “不可接触的贱民”,叫作“哈里真”。传统的种姓制度广遭非议,但影响犹在。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

印度人用餐习惯右手抓食。

日本

日本人通常以鞠躬作为见面礼节。在鞠躬的度数、时的长短、次数等方面还有其特别的讲究。行鞠躬礼时手中不得拿东西,头上不得戴帽子。日本有时还一面握手一面鞠躬致敬。一般日本妇女,尤其是日本的乡村妇女,只是鞠躬。

在日本乡村民间,送别亲友往往还会向对方行跪礼或摇屐礼。妇女所行的为跪礼,即屈膝下跪,男子所行的摇屐礼,手持木屐在空中摇动。

日本人与他人初次见面时,通常都要互换名片,否则即被理解为是不愿与对方交往。

在交际场合,日本人的信条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因此,忌讳高声谈笑。但是在外人面前则大都要满脸笑容。日本人认为这是礼貌。

日本饮食一般称之为和食或日本料理,可归纳为“五味”、“五色”与“五法”。“五味”为:春苦、夏酸、秋滋、冬甜,涩味。 “五色”是:绿春,朱夏,白秋,玄冬,再就是**的广泛运用。所谓“五法”指烹饪方法:蒸、烧、煮、炸、生吃五种。

日本人的饮食禁忌为:不吃肥猪肉和猪的内脏,也有一些人不喜欢吃羊肉和鸭肉。日本人非常爱喝酒,人们普遍爱好饮茶。

日本人在用餐时,有“忌八筷”之说:其一,是忌舔筷;其二,是忌迷筷,即不准拿着筷子在饭菜上晃来晃去;其三,是忌移筷,即不准夹了一种菜又夹另一种菜,;其四,是忌扭筷,即不准将筷子头反过去,吞在口里;其五,是忌插筷,即不准将筷子插在饭菜里,或是把它当作叉子,叉起饭菜吃;其六,是忌掏筷,即不准用筷子在饭菜里扒来扒去;其七,是忌跨筷,即不准把筷子跨放在碗、盘之上;其八,是忌别筷,即不准用筷子当牙签用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春节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