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谈谈你对本次金融危机的认识(紧急)

2.瑞银是怎么通过中石油股票敛财的?

3.国内油价将迎年内第八次上调,每升92号汽油价格会进入7元时代吗?

4.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呢?金融危机是什么,是钱全部消失了吗?

5.俄乌天然气争端的发展过程

国际油价和投资银行有关系吗_国际油价和投资银行

不可以。

银行是不能帮企业发行债券的。企业债是国家发改委审批的,适用于非上市类企业,且纯房地产公司和银行、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是不能申请的。但银行可以发行次级债,但不是企业债了。

虽然证券承销是投资银行最本源、最基础的业务活动。但银行是不能帮企业发行债券的。投资银行承销的职权范围很广,包括本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债券、外国政府和公司在本国和世界发行的证券、国际金融机构发行的证券等。投资银行在承销过程中一般要按照承销金额及风险大小来权衡是否要组成承销辛迪加和选择承销方式。

办理债券承销业务,银行会对债券发行人有准人要求,包括信用等级、行业类别等。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结构AA级及以上、国家政策支持的行业会更受承销商及市场投资者青睐。然而,直接融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同信用评级、行业类别的债券收益率差别较大,商业银行凭借自身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较强的风险承受力,追求高回报率二选择信用评级较低、淘汰落后产业的债券发行人,部分商业银行的债券承销业务未纳入统一授信管理,导致债券承销业务的信用风险悬空。

债券是什么

债券是一种金融契约,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借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同时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本质是债的证明书,具有法律效力。债券购买者或投资者与发行者之间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债券发行人即债务人,投资者(债券购买者)即债权人。债券是一种有价证券。由于债券的利息通常是事先确定的,所以债券是固定利息证券(定息证券)的一种。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债券可以上市流通。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政府债券是国库券。

谈谈你对本次金融危机的认识(紧急)

先给你解释一下什么是次贷危机!一看就明了

过去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

当地人很少一次现金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美国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子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囧贷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相当乐观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阿囧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

于是阿囧找到美国财经界的领头大哥--投资银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来哈佛教授,找来财务工程人员,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金融炼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时炼出)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这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呼风唤雨的大哥,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没有风险?

开玩笑,风险是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吧!于是经济学家、财务工程人员,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随机模拟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 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资银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trench),发生债务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 4 和 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资银行三寸不烂"金"舌,在高级饭店不断办研讨会,送精美制作的powerpoints 和 excel spreadsheets,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 8 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避险基金又是什么人,于是投资银行找到了避险基金,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险简直小意思!

于是凭借着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普通 CDO 利率可能达到12%,所以光靠利差避险基金就赚得满满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天呀,这样一来就如同阿囧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屋贷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

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囧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资银行,到各个一般银行,到避险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资银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 CDO 风险太高,才丢给避险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拼命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资银行也开始买入避险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这就好像阿宅家里有放久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顿,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阿宅这下可傻眼了,难道发霉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吃了!

这下又把避险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当然要大干一票!于是他们又把手里的 CDO 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 10 倍的贷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后继续追着投资银行买普通 CDO 。

科科,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普通 CDO 可都是归我们的!!

投资银行实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继续闷声买避险基金和卖普通 CDO 给避险基金之

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一般投资人不是都觉得原来的 CDO 风险高吗,那我弄个保险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作为保险费,白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以AIG为代表的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 CDO 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避险基金想,也还可以啦,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于是再次皆大欢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着红了!

但是故事到这还没结束:

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 CDS 的创新产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资大众一起承担,我们假设 CDS 已经为我们带来了 50 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 CDS 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 50 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次募集规模 500 亿元。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

1元面额买入的基金,亏到 10% 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

Rating Agencies 看到这个天才的规画,简直是毫不犹豫:给出 AAA 评级!

结果这个基金可卖疯了,各种退休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次募集规模是原定的 500 亿元,可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 50 亿元却没有变。

如果现有规模 5000 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亏到本金的 1% 时才不会亏钱,也就是说亏本的机率越来越高。

当时间走到了 2006 年年底,风光了整整 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阿囧贷款公司倒闭,避险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AIG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避险基金的各大投资银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美国Subprime Crisis 爆发接近成为 Prime Crisis。

Credit Crunch 开启的地狱大门,还不知道如何关上……

看完了上面的再说说中国,中国主要的外汇储备是美元已经有1.9万亿,这次的金融危机美国增加了不少现金流,多印出来不少钱,所以短期内有通胀,美元贬值就在情理之中了,当然受损失的还是中国,谁叫你储备美元了

看完国外再看国内,国内的楼市泡沫也很大,人民都在单款买房子。国家是放宽金融政策,说白了就是降息刺激钱的流通,反正放银行里也没利息,就是楼主说的(1.银行利息收入减少),再者国家也说了增加资金流,说白了也是多印钱。短期的增加货币量,钱印多了就不值钱了就是楼主说的(2.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降息可以有点作用,这就好比在烂疮上擦粉,短期看似盖住了,其实烂疮烂得更深,至于挑战和机遇没有看到,发改委又说粮价要和国际“接轨”了,好比石油,国际原油价格到150美圆了发改委就“接轨”了,现在跌到60美圆以就看不到接轨了。国际粮食价格上涨了发改委就“接轨”了,为什么只看所谓的汇率不考虑国内货币实际购买力和工资水平? 所以,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不行,工厂生产的东西卖不出去就只好倒闭,现在有千万农民工失业潮就不奇怪了!

生活水平与朝鲜接轨,老百姓的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障与非洲接轨,物价房价油价与欧美接轨。这就是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挑战和机遇,楼主你明白了么

瑞银是怎么通过中石油股票敛财的?

金融危机,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

2.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

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

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

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

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金融危机

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3.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于中国影响,国家外汇储备部分损失了,出口困难了,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市场萧条.严重时会引起政局不稳定. 比起欧洲国家(如美国底特律汽车城已经是萧条得很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中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有一定的割裂,我国人民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现在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经济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长。同时,国家也在通过扩张财政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0000亿拉动内需等措施,现在又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下调,如果各项宏观经济措施实施有效,对于中国也就1年左右的时间能够过去.

4.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以上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其他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国内油价将迎年内第八次上调,每升92号汽油价格会进入7元时代吗?

瑞银联手机构作局敛财 发审委员称中石油应反思

瑞银敛财中石油

被国际大行广誉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中国石油(601857.SZ)A股回归,终以“让人不愉快”的方式落定!

市场公开数据显示,在2007年11月5日——12月20日的34个交易日内,中国石油股价累计下跌37.24%,共计1767 亿资金深套其中。

一位证监会发审委委员表示,中国石油把所有投资人套牢如此惨重,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应该对此反思,反思一下发行稳定市价责任是如何履行的。

与持有中国石油国内投资者惨淡度日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瑞银集团(UBS AG)却利用中国石油A股发行赚得盆满钵满。

不仅其旗下的瑞银证券作为联合主承销商,能从高达5.56亿元的发行费用中分得不小的一杯羹,而且UBS AG 100%控股的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等10多家机构,早在中国石油A股招股说明书正式公布前就已联合潜伏中国石油股份(0857.HK)中,于A股上市发行前后依次采用收集、拉升、减持、沽空手法,通过影响中国石油H股正股及相关权证价格大获其利。

有业内人士指出, UBS AG控制的机构不应该在瑞银证券担任主承销商期间介入中国石油H股,因为这些机构和瑞银证券是一致行动人,存在内幕交易嫌疑,而这些机构在香港市场中国石油股份(0857.HK)的操作手法已涉嫌市场操纵。

中国石油于12月24日迎来其上市后最大力度的反弹——股价劲升4.65%,收报31.96元, 但这不能给中国石油A股二级市场深度套牢的投资者带来丝毫安慰。

掘金魅影

中国石油回归A股不仅是投资银行发行承销的盛事,而且给中国石油H股带来巨大的投资机遇。

然而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在国际资本大鳄纵横博弈中国石油股份的阵营中,却能发现瑞银集团频繁游走其间。

香港交易所公开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披露信息显示,9月26日,UBS AG 账户首次买中国石油股份(0857.HK)11.09亿股,占已发行股本的比例为5.26%。

瑞银集团进出中国石油股份之所以引人注目,完全因为由瑞银集团实际控制的瑞银证券在这段时间担任中国石油A股发行的联合主承销商,瑞银证券具有接触中国石油A股发行内幕的天然便利条件。瑞银集团藉此敏感之际在香港市场持续大幅增持中国石油H股的动机与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发人深思。

上海某证券公司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按照中国证监会规定,主承销商母公司及其母公司控股的附属公司属于利益关联方,这些机构在上市公司股票发行前6个月内,有规避内幕交易嫌疑的义务。

香港博大证券经纪业务一位高级客户经理表示,“虽然UBS AG名义上有很多中国石油H股股份,但这并不一定真的属于瑞银集团的。因为瑞银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的经纪业务客户,瑞银集团不能以瑞银证券担任中国石油A股主承销商的理由劝阻客户买入。”

该客户经理的弦外之音是,谁要说瑞银集团利用关联公司接近中国石油A股发行内幕便利在香港市场上牟利,必须对UBS AG账户上的股票性质进行进一步甄别。

然而,香港交易所披露的中国石油股份(0857.HK)的股东权益资料显示,在UBS AG名义下的股票虽然部分属于瑞银美国证券、瑞银澳大利亚证券经纪业务席位持有,但这两个席位最有可能是客户委托买入的股票数量仅占瑞银集团名义持有总数的0.62%,超过99%的中国石油H股为瑞银集团100%控制的资产或财富管理公司、金融服务顾问公司以及以其它组织形式存在的投资机构持有。

这些机构分布于英国、美国、奥地利、瑞士、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瑞银集团从全球市场各个角落向中国石油股份发起进攻的核心精锐,而在这些核心精锐中,尤以瑞银全球资产管理新加坡公司、瑞银全球资产管理香港公司实力雄厚,分别持有11686000股和11708000股,而瑞银全球资产管理新加坡公司又是中国证监会审批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拥有2亿美元的投资额度。

至此,由UBS AG控股的各类机构从世界各地同时进驻中国石油股份。而此时,中国石油甚至连A股公开发行招股意向书都还没有公布。

香港交易所对UBS AG持有中国石油H股权益披露的理由是,UBS AG持股比例首次达到5%以上,上述股权取得方式包括买卖、馈赠及分步骤获取。换言之,9月26日披露的股权信息未必就是全部在这一天买入的,有可能买入的时间会更早。

深圳某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指出,中国石油A股上市前,UBS AG旗下的各类机构与联合主承销商瑞银证券存在着关联关系,尤其是各类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或顾问公司,由于全部是UBS AG100%控股,加之业务性质不属于经纪业务,与瑞银证券同属利益一致行动人。

一位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委员就“上市公司股票发行时主承销商独立性问题”向记者表示,发审委的审查重点是上市公司发行项目的财务规范,至于主承销商的独立性审核基本上实行“好人举手”制度,只要求主承销商声明保证自己及有关利益关联方没有利用内幕信息不当牟利即可。只有对涉及资产重组类型的项目,才会在二级市场上关注相关品种股价是否已因内幕消息外泄发生异动,并关注利益关联方是否从中牟利。

“UBS AG控制的机构在中国石油A股发行上市前介入中石油港股显然是不合适的,除了证券公司账户买入中国石油港股可以用客户指令解释清楚,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则很难摆脱利用内幕信息牟利的嫌疑,因为这些机构属于事实上的一致行动人,再好的防火墙都无法有效防止相关内幕信息的外泄。”该发审委委员进一步补充道。

前述保荐代表人告诉记者,中国石油A股发行对其H股来说相当于二次增发融资,只不过是在两个不同市场上运作而已。国内证券公司做上市公司增发融资主承销商期间,公司内部的自营部门或者资产管理部门是绝对不允许在二级市场上买卖相应公司股票的。如果在此期间,主承销商的大股东或大股东控股的附属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同等证券的买卖交易,其所得收入要被罚没,归相关上市公司所有。

“UBS的做法或许符合香港市场监管法律的要求,但是瑞银证券作为中国石油A股的主承销商,不能用所谓的国际惯例来替代国内监管制度的要求。这对国内证券公司来说是不公平的。”该保荐代表人如此评述。

据了解,UBS AG的内部防火墙制度执行记录并不是一点历史污点都没有。2005年7月1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在对瑞银美国证券公司(UBS Securities LLC)1999年7月1日——2001年6月30日期间的研究、投资银行及经纪业务零售业务合规检查发现,有证据表明瑞银美国证券公司已从事了与独立研究分析利益相冲突的活动,最终被处罚210万美元。

联手作局

荷兰银行亚洲主管黄集蔚于11月2日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坚定断言,“中石油H股股价在巴菲特减持期间一路上涨,在很大程度上跟一些与国内关系密切的资金为中石油A股回归造势有关。20港元的目标价位已经实现,买入资金使命已经完成,中石油未来的上涨动力应该有限。”

自11月2日之后中国石油股价节节下跌的走势证明,黄集蔚所言绝非空穴来风,更令人对UBS AG 控制的机构及其他国际大行买入中国石油H股的动机产生怀疑。

9月26日——10月12日间,瑞银新加坡资产管理公司持有中国石油股份的数量从11686000 股增至12926000股;瑞银香港资产管理公司持股数量从11708000股上升至13802000股;同一时段内,中国石油股份股价从13.80港元迅速飙升至20港元,累计升幅达到32%。

11月20日, UBS AG控股的机构们继续增持中国石油H股,大举买入3.28亿股H股,持股比例从4.81%增至6.24%。与此同时,瑞银将中国石油股份的评级从中性上调至买入。其投资评级上调的理由是:在A股首次公开募股及巴菲特退出后,股东结构发生变化;母公司可能注入对政治因素敏感的石油资产,例如,位于苏丹的大约500万桶可采石油储量,目标价位由12港元升至17.6港元。

《香港证券及期货监察委员会持牌人或注册人操守准则》(下称准则)规定,分析员就某上市公司的投资研究发出30日内及就某上市公司研究后的3个交易日内,分析员或其有关联者不应交易和买卖涉及其评论的上市公司的任何证券。

此外,准则还规定,在公开发售中担任经理人、保荐人或包销商的商号,不应在以下任何期间内的任何时间,发出涵盖某上市公司的任何投资研究:(1)如该宗发售属首次招股,则有关期间为紧接该等证券定价后的40天;(2)如属第二次公开发售,则有关期间为紧接该等证券定价后的10天。

中国石油发行A股,对其H股来说相当于在另外一个市场的第二次发售,中国石油A股发行数量和价格确定时间为10月29日,离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这天尚不足10个交易日。

耐人寻味的是,在瑞银发布买入投资评级报告后不久,UBS AG账户自11月29日大举减持,持股比例从11月20日的6.42%降至5.87%,12月17日,UBS AG的持股比例继续降至5.16%。

而就在UBS AG 账户股票持续减持期间,瑞银研究报告继续唱多中石油H股。

12月4日,瑞银建议趁国际油价调整时买入中国石油(0857.HK)。

但令人遗憾的是,瑞银对中国石油股份调级变动并没能改变UBS AG控制机构的抛售决心,中国石油股份的股价一路走低 。

跨域监管难题

招商证券一位投行人士说:“UBS 明显利用两个市场监管框架的差异进行套利交易,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国际大行在国外可资利用的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操作手段将会在国内上演,也许中国石油A股回归就是国际大行今后在国内运作策略的一次境外路演!”

“尽管红筹回归和先A后H股发行模式的普及,使得中国内地股市和香港市场的对接、互动日益紧密,但是,目前两个市场的互动存在监管衔接的难题。”香港某中资机构投资银行执行董事对目前跨市场融资监管存在的漏洞表示担忧。

该执行董事指出,虽然香港对内幕交易监管、控制十分严格,但是只要相关金融产品不在香港市场上交易,则给予相关利益方很多豁免特权,或许这是瑞银证券担任主承销商期间UBS AG账户持有中国石油H股频繁异动没有引起香港监管当局关注的根本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看,尽管中国证监会发审委在中国石油发审过会期间,对相应主承销商的独立、公正性也非常关注,但是担任主承销商国际大行具有覆盖全球市场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可以借助香港开放市场和交易制度的灵活性为自己牟利,如果监管层对某些环节进行调查,也会因两个市场监管信息的共享缺乏互动而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为什么会发生金融危机呢?金融危机是什么,是钱全部消失了吗?

有可能。部分华尔街金融机构分析师的油价观点是虽然目前布伦特原油价格突破了每桶71美元,但是著名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分析师依然认为油价还将继续上涨,三季度将涨至80美元。澳新银行、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等金融机构分析师对于油价的观点,与高盛集团类似。

国内油价调整会紧随持续攀升的国际原油价格上调,如果布伦特原油价格按照高盛集团的预期那样涨至80美元,那么就要提醒车主朋友做好迎接每升92号汽油价格和每升0号柴油价格超过7元的心理准备,提醒车主最近几天不用等了,油箱空了就去加油吧。

部分地区预计最新油价调整后的汽油价格信息参考:

陕西:92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6.72 元/升, 95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7.11 元/升。

宁夏:92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6.74 元/升, 95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7.12 元/升。

黑龙江:92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6.78 元/升, 95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7.25 元/升。

青海:92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6.78 元/升, 95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7.28 元/升。

吉林:92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6.79 元/升, 95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7.33 元/升。

上海:92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6.79 元/升, 95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7.23 元/升。

安徽:92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6.79 元/升, 95号汽油调整后售价 7.29 元/升。

俄乌天然气争端的发展过程

通俗的讲

老百姓过日子就象是小孩子过家家,钱是国家发给你的,没有了国家还会有补贴、有救济;多了用不完国家就通过股市、房市、期货等投资渠道再把钱收回去重新分配!

经济危机就是生产、消费、流通、分配中某个领域发生了故障影响到其他领域!钱本来就是印的,只会越来越多,就某个领域(局部)来讲钱可能放出去收不回来了资金链断了,整个社会的钱不会少相反是越来越多!

(一)这次俄乌天然气争端缘起于两国能源经济的相互依存

根据最具国际能源统计权威性质的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最新年度报告——《BP世界能源统计2009》[1],俄罗斯是当今世界可与沙特匹配的“能源超级大国”,尤其是其天然气资源(43.3万亿立方米)占全球剩余探明储量的23.4%,储产比为72年,为世界头号天然气资源大国,年产量超出6000亿立方米,并保持着占全球天然气出口总量约35%的份额,在目前世界天然气市场上拥有叱咤风云的影响力。而乌克兰则是天然气资源匮乏国,其储量仅为俄罗斯的1/47(0.92万亿立方米),且其产量最高也不过200亿立方米,远不抵其年均600~700亿立方米的年消费量,其中约250亿立方米通过从俄罗斯进口来弥补。同时,俄罗斯天然气占到欧洲天然气使用量的1/4,而这其中又有80%途经乌克兰的天然气管道。由 此,俄乌能源领域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铺就了双方天然气争端的基础背景。

(二)2006年俄乌“断气风波”开启两国天然气争端

在历史上,俄乌两国关系久远而密切。1922年乌克兰作为创始国,与俄罗斯联邦等一起建立苏联,以其辽阔的国土资源和庞大的经济规模,成为苏联的“粮仓”和仅次于俄罗斯的最重要加盟共和国。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变后,乌克兰宣布独立,而后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同宣布建立取代苏联的“独联体”。直至2004年乌克兰大选之前,总体上乌克兰还是保持与俄罗斯的睦邻友好关系。

俄罗斯念在昔日“兄弟”情分上,一直按补贴价格优惠供应乌克兰天然气。

但自2004年年底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以及随后亲西方的尤先科总统上台以来,乌克兰政府扭转外交基调,执行亲美倾欧政策,追求加入北约与欧盟,并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海军基地等问题上龃龉不断,矛盾日深。俄罗斯觉得再无必要为“疏俄倒西”的乌克兰经济埋单,便于2005年年末要求将供乌的天然气价格从每千立方米50美元提高至230美元。而乌方要求分阶段提高天然气价格,并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俄天然气过境费。因谈判未果,2006年元旦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切断对乌克兰的天然 气供应,形成举世关注的俄乌“断气风波”,直到1月4日双方谈判达成协议后方才恢复通气。根据协议,俄方以每千立方米230美元出售天然气给“俄乌能源公司”,该公司将俄天然气和来自中亚的天然气混合,再以每千立方米95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乌;而俄天然气经乌境内出口欧盟的过境费则由原来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09美元提至1.6美元。

(三)政治、经济动因刺激天然气纷争再起

2007年俄乌双方决定以三年时间,逐步将俄对乌供气价格与国际市场拉平。由于尤先科政权罔顾俄罗斯的一再警告,顽固坚持亲美和“去俄入欧”路线,俄乌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缘战略上矛 盾日益恶化,俄国内教训乌的呼声愈益上升,尤其是在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刺激下,两国天然气争端更趋激化。

俄方迫不及待地要求提高输乌气价,乌方竭力抵制涨价,并要俄支付更多过境管道使用费,还提出让俄气直接向乌克兰消费者销售天然气[2]。

乌方认为,2009年俄对乌天然气售价应为每千立方米201美元。俄总理普京则声称,供应乌方的天然气成本约为每千立方米380美元,主要是俄方出于人道主义因素,考虑到乌在金融危机下处境艰难,而向乌提出250美元的报价[3]。又由于国际油价大跌、卢布贬值,俄罗斯急需现金支持国内经济,因而向乌方强硬追讨所欠的20多亿美元债务,其中6.14亿美元是乌石油天然气公司欠下的天然气债款。而经济衰退和信贷危机也加大了乌克兰及时还债的难度。俄罗斯还指责乌克兰不时截留输往欧洲的天然气,要求乌方保证天然气在乌过境运输的安全,确保俄罗斯天然气能够畅通无阻地运往欧洲国家。乌方则否认俄方指控,声称俄输欧的供气量不足。

(四)一波三折的冲突进程

(1)争议谈判受阻:早在2008年6月俄方就提出将向乌供气价格提高近两倍的要求。11月俄乌供气谈判因价格和债务问题受阻。该月20日,俄又要求乌支付24亿美元的天然气欠款。但 乌石油天然气公司声称与俄气没有债务问题。12月18日俄气宣布,因乌未能偿清欠费,俄方明年起停止供气。12月30日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当天访俄,试图解决两国间天然气供应问题而未果。

(2)断气殃及欧盟:2009年1月1日莫斯科时间10点起,俄气切断对乌供气。1月5日,俄乌“斗气”升级,乌克兰地方法院禁止过境输送俄天然气。1月7日,乌方表示因俄完全停止向乌境内天然气管道送气,“被迫完全停止向欧盟国家输送天然气”。以前欧盟将俄乌分歧视为“两国间贸易纠纷”和“经济事务”,表示不会介入。然而这次俄乌“斗气”时,欧洲恰遇罕见冰雪严寒,多个欧盟成员国出现取暖用气短缺和供电困难,对欧洲多国生产和民众生活形成严峻威胁。至此欧盟立场出现重大转变,强硬敦促俄乌迅速谈判,全面恢复对欧盟的天然气供应,否则“这一问题将上升到最高政治层面”。

(3)妥协化解争端:迫于国际压力,俄乌同意重开谈判,并接受欧盟就解决纷争在布鲁塞尔举行三方峰会的建议。经欧盟积极斡旋,1月11日俄乌就恢复经乌向欧供气达成协议,并同意欧盟派遣观察员监督过境输气。1月13日,在俄、乌、欧盟三方签署有关成立过境输气监督委员会的议定书后,俄方恢复过境乌克兰对欧洲供气。孰料随后乌俄又在输气线路和过境管道技术性耗气等 问题上发生争执与指责,过境天然气仍然未达欧洲。1月17日,由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倡议的天然气消费国“国际峰会”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会后经长达10小时的艰苦谈判,俄乌终于于18日凌晨宣布达成协议:在保持2008年过境费率(每千立方米/百公里1.7美元)不变的条件下,2009年俄方将在欧洲价格基础上给乌方供气价20%的折扣。同时约定,自2010年1月1日起,俄乌天然气价格及过境费将完全按照欧洲价格公式生成[5]。1月19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和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在莫斯科签署协议,结束这场天然气争端,并承诺恢复向欧洲供气。1月20日,俄恢复过境乌克兰的对欧供气。至此,这次持续近三周,导致近20个欧洲国家在寒冬季节遭遇能源短缺危机的“断气”纷争告一段落。

2009年3月23日,乌克兰、欧盟委员会以及世界银行、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在布鲁塞尔签署了关于乌输气系统现代化改造问题的联合宣言,希望不要再发生像2008年冬天那样的天然气危机。11月19日,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和俄罗斯总理普京在乌南部旅游城市雅尔塔举行会谈,双方同意修改2009年初签署的天然气协议中的一些条款。11月25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发言人谢尔盖·库普里亚诺夫说,2010年,俄罗斯将按欧洲价格对乌克兰出口天然气,全年平均价格预计约为每千立方米280美元。12月29日,俄罗斯和乌克兰石油企业在莫斯科就俄罗斯石油过境乌克兰输往东欧国家事宜达成协议,从而减缓了人们对2010年俄罗斯经过乌克兰向欧洲国家输送石油受阻的担忧。

2010年4月21日,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乌东部城市哈尔科夫举行会谈,双方在天然气价格和黑海舰队驻扎等一系列问题上达成重要协议。根据两国总统在会谈后签署的协议,俄罗斯同意在原合同价格基础上降价约30%向乌克兰出售天然气,而乌克兰同意把俄罗斯黑海舰队在乌境内驻扎的期限延长25年,并且在该期限届满后双方有权选择是否再延长5年。

乌克兰虽积极改善与俄罗斯的关系,却没有放弃加入欧盟的外交政策,对于加入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组成的关税同盟问题一直含糊其辞。

2012年3月30日,乌克兰与欧盟草签了联系国协定,双方计划于2013年11月28日签署联系国条约。此举遭到俄罗斯强烈反对。此后,双方贸易摩擦不断。俄罗斯总统普京甚至警告说,如果乌克兰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以俄为首的关税同盟将被迫采取保护性措施。

2013年10月31日,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董事会副主席戈卢别夫证实,如果乌克兰欠款问题得不到解决,俄将从11月开始对乌供气采取预付款机制,届时乌克兰须在11月提前支付12月份的全额费用。俄乌天然气争端再起。据俄联邦政府新闻局消息,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至今未收到乌方8月份的天然气供应费,这笔费用总额达8.82亿美元,最后支付期限为10月1日。11月5日,俄气发言人库普里亚诺夫证实,乌克兰已开始向俄方偿还8月的供气欠款;乌克兰能源和煤炭工业部长斯塔维茨基7日表示,乌方已向俄气支付8月份供气欠款的20%,而2013年10月的天然气供应费用已结清。另有数据表明,乌克兰此前已向俄方全额支付了9月的供气费用。

2013年11月11日,俄罗斯媒体报道说,乌克兰石油天然气公司已从11月8日起完全停止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俄气)购买天然气。

乌克兰2014年2月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大幅减少。俄罗斯与乌克兰又可能爆发类似2013年11月的天然气贸易战,当时乌克兰总理威胁如不修改天然气进口协议价就将终止向俄罗斯进口。昨日,受俄罗斯警告乌克兰必须偿还30亿美元债务及可能不再提供120亿美元贷款影响,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兑美元汇价跌至创纪录新低。

路透由两位俄罗斯能源业人士处获悉,2月24日,乌克兰国有油气公司Naftogaz向俄罗斯最大天然气生产商Gazprom每日进口天然气规模已经降至2800万立方米,1月1日还多达1.47亿立方米。

两位消息人士称,Naftogaz二十余日里逐步减少了进口量,但他们没有给出Naftogaz进口减少的理由。

2013年12月下旬,俄罗斯宣布,为紧急援助乌克兰,将斥资150亿美元购买乌克兰债券,并暂时将向乌供应的天然气价格下调三分之一。但本周一,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暗示,俄出口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可能回调。

俄罗斯是乌克兰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克兰每年天然气消耗量约550亿立方米,其中半数以上由俄罗斯进口。2013年Gazprom向欧洲出口天然气1615亿立方米。而就在2013年11月上旬,俄罗斯与乌克兰还因天然气协议价的严重分歧险些终止贸易关系。Naftogaz2013年11月8日已经完全中止向Gazprom进口天然气。截止8日,Naftogaz11月日均进口天然气仅有约900万立方米,远低于10月日均的1.04亿立方米。时任乌克兰总理Mykola Azarov当时表示,如果Gazprom拒绝修改天然气销售协议,乌克兰将不再向俄罗斯进口天然气。

根据前乌克兰总理季莫申科2009年与Gazprom签署的进口天然气预付款协议,俄罗斯向乌克兰每出口1000立方米天然气平均售价约400美元,乌克兰在协议签署后就已指责这一进口价格过高,在欧洲地区属于最高水平。

2014.2.25日,在路透报道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天然气贸易关系再度紧张当天,俄罗斯财政部长西卢阿诺夫接受俄罗斯电视频道采访时公开表示,没有发现乌克兰有任何理由不偿还俄罗斯为乌克兰欧洲债券投入的30亿美元。

同日,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斯托尔恰克表示,俄罗斯没有法律义务向乌克兰提供2013年决定资助的120亿美元。俄罗斯当时承诺合计投入150亿美元,现剩余120亿美元未落实。

据俄塔社报道,斯托尔恰克说:没有这样的法律义务。 这里指的是,新一轮谈判和新的协议。谈判和协议的形式将由时间决定。当天,乌克兰3个月期债券价格急跌。乌克兰货币格里夫纳重挫6.8%,跌幅创2009年2月新高,格里夫纳兑美元跌至9.8,创最低纪录。

上周末乌克兰议会表决通过罢免亲俄罗斯的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亲西方的图尔奇诺夫此后任代理总统。乌克兰过渡政府本周一对亚努科维奇发布通缉令,并表示为避免违约需要350亿美元援助。

作为对乌克兰上周末事变的回应,昨日俄罗斯威胁将限制乌克兰粮食进口。俄罗斯进口粮食占乌出口粮食总量的25%。

2014.2.25日消息,欧盟以及IMF准备向乌克兰提供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