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样拥有丰富石油资源,为何俄罗斯没有沙特有钱?

2.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战略调整的背景

3.俄罗斯石油资源与世界关系

4.卢布也曾比美元值钱

5.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苏联石油事件_前苏联解体后石油价格走势

这是打击俄罗斯经济最好的武器,俄罗斯经济现在基本依靠石油出口维系

根据俄罗斯联邦银行计算,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2%,低至80美元,就会导致俄罗斯财政大出血。

俄罗斯财政预算平衡折合国际油价的数字是动态的,在2008年前后是70至95美元。这几年,由于物价上涨和普京近似疯狂的十年扩军计划,导致平衡点抬升至114美元,原油价格要维持在114美元/桶,俄罗斯才能维持收支平衡。

俄罗斯今年的财政预算就是以2014年初能源产能出口量折算石油价格114美元为基础制定的。国际油价如果低于这个数,俄罗斯财政将发生赤字,现在的油价已经低于90美元,在80美元附近徘徊。如果油价跌至每桶70至80美元,俄罗斯经济将陷入极端困境,深度衰退,大规模财政赤字,巨额资本外逃…

美国曾操纵油价下跌"玩死"苏联

通过能源价格打击对手,历史上有过成功先例。在冷战末期,美国就曾操纵石油价格下跌"玩死"苏联。

苏联解体主要是内部原因导致,但来自外部的颠覆也是重要因素,其中就原油价格是促使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因素。1967年11月,苏共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勃列日涅夫在纪念十月革命50周年的红场演说中,首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概念。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苏联这个对外宣称发达社会主义的底气,并非其经济发展有多好,主要原因是石油和能源产出获得的收益。

1971年初,国际石油只有1.8美元/桶,1973年初涨到2.95美元一桶,到1973年的年底突破12美元。1975年苏联石油产量超美国,至1979年成为第一大产油国。这段时间,苏联因为产能的增加和原油价格的坚挺,从国际市场上收获了巨量的石油美元,再加上苏联红军的强大武力,这个地球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表面上异常强大,四处对外扩张,与西方国家搞对抗。

1981年,国际油价格继续坚挺,一度高达39美元/桶,这时苏联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完全不把欧佩克的限产措施放在眼里,产量连年增长。1981年里根入主白宫后,美国在开始实施遏制苏联的战略,一是把苏联引上与美进行军备竞赛的快车道,从经济上消耗苏联国力,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二是通过施压对欧佩克施加压力,促使其增产,使世界石油价格低位运行,切断苏联军备竞赛所需资金来源,从而拖垮苏联经济。

美国的这两手措施非常有效,1985年,在美国怂恿下,沙特阿拉伯指责苏联、墨西哥等产油国无限制开采,决定不再捍卫欧佩克价格,迅速提高产量,追回市场份额。沙特的石油出口从不足200万桶/日猛增到约600万桶/日,85年末更达到900万桶/日。其它石油出口国纷纷效仿。这使得苏联在一夜之间损失了超过100亿美元的硬通货,几乎是其硬通货收入的一半。

油价下跌,苏联首先在军控领域屈服。

世界石油产量猛增,爆发了战后国际石油市场最惨烈的价格战,石油价格暴跌,到1986年跌到只有12美元每桶。至1990年一直压在20美元/桶以下。据当时计算,石油价格每桶下跌1美元,苏联每年外汇收入就要减少5-10亿美元。天然气的价格也与石油价格挂钩,因此苏联出口天然气的收入也减少数十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元贬值使莫斯科收入每年减少大约20亿美元。

是苏联继能源之后的第二大出口商品,大部分出口到了中东国家以换取美元。由于油价暴跌,1986年上半年,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石油收入减少了46%。结果,苏联销售量在1986年减少了20%,莫斯科又失去了20亿美元硬通货。

由于油价下跌,使得苏联经济雪上加霜,致使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美欧则享用了低油价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红利。

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在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谷物和食品进口国。尽管与西方存在"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斗争,但苏联当时已被深深地卷入西方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之中。到了80年代,苏联一半以上的外汇收入靠石油出口,而其一半以上的外汇支出则用于进口粮食和食品。因此,苏联的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世界油价和谷物价格的波动,取决于世界对石油和粮食的总体需求态势。

80年代的苏联实质上已经沦落为一个依靠石油换取食物的落后国家,工业体系完全为军工服务,经济结构非常不合理。到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苏联完全陷入了用增产维持石油美元收益的怪圈。经济结构失衡,工业技术工艺落后。苏联在80年代初已形成极度的军工经济特征。军品占机器制造业的60%以上,军事支出占国民总产值23%,到80年代末上述指标分别提高到80%和28%。

所有这一切,导致苏联人民在整个80年代饱受生活物资短缺的痛苦。苏联经济接近崩溃、民间怨声载道,随后1991年苏联解体了……

苏联人排队领取面包,生活物资短缺令民众怨声载道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普京面对油价攻势毫无还手之力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历政治动荡,工业、经济结构并没有多大的起色,倒是过去10年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帮助普京在克林姆林宫站稳了脚跟。普京在2012年提出十年强军计划,仅2年时间,俄罗斯军费开支就跃居世界第三,军力迅速恢复。过去两年国际油价在高位运行,使得普京在叙利亚、乌克兰问题上与西方针锋相对、毫不退让,于是我们现在看到历史重演了。

美国认为仅仅通过鼓励沙特扩大石油开采量就能把油价打压到85美元,这价格对俄罗斯相当有杀伤力。为什么沙特乐意按照美国的战略指示行事?因为低油价能帮助沙特挤垮死敌伊朗,一般认为伊朗油价需要超过100美元以上,才够维持其预算的平衡,而沙特的总体出口成本只需60美元。

同样拥有丰富石油资源,为何俄罗斯没有沙特有钱?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进行换币改革,将所有原苏联卢布的面额都变成原来的千分之一,即去掉尾数3个0,进行新卢布兑换。

无债一身轻,有债心不宁,债务问题一直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个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自彼得大帝之后,俄罗斯一方面穷兵黩武、四处扩张,一方面大兴土木、加速迈向近代化。 为此,俄罗斯不得不向资本富裕的西方发达国家大笔借钱。

苏联的债务问题:

1、截止到二月革命前,俄罗斯外债占比GDP 达到骇人的 214.6%,成为了国际上的头号债务国。 十月革命爆发后,新成立的苏维埃政权面对西方国家残酷的封锁,出于种种考虑,向外界宣布:拒绝偿还一切前政府的债务。 苏联的债务瞬间归零,轻装简车地走上了国家重建之路。 但与之伴随的,是西方债权国漫长的经济制裁。

2、直到二战爆发,出于反法西斯的共同需要,苏联和英美等国冰释前嫌,重新在国际债务市场上恢复了一定的信誉和形象。 欧美资本家的贷款才又一次源源不断进入俄罗斯的国库当中。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苏联大部分时间内,外债负担保持在可控的范围内,外债总额从未超过50亿美元。 真正的债务转折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石油价格下跌时。

3、(石油) 自1985年开始,沙特不再保护石油价格,开始大规模增加石油产量,使得原来一度处于高位的石油迅速下跌。 这对十分依赖石油出口获得收入的苏联来说,无异于沉重打击。 苏联石油收入从1983年的156亿美元大幅减少到1986年的70亿美元,三年减少90亿美元。

4、(美国前总统里根与沙特国王) 收入减少了,刚性支出却居高不下。 从1979年陷入阿富汗泥潭到对越南、古巴、朝鲜等国不计成本的海量援助,无数只进不出的财政黑洞把苏联经济压得喘不过气。 开不了源又节不了流,自然而然地逼迫苏联走上大规模举债的道路。 自1986年开始,苏联的外债已经超过300亿美元,到了1989年已超500亿美元的大关口。 解体前更是飙升到了960亿美元,相当于中国当年GDP的四分之一。

5、(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落下) 当苏联轰然倒下的那一刻,这些债务却无法凭空消失,重重地压在15个新生的国家上头。 针对这960亿美元外债,15个国家还就如何还债,展开过激烈博弈。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战略调整的背景

作为一个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国家,沙特的“有钱”是建立在高油价的基础之上的。沙特的有钱只是一直以来大家的印象,沙特的富是长期积累的富,而这个富的代价是国家除了石油产业以外,几乎不进行其他任何形式的工业投资。俄罗斯以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出口为支柱产业,没有多元化的经济收入。俄罗斯的人口不断减少,这阻碍了俄罗斯经济的发展。

俄罗斯如果比经济总量,并不比沙特穷,但它有1.4亿人口啊,如果平均一下就比沙特差了一大截。在克里米亚半岛危机以前,欧洲国家每年都必须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这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但克里米亚脱乌入俄以后,情况就不同了。

欧盟成员国***12月14日决定,延长2018年1月底将失效的对俄经济制裁期限。这对俄罗斯经济是雪上加霜。众所周知,俄罗斯近年来靠出口石油和天然气支撑经济发展,GDP对这个产业的依赖程度高达60%以上,国际油价的大幅下跌,沙特影响很大,但毕竟有很雄厚的老底,实际上俄罗斯受影响更大,自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一直跌跌撞撞,基础还比较薄弱。对此,俄罗斯总统普京在12月14日的年度记者会上也坦言,首先是能源载体价格大幅下跌,这部分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俄罗斯预算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外部对俄的限制即所谓的制裁,“制裁对俄罗斯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远不及油价下跌带来的影响”。

俄罗斯的石油资源那么丰富,但是俄罗斯却不像沙特那么有钱,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俄罗斯的石油虽然说丰富,但是俄罗斯的石油生产成本却很高,他能每桶得到2至30美元一桶。而沙特的石油生产成本很低,只相当于一两美元一桶。所以一旦石油价格下跌,给俄罗斯的经济影响非常之大,而沙特则影响不大,而且还可以继续出售,沙特有着非常低的成本,所以在低于20的情况下,依然有很高的收入。在高油价时,沙特的收入更是惊人。所以查得非常有钱,而俄罗斯却很穷。

还有,因为俄罗斯是超级大国,所以还要面临的巨大的军费开支,而沙特在这方面要比俄罗斯少许多。

1.其实俄罗斯一点儿也不穷,俄罗斯2016年的GDP是1.283万亿美元,人均GDP是8748美元,俄罗斯早就成为了发达国家。

2.俄罗斯拥有170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当于两个中国那么大。俄罗斯有1.4亿人口。俄罗斯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欧洲国家每年都必须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这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3.俄罗斯的经济从苏联时期起就自成体系,俄罗斯企业全球化程度非常低,与世界经济没有多少联系。欧美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的经济制裁只是让卢布贬值。没有导致大量的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工程烂尾、银行出现挤兑、大量汽车没有汽油使用等情况。

4.俄罗斯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经济多元化的产业,主要依靠石油等自然资源出口。一旦石油价格下跌将导致俄罗斯经济收入减少。

5.俄罗斯新生人口不断减少,这也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如果俄罗斯像印度一样拥有13亿人口,那么俄罗斯将会成为世界上政治、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从俄罗斯的工业实力和国家规模投资看沙特,沙特目前从国家社会进步程度来看,它仍然是非工业化国家,国家收入主要靠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这也仅仅是开采罢了,沙特不具备加工成品油的能力,从石油变成汽油、柴油、煤油?等等一切石油化工制品,沙特几乎都不能生产!甚至勘探都要有外国帮助才能完成!不要小看石油化工工业(不是催化、裂化那么简单),全世界掌握从勘探到最后成品油等任何石化产品生产的国家不超过5个(我国是其中一个)!

俄罗斯石油资源与世界关系

从冷战后的地缘政治格局看,俄罗斯的国际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在欧亚大陆,西面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极力向东扩展,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东面,美日联盟不断强化———从纯粹防御性质发展到带有一定程度的向西进攻态势;南面,美、日、欧以中东为基地,逐步向中亚推进,直指俄“心脏”。面对如此强大的压力,俄罗斯只有调整能源战略,施展能源外交,才能加强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在俄罗斯***眼里,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地缘政治影响力,石油天然气不仅是出口换汇的商品,同时还是推行对外政策的重要手段。

首先,从政治角度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混乱,经济衰退,无论是政治影响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沦为一个二流国家,因此,重振俄罗斯雄威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俄罗斯政府制定了优先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对外政策,稳住欧洲,在此基础上开展以西方为主,兼顾东方的双头鹰外交政策。石油天然气是普京施展其富国强兵战略的重要资金来源,石油外交更是普京打造新时代俄罗斯外交空间的王牌。在俄罗斯石油外交的版图上,欧洲是俄罗斯能源的传统出口市场,欧盟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中分别有16%和41%来源于俄罗斯。利用石油合作换取欧盟对其国内基础设施、工业生产的投资,密切俄欧关系,是俄罗斯近期的主要目标。这体现在《俄罗斯2020年前的能源战略》中,俄罗斯将欧盟放在优先的油气合作伙伴的位置。普京在2004年也曾明确表示:建立俄欧统一经济空间是“俄在欧洲方向的主要任务”,当前的工作重点也是加速与欧盟的全面合作,尽快实现与欧盟的“大欧洲”计划。所以俄欧之间的油气合作比之中俄油气合作更具有优先地位。此外,俄罗斯对中国始终有一种不信任感,担心中国强大后会对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这种担忧在俄罗斯决策层中很有市场。美国外交委员会副主席IlanBerman认为,普京已经意识到日渐强大起来的中国终将成为俄罗斯的战略竞争对手,在修建通往中国的原油管道问题上需要慎重考虑。而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的地方政府,在石油管道问题上向俄联邦政府施压,也是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受阻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例如,在2003年5月13日,俄总统驻远东全权代表普利科夫斯基曾召开联邦区州长联席会议,向普京上书“远东州长联名信”,要求铺设“安纳线”。此外,俄罗斯的媒体经常报道中国对俄罗斯的人口压力以及未来有可能出现的中国对俄罗斯的扩张,使得俄罗斯社会民意对中国存在戒心。

近年来,俄罗斯国力逐渐恢复,推行“能源外交”实现国家复兴的战略日渐明确。在政治关系明显改善的背景下,俄罗斯积极扩大同美国在石油市场上的合作,为“新战略伙伴关系”充实经济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俄罗斯还努力扩大同欧洲的传统能源合作。不可否认,石油生产及出口的增加将扩大俄罗斯的政治回旋余地。能源对于俄罗斯参与国际合作的保障作用是十分明显的,俄罗斯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外,还拥有相对发达的基础科学、尖端技术资源,而且仍然保持着雄厚的人才资源和教育潜力。如因政治动荡引发石油危机,俄罗斯很可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平息危机。这不仅有助于扩大石油出口,同时还将给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其次,从经济角度看,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是俄罗斯现阶段经济复苏和增长的支柱。近几年,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俄罗斯经济快速复苏,并连续5年稳定增长。然而,俄罗斯国内东部与西部之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俄罗斯东部地区尽管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西部地区。利用西伯利亚和远东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积极促进西伯利亚和远东加入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通过和亚太地区国家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拉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是21世纪俄罗斯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基于经济的考虑,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必须既能够有效带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还要符合俄罗斯长期能源战略。俄罗斯当局认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对能源迫切的巨额需求的确可以保证俄罗斯开拓亚太市场的能源战略,但是中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下,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可以极大地满足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对于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却相当有限。对此,俄罗斯媒体也有报道。俄罗斯《独立报》在2004年1月20日刊登了一篇文章《为了避免中国扩张,俄罗斯需要变成中国的原料附庸吗?》。该文称:中国正在大量吸纳资源以保持经济增长,俄罗斯丰富的资源可能成为中国对外扩张的首选目标。不论扩张是通过政治、金融、经济还是移民手段,都将使俄罗斯成为中国的能源附庸。

俄罗斯以石油天然气的出口为主的对外贸易出口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深重。自1997年8月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俄罗斯亦未能幸免。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亚洲一些国家对石油天然气的需求减少,使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大幅度下跌,这对于以能源部门作为支柱产业,其出口占俄罗斯出口2/3并为俄罗斯主要外汇来源的俄罗斯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随着整个经济的复苏,同时又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等有利因素,近几年俄罗斯石油业发展迅速。“9·11”事件后俄美能源关系迅速发展,伊拉克战争背后的能源因素和石油管道路线之争都表明了能源因素对新世纪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重要影响。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俄罗斯只有积极调整能源战略,使之适应国际环境,才能获取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基本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均下降50%以上,生产投资逐年减少,外债、内债交织在一起,使俄罗斯经济陷入长期衰退之中。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对经济部门的投资减少了80%,其中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减少了70%,俄罗斯经济的物质基础正在受到破坏。对此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有清醒的认识,他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指出:“俄目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整个90年代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下降了50%,其总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

长期以来,俄罗斯欧洲部分一直都是俄罗斯东部地区的能源主要输出地。苏联解体后,东部地区经济陷入危机,各种原材料的开采量下降以及运费上涨等原因造成东部资源输出量减少,严重制约了欧洲部分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恢复,俄罗斯欧洲部分资源日益枯竭,其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东部地区资源的开发。因此,现阶段俄罗斯对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更为迫切。当前,俄罗斯正处于一个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出于经济和国家安全上的考虑,大力开发东部地区的能源资源是一项明智之举,也是摆脱经济困境的捷径。

能源是俄罗斯的优势资源。俄罗斯拥有世界石油资源的13%,天然气资源的45%。不过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俄罗斯石油工业也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爬升的痛苦过程。1991年至2000年这10年间,石油产量从4.6亿吨下降到3.23亿吨,开采能力下降了2.82亿吨,钻探规模减少了2/3。近几年俄罗斯石油业才重现生机。石油天然气工业是俄罗斯经济主导部门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础。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约占工业产值的12%,占俄罗斯联邦收入的40%,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60%。

俄罗斯国家财政和经济状况极易受到石油价格波动的影响。世界石油价格每变动1美元,俄罗斯的国家预算就会出现大约10亿美元的变化。对俄罗斯来说,石油就是经济和财政收入的晴雨表。世界能源价格的上扬,刺激了俄罗斯能源的生产出口,成为了俄罗斯经济复苏和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与经济危机条件下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需求密不可分,俄罗斯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而且应服从于经济转轨中的反危机任务。俄罗斯外债负担沉重,正处于还债高峰期,经济现状不堪重负,还谈不上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重大调整。就俄罗斯近些年的经济状况来看,增进能源生产,扩大能源出口,增加外汇储备,提高还贷能力,已成为其经济复苏的主要出路之一。

俄罗斯石油天然气工业比较发达,是最有竞争力的部门,也是其支持产业部门。在俄罗斯国内需求不足、必须靠出口带动经济走向稳定以至摆脱危机的情况下,俄罗斯政府利用以石油天然气为代表的燃料能源工业为结构改造的龙头,通过提高该部门的设备创造水平,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带动作为工业骨干的整个及其制造业获得根本革新和发展的需要。

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就开始制定中长期的能源发展规划与战略,分别经历了1995年、2000年和2003年三次大的修改。2003年年底以来,特别是2004年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俄罗斯政府对其能源法规、政策以及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思路作了较大的调整。2000年俄罗斯就编制了《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的基本原则》,2001年又在原部长卡柳日内的主持下编制了《俄罗斯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发展构想的基本原则》。为了确保俄罗斯政府对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控制权,俄罗斯还通过各种途径将能源企业国有化,并限制国外资本对能源企业的投资。例如,2006年7月初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的《俄罗斯联邦天然气出口法》就规定,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业务将全部由国有公司承担,这部法律实际上确立了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对本国天然气出口的垄断地位。

根据俄罗斯推出的新世纪国际能源发展战略,俄罗斯仍将以能源为杠杆加强其在世界的地位,利用能源因素发展与世界各国能源、经济组织的合作关系,对能源、经济等问题施加影响,提升其在中东、欧洲,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分量,今后俄罗斯燃料和能源部门的主要出口战略将倾向于进入亚太地区市场,即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新石油天然气,拓宽出口渠道,保证石油天然气产品出口安全。

俄罗斯能源战略规定,2020年以前的中期发展战略目标是:保障扩大再生产,满足国内需求,合理开采已探明资源,加强运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出口,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存在。为此,俄罗斯的国家政策重点将转向以下几个方向:改善投资环境,在新采油区修建石油管道,支持中小石油公司发展,积极介入世界石油市场,更多地参与其他国家的石油项目。

卢布也曾比美元值钱

 当今世界,俄罗斯是石油天然气储量、生产、出口和过境的能源大国,自普京担任总统后,俄罗斯就把能源出口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俄石油即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对国际能源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所谓国际能源格局,就是指在国际舞台上能够起主导作用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态势。俄经济迅速发展,得益于国际石油供求紧张,油价不断飙升。当前,“梅普组合”正积极利用对俄相对有利的国际经济形势,想尽办法使俄罗斯在石油供求关系、运输体系、定价机制和天然气贸易

等方面对国际能源格局施加影响,借此提高俄在国际经济政治大格局中的地位。

国际能源格局的基本状况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其中石油占能源消费的40%。世界石油版图经历了从“墨西哥湾时代”到“波斯湾时代”的变换。从1859年在宾夕法尼亚打出第一口油井到20世纪中期,世界石油版图被称为“墨西哥湾时代”。这个时期美国和委内瑞拉是石油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美国在“墨西哥湾时代”对石油的控制,促进和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霸主地位。1948年以后,美国开始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成为石油净进口国,标志着世界能源中心从美国转移到了中东,世界能源版图的波斯湾时代开始了。在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世界石油市场基本处于消费国主导时期,石油的产量和价格由西方国家的石油大公司操纵;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成立,标志着国际石油公司和石油产出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西方大公司对石油的控制权力被弱化。20世纪70年代,接连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终,产油国和消费国的力量趋于平衡。

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中东产油地区的地缘政治形势越

来越严峻,而世界经济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增加。为了保障石油安全,无论是石油生产国还是消费国都纷纷制定了能源多元化战略,因而使国际能源格局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美国和欧佩克在世界能源格局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美国是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家。由于美国对石油的强大需求再加上美国自己繁荣的生产,使得美国对石油市场和世界石油政治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力量所能达到的地步。美国对石油市场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需求量和生产能力方面,另一方面反映在石油——美元定价机制上,以美元作为国际石油交易的计价货币,确定了美元作为交

易媒介的垄断地位,这不仅巩固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而目影响了世界经济和各国财富的流向。欧佩克国家拥有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0%和供应量的40%。由于世界经济对石油严重依赖,因此,作为石油终端供应商,欧佩克在世界石油供应方面占有主导地位,但是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它们不得不与霸权国家达成妥协,实现所谓的“相互依赖”。

第二,俄罗斯、里海、非洲等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在石油市场中的地位上升。俄罗斯是欧佩克之外石油含量是丰富和生产、出口能力最强

的国家。里海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资源。据有关方面统计,里海的石油储量约在1100亿桶到2400亿桶之间,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18%。苏联解体后,里海的石油成为独立于俄罗斯之外的能源资源,并成为西方石油消费国追逐的对象非洲石油蕴藏丰富,不仅油质好、成本低、易运输,而且远离中心,相对安全因此,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人巨资进行勘探开发。非欧佩克国家和地区石油相继进人国际石油市场,强烈吸引了石油消费国的目光,对欧佩克绝对供应国地位造成了一定冲击。

第三,能源消费增长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近年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发展渐进快车道,对石油的需求大幅度增长,推动世界能源消费增长中心发生了转移。亚洲近20年来石油消费量增长了一倍,石油需求量由占世界石油消费总量的10%上升到25%,成为与北美、欧洲石油消费量基本相当的重要地区,是影响国际能源格局变化的新生力量。

俄罗斯能源优势得天独厚

俄罗斯是当今世界能源最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与其他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相比,俄罗斯能源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俄罗斯能源储量丰富。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具有稀缺不可再生且分布不均的特点。世界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从北非的马格里布到波斯湾,从波斯湾到里海,再到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巨大“石油心脏地带”。俄罗斯在“石油心脏地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分布非常广泛,从乌拉尔山以东到太平洋沿岸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有诸多储量可观的油气田。按照石油探明储量排名,俄罗斯石油储量为70—10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探明储量的8%—13%、俄罗斯的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居世界第一,在世界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中.俄罗斯占32.6%,按探明储量计,其供给时间约为90年,按预测储量计则供给时间可为100年。

第二,俄罗斯拥有极强的油气生产和出口能力。承接了苏联时期的生产体系,俄罗斯的石油生产能力极强。根据俄能源工业总调度局的数据统计,2006年俄石油产墩4.8亿吨,2007年出产石油4.9亿吨。俄罗斯石油一半用做出口,2006年出口2.5亿吨,2007年出口2.53亿吨,占世界石油贸易的12%,是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世界第二大石油输出国。考虑到欧佩克内部成员之间矛盾不断、中东地缘政治环境恶化以及石油消费国纷纷谋求石油进口渠道多元化等因素,俄罗斯能源对国向消旨源供求市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俄罗斯的地理位置优越。能源安全的主要挑战并不仅仅是获得足够的石油,而且还包括如何把石油从地下弄出来然后运送到需要人的手里。由于富产石油的中东地区与石油消费国大多远隔重洋,因此,从中东地区向外运输石油基本都走海路,并且有相当数量的油轮需要经过由伊朗控制的霍尔术兹海峡和险象环生的马六甲海峡,这无疑增添了石油安全的危险程度。俄罗斯雄踞欧亚大陆,具有贯通四方而很少受到地理条件约束的优越地缘环境,与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亚洲和石油消费量最多的欧洲都有陆路接壤,因此,俄罗斯能源出口可以采用最经济、最安全的陆路管道运输,以此降低能源运输的风险和成本。

第四,俄罗斯有发达的能源输出管道系统。目前,俄罗斯已有三条通向欧洲的石油管道和一条横跨波罗的海海底直达德国的“北方溪流”天然气输送管道;2008年初俄又与保加利亚和寒尔维亚签订了准备修建“南线”天然气管道的协议;通往亚太市场的“泰纳线”一期也在按计划建设中。同时,俄罗斯还控制着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遍布各独联体国家的天然气和石油配送渠道,这些管道为俄扩大能源出口,影响能源进口国和过境国的政治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五,俄政府控制着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大部分生产和出口。在俄独立后掀起的私有化浪潮中,控制着俄90%的天然气开采和运输体系的俄气公司非常“荣幸”地始终掌握在国家手中。普京执政后,俄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又将已经私有化了的石油公司重新掌控在政府手中。由政府控制的油气公司虽然市场化程度较低,但却有利于使这些公司的生产和出口计划符合国家的政治需要,成为俄推行能源外交战略,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

俄罗斯能源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

由于历史的原因,前苏联并没有参与国际能源市场基本体系的创建,因此,尽管俄罗斯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但它不是国际能源机构、石油输出国组织的成员,因而,

在发挥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方面受到极大限制。随着石油和天然气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能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力量日益凸显。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能源威力,俄罗斯调整了国家能源战略,积极扩大能源出口,使俄罗斯对国际能源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国际能源领域原有的力量平衡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冷战时期,苏联的石油主要用于满足国内需求和出口“经互会”成员国及部分西欧国家,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不大。苏联解体后,能源出口成为俄罗斯政府财政和外汇收人的主要来源,其石油开始大量进入国际能源市场,并逐渐成为国际能源市场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除了欧洲仍然是俄罗斯能源最大的用户外,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以及韩国都非常看好俄能源,以减少对中东地区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进口的安全系数。随着俄罗斯石油出口渠道逐渐拓宽,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将不断蚕食欧佩克国家的份额,在平衡世界石油市场格局、维护市场稳定上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从而使国际石油供求格局逐渐改变。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大多采用成本低、安全系数高的陆路管道运输。俄罗斯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能源出口管道建设,已初步形成“扇”形油气管道战略:俄罗斯已有的和正在修建的以及将要修建的油气管道构成“扇”形油气管道战略中的扇骨;油气管道覆盖的地区形成扇面;由国家牢牢控制的能源企业是俄罗斯手中的扇柄。俄手中的能源工具,就像铁扇公主手中的芭蕉扇,可以伸缩自如,只要轻轻摆动,就能产生威力无穷的效用,并因此使国际石油运输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另一个影响国际石油格局的因素是石油价格。石油价格看起来平淡无奇,却是实实在在决定着国际资金和政治影响的流向和速度。因此,西方石油消费大国和主要产油国都非常关注全球油价的波动,并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的石油定价。作为石油出口大国的俄罗斯当然也不甘人后。目前,俄乌拉尔牌原油已占国际原油市场份额的12%,成为了能够影响国际能源供求关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俄罗斯还积极筹划开设了以卢布作为计价和结算工具的俄罗斯石油交易所,以彻底扭转俄罗斯石油没有自己的定价权的被动局面。

俄罗斯大力推进由卢布主导的石油定价机制目的非常明确:第一,挑战国际市场现行的石油定价体系,打破石油价格机制由欧佩克和西方国家垄断的局面;第二,利用油品交易使用卢布结算的机会,提升卢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近年来,美元持续贬值,已给石油出口国和消费

国造成了巨大损失,引发了部分欧佩克成员国对用美元定价的石油交易体系的不满,提出改用其他货币进行石油贸易结算。这使俄罗斯在国际石油市场挑战美元主导地位的计划有了实现的希望。

随着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增幅逐渐降低,以及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其他的能源资源天然气因具有分布更广、更清洁的优点,有可能逐渐替代石油成为未来最主要的能源。在天然气领域,俄罗斯的地位与沙特在石油领域的地位一样举足轻重。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像石油欧佩克的天然气组织,天然气的定价机制还未形成,因此,俄罗斯容易在远未成熟的国际天然气市场上拥有更

多的发言权,发挥重要作用。为了能够充当国际天然气市场的“领导者”,俄罗斯对创建国际天然气联盟态度积极。早在2002年,普京就提出,由俄罗斯和中亚国家成立一个“欧亚天然气同盟”,旨在协调天然气生产国的政策和价格。此后,关于俄罗斯和其他天然气生产国成立同盟组织的传闻从未停止显而易见,成立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的天然气国际组织,对俄影响国际能源市场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总之,俄罗斯能源担负着推动俄罗斯经济增长、参与世界贸易体系和维护地缘政治影响以及改善国际政治环境等多重责任,因此导致其能源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从而对世界能源市场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世界能源格局不断发生变化。

国际原油价格主要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按照最近的汇率计算,100元人民币可兑换1195元俄罗斯卢布,100美元能够兑换7738元俄罗斯卢布,我们可以看出,受乌克兰战争及西方国家制裁因素, 俄罗斯卢布贬值的十分严重 。可是, 相比当年的苏联时期,100卢布可是能够兑换100多美元,购买力在美元之上,可谓是今非昔比 。 提示:速读可只读加粗部分

制裁下的俄罗斯贸易市场 来源.Pexels

卢布与美元的纠葛

说到卢布,还是不得不提下美元的发展。二战末期,美国的美元开始取代英镑,成为世界通用的货币,到1944年,为了解决因为战争导致的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准备战后重建,西方各国召开了布雷顿会议,并且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的购买力与黄金对等,美元在世界货币中处于超然的地位

在这里,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华盛顿山宾馆,美元开始走向台中央 来源.Pexels

二战结束后,苏联损失巨大,尤其是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地区,出于战后重建的现实需要及国力不及美国的原因,在双方冷战开始以后的四五十年代,苏联一直尽量避免与美国的直接冲突,并且对美国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持欢迎态度,计划准备从美国贷款,从而迅速恢复自身的经济。

但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美国霸权行径及西方英国等国家的敌对行为愈演愈烈,美苏关系已经朝着对抗的道路越走越远,苏联向美求助经济援助的计划也不了了之。 在美苏两极霸权的地缘政治格局下,世界货币市场逐渐形成了美元体系和卢布体系相互竞争的局面 。在美国的带领下,西方国家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并试图吸引 社会 主义阵营中的国家加入,并且西方各国通过巴黎统筹委员会等协定、协议,对苏联东欧实行了严厉的封锁和禁运。

针对美国及西方霸权行为和美元的强势地位,为了保护国家的货币主权,苏联选择拒绝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并将卢布与美元的汇率设定为1:1。同时,它建立了 社会 主义阵营的金融体系——“多边清算协定”,即以转账卢布(transferableRuble)为中心的货币区。自此,卢布与美元同样值钱的时代来临。

来源.Pexels

冷战前期的卢布

虽然说卢布与美元汇率为1:1,但显然苏联的经济实力远远弱于美国,卢布的货币权力也同样弱于美元 。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日本和韩国等国的战后援助、“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石油与美元挂钩”等金融秩序安排,将美元渗透到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系统中,形成了对货币流通区域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具备一定的货币权力。而 社会 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卢布,发挥的作用更多是一种计价功能,是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的结算与清算工具,并没有像美元一样形成对货币流通区域的强有力控制,货币权力较弱

赫鲁晓夫时代的改革失败则进一步弱化了苏联卢布的货币权力 。苏共二十大后,以东欧国家为代表的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开始 探索 新的改革道路,甚至出现了“去苏联化”趋势。

在苏联内部,赫鲁晓夫上台后,在否定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推动改革。由于不尊重客观规律,赫鲁晓夫改革失败,苏联陷入了经济衰退,卢布本就微弱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进一步被削弱。

苏联无法像美国一样以“货币手段”制裁推行改革的东欧 社会 主义阵营国家,只能直接用军事手段粗暴干涉东欧国家的改革,随即爆发了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和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苏联用军事干涉勉强维持了 社会 主义阵营在东欧的统治秩序,如同国家间的博弈一样,卢布在与美元的博弈中处于下风。

“软的”不行来“硬的”

虚假的辉煌

在七八十年代的勃列日涅夫时代, 卢布迎来了它的辉煌时期,卢布与美元的兑换比例曾高达 1:2 。美苏争霸在这一时期进入了“苏攻美守”的阶段,卢布与美元的博弈也呈现出了强势卢布的局面。

自信,由“内” 来源.Pexels

到“外”(图为勃列日涅夫与卡特总统)来源.Pexels

由于二战后美国仗着国力强大,四面出击,先后聚焦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深陷战争的泥潭之中,美国的经济实力消耗严重,财政赤字大幅增加,无力维系美元与黄金自由兑换的制度安排。

1971年, 美国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 。与此同时, 中东战争爆发后,石油价格大涨,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特大油田,石油产量超过美国,外汇收入大涨 ,依靠石油带来的巨额利润,苏联的国力进入鼎盛时期。

在七八十年代,苏联开始在非洲、南美洲等各地区与美国争霸。苏联处于明显的攻势,美国则处于明显的守势。由于各方面的牵制,美国明显力不从心。 在80年代初期,苏联卢布的汇率不断提高。在汇率最高阶段,100美元只能兑换60多元卢布

石油让人笑出强大,卢布开始炙手可热

卢布强势的背后实际上是美苏争霸过程中的苏联在政治博弈中暂时处于优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石油价格上涨和发现大规模油田带来的外汇收入增加不是货币权力走强的核心因素, 过度依赖石油的单一型经济结构无法实现对卢布的“托举”,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成为外界攻击卢布的致命弱点

到了 1980年代,石油在苏联外汇收入中最高曾达到 54.4%。在这样的背景下,卢布走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一旦人为操纵石油价格下跌,卢布就会走弱。

跌入谷底

依仗油气资源及高油价,苏联于1979年入侵了阿富汗,但盛极必衰,卢布及苏联的命运迎来的情况。1980年,里根总统上台后,通过政治施压逼迫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增产,世界石油价格开始走低。苏联内部则由于商品经济不发达和农业领域改革的失败,出现了严重的食品短缺。

八十年代,苏联一半的外汇收入用来向其他国家,尤其是 社会 主义阵营以外的国家购买粮食和食品。但是, 苏联的对外贸易以美元计价,实际上,苏联已经被卷入了以美元为核心的金融秩序中 。从1985年起,世界油价开始大规模下跌,到1986年,已经从1985年的30美元每桶下跌至12美元每桶。面对美国通过石油美元发起的新一轮地缘政治博弈, 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的苏联无法承担石油价格下跌带来的巨大外汇损失,以卢布为核心的 社会 主义货币体系陷入危机之中

打仗,就意味着“烧钱”。谁也不会想到,当入侵的直升机冲上阿富汗上空,苏联已经坠入了深渊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美苏之间的博弈进入了新的阶段, 美国逐渐进入攻势,苏联进入守势 。进入1980 年代中后期,美国总统里根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开启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在与美国的竞争中进一步消耗了苏联经济,阿富汗战争则使苏联财政赤字激增,再 加上戈尔巴乔夫所谓的经济改革陷入混乱,自由化和私有化引发恶性通货膨胀,苏联卢布出现了大幅度贬值

莫斯科街头的民众排起了长队,打算尽快将手头的卢布换成货物 来源.Pexels

苏联实行的是联邦制,由于卢布的大规模贬值,各个加盟共和国开始采取“去卢布化”的政策 。随着苏联中央对加盟共和国政治控制力的下降,苏联在货币政策领域赋予了加盟共和国更多自主权,货币权力变弱,苏联卢布对加盟共和国的影响力和统治力被削弱,而与苏联经济捆绑较弱的东欧 社会 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则直接脱离苏联。

1989年东欧剧变之后,卢布汇率大幅贬值 ,仅1990 年前6个月,卢布与美元的汇率直线跌至20:1,到了1991年7月,甚至跌破了50:1的关口。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苏联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甚至突破169:1,仅为年初的15%。

随着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压缩,美苏力量悬殊,苏联无力再扭转卢布的弱势地位。至此,卢布衰退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已经无力与美元在世界范围内抗衡。到了1995年,100美元能兑换450000多卢布。进入90年代末期,100美元竟然能够兑换600000卢布。

由“软黄金”沦为废纸 来源.Pexels

由此可见, 主权货币实力的弱化是国家实力衰落的一个重要表现,而货币力量的弱化也会加速国家实力的衰落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采取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增加了市场的金融风险,同时削弱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货币实力的弱化又进一步加剧了俄罗斯的经济衰退,俄罗斯货币与美元的稳定兑换比例并不是基于经济实力,从而消耗了大量外汇和黄金储备,国内的资产进一步萎缩,加剧了经济的衰退。

来源.Pexels

大国竞争的背后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货币实力是国家经济实力最直接的表现形式 。在经济转型和金融发展长期滞后的双重约束条件下,面临加速开放的经济体,出于稳定的需要,保持适度的国家控制力,对于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是非常必要的。

洛云 地缘谷成员

参考资料:

试析苏联卢布国际化改革及借鉴意义.王忠文;地缘政治博弈与货币实力的衰变.刘典 张婷婷;论苏联卢布国际化.胡定核

影响国际原油价格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产量、消费需求量、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世界石油储备量这些市场因素,又包括战争、意外事件等非市场性因素。由于非市场因素的随机性太大,本节打算从市场因素出发,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和分析这些市场因素在国际原油价格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4.3.1.1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及其产量、价格政策

为反击国际大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统一和协调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政策,1960年9月在伊拉克政府的邀请下,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科威特、伊朗和伊拉克与会代表在巴格达聚会,会议决定成立一个永久性的组织,即石油输出国组织,最初成立时只有上述5个成员国,后来又加入了6个,欧佩克现有11个成员国,它们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利比亚、尼加拉瓜、卡塔尔、沙特、阿联酋和委内瑞拉。

目前,OPEC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8%,但产量只占世界总产量的40%左右,图4.12为OPEC在1960~2002年期间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份额变化。OPEC市场份额的高峰出现在1973年,占世界石油产量的55%。此后由于石油危机引起的高油价导致世界经济萧条,石油消费量锐减,以及替代能源和节能技术的开发利用、能源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墨西哥、英国北海油田、北阿拉斯加等许多大油田的相继发现,加上其他非OPEC国家受高油价诱使增加产量等原因的综合影响,OPEC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期跌到最低时只有30%左右,但1986年后的低油价刺激了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抑制了对高成本油田的投资和石油勘探投资,加上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使得对OPEC的石油需求量增大,世界新增石油需求主要由欧佩克来满足,OPEC的石油市场份额开始缓慢上升。近年来由于非OPEC,特别是俄罗斯等国不断增产,OPEC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但基本上稳定在40%左右。虽然目前只有40%左右的产量份额,但由于OPEC还留有约600万桶/日(或3亿/t年)的机动生产能力,这是其他石油生产国所无能为力的。世界上有50多个非OPEC产油国,他们以不足1/4的已探明储量,生产着占世界60%的年产量。因此,这些非OPEC石油生产大国,如俄罗斯等,基本上都已开足马力在生产。

凭借巨大的剩余生产能力,OPEC可以在国际原油价格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对主要石油进口国的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增加产量,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此阻止油价的上涨并进一步降低油价;反之,当油价过低对石油出口国收入和经济生产产生不利影响时减少产量,缓解供过于求的局面,阻止油价的继续下滑,促使油价进一步回升。OPEC根据市场状况,通过剩余生产能力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进行调节,力争将世界石油价格稳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所以从目前阶段看,虽然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限制和制约了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和控制能力,但它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有时甚至能够操纵国际油价的涨落。尽管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总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60%,但各国均按自己的行为方式生产,没有统一的组织和行动,所以单一非O PEC国家的产量通常无法对国际原油价格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图4.12 OPEC石油产量份额

(据h tp://www.eia.doe.gov/emeu/aer/pdf/pages/sec11_10.pdf)

此外,由于OPEC有大量的已探明石油储量,许多长期预测都表明将来世界对OPEC资源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大,从长期来看OPEC的石油份额有增大的趋势。因此,OPEC对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不仅不会降低,还可能会进一步增大。所以如果OPEC能够协调好各国的利益,做到行动一致,将油价控制在给定的范围内,应当是一件较有把握的事情。

OPEC原油价格指的是沙特阿拉伯轻油(Arab Light)、阿尔及利亚撒哈拉混合油(Sahara Blend)、印度尼西亚米纳斯(Mlnas)、尼日利亚邦尼轻油(Bonny Light)、阿联酋迪拜油(Dubai)、委内瑞拉蒂朱纳轻油(TiaJuana Light)、墨西哥依斯莫斯轻油(Isthmus),7种原油市场监督价格的平均价格,O PEC利用这个价格监督国际石油市场的原油价格。OPEC从1999年9月以后开始研究价格带机制,并从2000年3月起开始正式实施这一机制。所谓价格带机制就是事先设定一个价格幅度,如果实际价格超过或低于这个幅度一定时间,就通过调整产量使价格回到设定的幅度内。欧佩克进行的尝试和各国货币当局为回避外汇大幅度变动而介入外汇市场的做法相似。

2000年10月开始,0PEC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使油价在2001年9月之前都维持在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中。但到2001年9月美国爆发“9.11”事件,虽使油价一度上涨,但随后因国际石油市场担心美国经济将受重挫,带来石油需求大幅减少,加上产油国为了维持国际稳定而暂停启用石油产量调整机制,未在需求降低时进行减产,使油价在2001年10月跌至低于每桶20美元,甚至到2001年11月接近16美元/桶。截止到2001年12月底,因为冬季需求增加,且OPEC和非OPEC产油国也确定进行减产,油价才重新回到价格机制带中。2002年底和2003年初由于美伊战争和国际投机力量的双重影响,国际油价一度冲高到33美元/桶。但战争开始后油价迅速回落,此后的半年左右时间里油价基本上控制在OPEC的价格机制带中。

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日趋紧张,重建问题又困难重重,人们担心中东地区动荡局势将进一步加剧,从而导致石油供应紧张,加上世界经济的复苏和O PEC 在2003年9月和2004年4月两次减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03年油价不断振荡上行,2004年4月以后更是一路上涨,完全脱离了OPEC设定的价格机制带。图4.13为2001~2004年11月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应该说在平稳时期OPEC的产量政策效果还是比较有效的。

图4.13 OPEC一揽子价格走势

(据EIA/OPEC通讯社)

4.3.1.2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原油产量作为供给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原油产量由OPEC和非OPEC原油产量两大块构成,OPEC和非OPEC的产量波动引起世界原油总产量的波动,进而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图4.14和图4.15 分别反映了1960~2002年期间OPEC、非OPEC和世界总的原油产量变化趋势和波动状况。

图4.14 原油产量波动

图4.15 石油产量波动

可以看出,自1960年以来的30多年里,除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苏联的解体,非OPEC国家原油产量出现微弱的下降外,其余时间里非OPEC原油产量基本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世界原油产量的波动主要来自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表4.2,表4.3)。OPEC组织在第一次石油危机前的原油产量稳步上升,波动较小,但随后的10多年时间里产量波动较大。其中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大的石油危机,OPEC原油产量处于较大的变动之中;80年代初期O PEC原油产量大幅下降,从而导致世界原油产量发生相似的波动。

表4.2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性统计量

表4.3 欧佩克、非欧佩克和世界原油产量波动之间的相关系数

从图4.16明显地看出,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末,世界原油产量的剧烈波动与OPEC原油产量的波动几乎完全一致。统计分析显示,OPEC原油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941,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是显著的;而非OPEC产量变化与世界原油产量变化的相关系数只有0.27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不显著。由于OPEC和非OPEC共同提供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所以两者之间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为负(-0.062)也说明了这一点。但由于世界所需的原油产量是随着供需、经济发展等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两者的这种反向关系很微弱,是不显著的。因此,OPEC原油产量波动是造成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一个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进而也是造成国际原油价格变化的原因。

既然OPEC原油产量变动是世界原油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OPEC产量变动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形成和波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图4.16反映了1970~1998年期间OPEC原油产量与世界原油价格的变化趋势。

图4.16 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

在OPEC原油产量波动的同时,国际原油价格也从1970年初的每桶3~4美元上涨到每桶30多美元。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前原油产量稳步上升,原油价格基本上保持稳定,中东石油禁运打乱了石油产量的稳定走势,造成恐慌,使得原油价格迅速上涨。但随后OPEC组织进一步减产,原油价格仍然下滑,显然这就不是供给方面的原因,而主要是由于前一阶段高昂的原油价格造成世界经济的萧条导致需求减少所造成的。所以OPEC原油产量与国际原油价格的变动趋势并不呈完全反向变动关系,这也可以简单地说明O PEC组织可以通过调整产量对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或左右国际原油价格的走势。

4.3.1.3 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与世界石油需求

一般来说,世界经济稳步增长时,由于各行各业扩大生产,需求的能源量相应增加,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企业需要更多的工人或更长的工作时间或劳动强度,从而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居民收入的增加有可能导致居民对生活能源使用的增多;相反,世界经济发展不景气时,各行业相对缩小生产规模,导致作为原材料的石油需求量减少,由于各部门生产规模缩小,或减少了雇佣劳动力或缩短了工作时间或降低了工作强度,使得居民收入也随之减少,这又进一步减少了居民对生活能源的使用。所以,能源消费量与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之间存在着正向变动关系。一些文献从实证角度也证实了这种关系的存在性。

4.3.1.4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石油储备在将各种市场波动传送到油价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石油战略储备和商业库存在国际石油市场这个大系统中处于调节总供需量的地位。其数量变化直接关系到世界石油市场进出口量的变化(抛出库存可使进口量减少,购进库存则使进口量增加)。库存的作用相当于一个调节进出口量的“水库”。库存(物流)变化(即库存油在市场上的流量大小与方向)主要受供求差额、库存目标量、经营决策等信息流的制约与调节。它是一个累积性数量,与油价走势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图4.17)。

图4.17 OECD石油储备与国际原油价格

(1)20世纪80到90年代,油价基本处于经库存调节后的相对平稳的收敛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10多年里,除了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的海湾危机中有很短的一段时期出现了每桶原油价格超过30美元的情况外,油价一般都在每桶15~25美元的较小范围内波动。鉴于石油是中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极低的商品,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末的近20年的时间里,国际石油市场是处于OPEC组织和西方石油大公司都无法完全控制局面的条件之下,石油价格应该有相当大的波动空间。而这种大波动没有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可以说是与主要石油进口国的巨大石油库存储备的存在和合理使用有相当大的关系。

(2)1997年起的油价动荡与同期储备量较大的变化有关

从1997年初开始,由于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的影响,世界石油需求锐减,OECD国家的石油库存储备量开始持续上升,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库存储备总量在460Mt到480Mt之间窄幅波动的局面。1998年1月一举突破500Mt大关后继续扶摇直上,1998年8月份达到526Mt的高峰。库存量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反映了当时国际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严重情况。虽然库存的迅速增加有助于大量吸收过剩的石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石油价格暴跌的压力,但是油价的急落还是几乎同步而来。到1999年2月,油价跌破了每桶10美元的心理线。这说明在1997年以后制约世界石油市场的大环境条件方面与以前有了很大变化。

(3)如果没有库存调节,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

有研究表明,即使原来市场处于平衡状态,也会由于经济增长的变化、节能、替代能源的发展等因素的影响而使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也可能破坏原有的平衡,使油价波动不可避免,并且由于产、消双方调节不能合拍,使得油价有暴涨的趋势,甚至很长时间内不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且油价波动幅度明显增大,而没有像在可调节库存的条件下出现的油价波动渐趋平缓收敛的迹象。

因此,无论是在过去的相对稳定时期,还是在剧烈变动时期,库存的存在都有助于抑制或缓解油价的过激变化。

因此从长期来看,OPEC原油产量、世界经济活动水平(GDP)和OECD石油储备量是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