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维持原油产量日均3000万桶上限不变_欧佩克和凯恩斯的油价
1.2010有关低碳经济.温哥华奥运会.冰岛火山的高考地理题,有政治历史更好哈
2.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是什么梗
3.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的要点记录
4.关于通货膨胀,货币主义与新凯恩斯的观点及其理由是什么,以哲学的角度分析两者认识差异的原因
5.里根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具体是什么意思
6.怎样看待和理解主义
7.经济学问题: 请简述凯恩斯的适度通货膨胀理论
世界的财富往往被不创造财富的人把持和拥有,而其中的主力是:金融巨头(他们在永远存在的资金需求中获取实际财富涨落产生的差价)、报界巨臂(最终的经 济利益来自于公众的信心,只有媒体大腕才能控制它)、法律泰斗(非物质流的财富非常依赖法律的保证)、具有金融头脑的企业家(以自身的财富渴求对国家改革 的干预)以及参与了核心俱乐部的政论家(把以上全部内容作整合,获取团体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发动战争、控制石油、搅乱股市、调整币值及兑换比等往往成了获取财富的主要手段,其最终表现则常常是对国家核心的合法化占有(如抵押、收购)。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展开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之间的生死决斗,英国败了,英国公债(Consols)的价格将跌进深渊;如果英国胜了,英国公债将冲上云霄。
一个名叫罗斯伍兹的罗斯柴尔德快信传递员于6月19日清晨到达英国福克斯顿的岸边,经过几个小时狂抛,英国公债已成为一堆垃圾,票面价值仅剩下5%。
内森的众多交易员开始买进市场上能见到的每一张英国公债。
6月21晚11点,威灵顿勋爵的信使亨利·珀西终于到达了伦敦。
这个消息比内森的情报晚了整整一天!内森在这一天之内,狂赚了20倍的金钱,超过拿破仑和威灵顿在几十年战争中所得到的财富的总和!
英格兰银行的现金向社会招募,认购2000 英镑以上的有资格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董事(Governor)。一共有1267 人成为英格兰银行的股东,14 人成为银行董事,包括威廉.帕特森。
1694年月27日,英王威廉一世颁发了英格兰银行的特许执照(RoyalCharter),第一个现代银行就这样诞生了。
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用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
到2005 年底,英国的欠债从1694 年的120 万英镑增加到了5259 亿英镑,占英国GDP 的42.8%。(来源:英国国家统计署)
1744 年2 月23 日,梅耶.A.鲍尔出生在法兰克福的犹太聚居区。年仅13岁的梅耶·罗斯柴尔德来到汉诺威的欧本海默家族银行当银行学徒。
Rothschild,Rot 是德文的红色,Schild 是德文的标记的意思。
1769年9月21日,梅耶在自己的招牌上镶上王室盾徽,旁边用金字写上:“M.A.罗斯切尔德,威廉王子殿下指定代理人”。
当内森发怒时,英格兰银行都在颤抖。“当一个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他们(银行家)而不是zf 的***掌握着局势,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
拿破仑,1815,詹姆斯·罗斯柴尔德达到了6亿法郎。在法国只有一个人的财富比他多,那就是法国国王,他的财富是8亿法郎。
奥地利有一个斐迪南皇帝和一个所罗门国王。老大阿姆斯洛,阿姆斯洛与俾斯麦同父子。
老罗斯切尔德1812年去世之前,列下了森严的遗嘱:
(1)所有的家族银行中的要职必须由家族内部人员担任,决不用外人。只有男性家族人员能够参与家族商业活动。
(2)家族通婚只能在表亲之间进行,防止财富稀释和外流。
(3)绝对不准对外公布财产情况。
(4)在财产继承上,绝对不准律师介入。
(5)每家的长子作为各家首领,除非家族一致同意,才能另选次子接班。
任何违反遗嘱的人,将失去一切财产继承权。
对于银行家而言,战争是天大的喜讯。在英格兰银行成立到拿破仑战争结束的121 年的时间里(1694-1815),英国有56 年处于战争之中,剩下的一半时间在准备下一场战争。神圣的君权被神圣的金权所取代。
我有两个主要的敌人:我面前的南方军队,还有在我后面的金融机构。在这两者之中,后者才是最大的威胁。——林肯,美国第16届总统
民主制度的设计和建立几乎是全神贯注地防范封建专制势力的威胁,并在这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是,民主制度本身对金钱权力这一新生的、致命的,却没有可靠的免疫力。美国历史学家指出,的伤亡率比美军二战期间,诺曼底登陆的一线部队的平均伤亡率还要高!
今天,美国私有银行果然发行了国家货币流通量的%,美国人民也果然欠着银行44万亿美元的天文数字般的债务。
华盛顿总统于1792 年2 月25 日签署了美国第一个中央银行的授权,有效期20 年。到1811 年,英格兰银行和内森.罗斯切尔德成为美国中央银行——美国第一银行(The First Bank of United States)的主要股东。
在1955 年与洛克菲勒的大通银行合并成为大通曼哈顿银行(Chase Manhattan Bank)。美国第一银行于1811 年3 月3日关门大吉了。
1816 年诞生的美国第二银行(The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20 年的营业授权,罗斯切尔德牢牢地把握了第二银行的权力。
安德鲁.杰克逊在1828 年当选总统后,在11000 人的联邦工作人员中,他解雇了2000 多与银行相关的人员。
1832 年是总统竞选连任,杰克逊以压倒优势获胜。否决了第二银行延期的提案,将所有储蓄从第二银行账户上立即取走,转存进各州银行。1835 年1 月8 日,杰克逊总统还清了最后一笔国债。并且产生了3500 万美元的盈余。
1845 年6 月8 日,杰克逊总统去世。他的墓志铭上只有一句话,“我杀死了银行。”
俄国的舰队在1863年9月24日开进了纽约港。
内战结束支付俄国舰队总计720万美元的费用,因为总统没有宪法授权去支付外国战争费用,当时的总统约翰逊与俄国达成了以购买俄国的阿拉斯加的土地来 支付战争费用的协议。这件事在历史上称为“西华德的蠢事”(Seward’sFolly),西华德是当时的卿,人们强烈批评他不应该花720万美元去 买当时看起来不值一文的荒地。
林肯发行的4亿5千万美元的新币,为美国节省了40亿美元的利息。
林肯绿币在美国货币系统中一直流通到1994 年。难怪有的历史学家讥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既不是“联邦”,又没有“储备”,也不是银行。
18 年6 月15 日,美国参议院事务委员会发布了美国主要公司的利益互锁问题的报告,美国130 家最主要公司里拥有470 个董事位置,平均每个主要公司里有3.6 个董事位置属于银行家们。
花旗银行控制了 个董事席位;JP 摩根公司控制了99 个;汉华银行控制了96 个;大通曼哈顿控制了89 个;汉诺威制造控制了89 个。
摩根样身兼63 个公司的董事职。
当美联储写支票时,账户上是没有任何钱作支撑的。当美联储写支票时,它是在创造货币。”——波士顿美联储银行
通过控制货币供应来控制,这样使剥削一个国家的公民和变得更加容易。
这些国际银行家和洛克菲勒标准石油控制了这个国家大多数的报纸和杂志。 ——约翰·海兰纽约市,1927年
战争使不惜一切代价的不计条件地向银行家融资,难怪战争始终是银行家的最爱。国际银行家另一个赚大钱的手段就是制造经济衰退。国际银行家们的术语中叫作“剪羊毛”。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场涉及30 多个国家,卷入15 亿人口,伤亡高达3000 多万人。
基辛格博士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更趋于完美;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
2006年7月28日在美国各地公映的**《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AMERICA:FREEDOMTOFASCISM)中,94 万人下载了该片,导演艾朗拉(AaronRusso)美国94 万人下载了该片。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幕。德国作为战败国将丧失13%的领土,赔偿320亿美元的的战争赔款,外加每年5亿美元的利息,出口产品被征 收26%的额外费用,丧失所有海外殖民地。陆军只能保留10万人,海军主力战舰不得超过6艘,不得拥有潜艇、飞机、坦克或重炮等攻击性武器。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DidLloydGeorge)曾宣称《凡尔赛和约》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英国外相说:“这不会带来和平,这只是一份为期20年的休战书。”
“以色列之父”艾德蒙.罗斯切尔德男爵。
剪羊毛是银行家圈子里的一个专用术语,意思是利用经济繁荣和衰退的过程所创造出的机会,以正常价格的几分之一拥有他人的财产。
1924年,丘吉尔就任英国财政大臣。
凯恩斯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曾担任英国财政部的代表。
列宁曾说过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凯恩斯,1919
国际银行家们非常清楚,黄金决不是普通的贵金属,从本质上看,黄金是唯一的、高度敏感的、深负历史传承的“政治金属”。
凯恩斯他一夜成名的小册子《和平的经济后果》,40 岁发表《黄金和经济自由》的格林斯潘。
赤字财政简单地说就是没收财富的阴谋,而黄金挡住了这个阴险的过程,它充当着财产权的保护者。
1936年,他的著作《货币、利息和就业通论》(TheGeneralTheoryofEmployment,InterestandMoney)出版。
1932 年8 月20 日罗斯福在俄亥俄州的竞选演讲中声情并茂地说道:“我们发现2/3 的美国工业集中在几百家公司手中,实际上这些公司被不超过5个人控制着。我们发现30 来家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证券交易商决定着美国资本的流动。
当罗斯福向美国议员中学识最渊博的盲人参议员托马斯.戈尔询问对他废除金本位的看法时,戈尔冷冷地回答:“这是明显地偷窃,不是吗?总统先生?”
1933 年1 月30 日,被任命为德国首相,,在承担着巨额战争赔款的巨大经济压力下,以惊人的速度装备起来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并在1939年9月1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仅仅用了六年时间!
德国的失业率在1933 年时高达30%,到1938 年却出现了劳工紧缺。
拿破仑说:“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600 万死于纳粹之手的犹太人。
1944 年7 月,来自世界各地的44 个国家的代表来到美国新罕布什内尔州的著名度胜地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蓝图。
核心的组织机构:英国国际事务协会和美国外交协会彼尔德伯格俱乐部。
爱德华.豪斯(EdwardHouse),1912 年发表的匿名《菲利浦.杜:管理者》(PhilipDru:Administrator)。
1917 年威尔逊委托豪斯组织了名叫“调查”(TheInquiry)的班子来负责未来和平协议的制定问题。
6 月17 日,豪斯作为召集人在纽约发起成立了“国际事务协会”(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1921 年7 月21 日,豪斯将“国际事务协会”改组为“外交协会”(CouncilonForeignAffairs),“调查”的成员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和参与建立美联储的270 名政界和银行界精英加入了该协会。
罗斯福的女婿在他的回忆录写道:罗斯福大多数想法都是外交协会和主张世界单一货币的组织事先为他精心炮制好的。
外交协会对美国政治具有着绝对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除了3 人例外,几乎所有总统候选人都是该协会会员。
从1921 年以来,绝大多数的财政部长都由该协会包办了,艾森豪威尔以降的国家安全顾问基本就是由该协会内定,除此之外,外交协会还产生了14个卿,11个国防部长,和9个中央情报局局长。
每当华盛顿的官场上出缺(重要位置),白宫首先播打的就是纽约外交协会的电话。
外交协会的成员已有3600名之众,成员必须是美国公民,包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银行家,大公司的领导层,高级官员,媒体精英,知名的大学教授,顶尖智库的智囊,军队的高级将领等。
1987年的外交协会报告中指出,有多达262名记者和传媒专家是其会员。外交协会的成员把持了CBS、ABC、NBC、PBS 等电视网络。
国际清算银行掌控着各国每日利率、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的中央银行家,包括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德国中央银行的董事们。拥有400 亿美元的现金,各国债券,和相当于世界外汇储备总量10%的黄金。
成立于1930 年,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纷纷把自己的黄金储备存放在国际清算银行,各种国际支付和战争赔偿也都经由国际清算银行来进行结算。
国际清算银行是由一个被称之为“核心俱乐部”的六七个中央银行家组成,其中有美联储、瑞士国家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意大利银行、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
国际货币基金要求接受紧急援助的国家签署多达111 项秘密条款,其中包括出售受援国的核心资产:自来水、电力、天然气、铁路、电信、石油、银行等;受援国必须取具有极端破坏性的经济措施;在瑞士银行里为受援国的政治家开设银行账户,秘密支付数十亿美元作为回报。
彼尔德伯格会议上做出的决定稍后会成为8 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既定方针。
三边委员会与彼尔德伯格俱乐部一样都是美国外交协会的机构。三边(美、欧、日)。
1963 年11月22日,肯尼迪总统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市遇刺身亡。
在肯尼迪被刺杀后的短短三年中,18名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从1963年到1993年,115名相关证人在各种离奇的中自杀或被谋杀。
1962年当第一名黑人大学生试图到密西西比大学注册时,引发了当地白人的激烈反对,。肯尼迪毅然下令出动400名联邦执法人员和3000名国民警卫队护送这名黑人学生上学。
1963年6月4日,肯尼迪签署了一份鲜为人知的11110号总统令(ExecutiveOrder)[7.3],着令美国财政部“以财政部所拥有的任何 形式的白银,包括:银锭、银币和标准白银美元银币(SilverDollar)作为支撑,发行‘白银券’(SilverCertificate)”。
13 年10 月16 日中东地区的伊朗、沙特和4 个阿拉伯国家祭出“石油武器”,同时宣布油价上涨70%。科威特的阿拉伯国家部长会议上,伊拉克代表强烈要求锁定美国为主要打击目标,他建议其他国家一起没收美国在阿拉伯国家的商业财产并实施国有化,对美国进行石油禁运,从美国的银行系统中撤出所有资金。
10月20 日,沙特和其它阿拉伯国家宣布完全停止向美国出口石油。从10 年的1.39 美元一桶原油冲到14 年的8.32 美元。
货币战争,其最终的战略目的就是:让世界经济“有控制地解体”,为完成一个由伦敦-华尔街轴心控制之下的“世界”、“世界货币”和“世界税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年5 月的彼尔德伯格俱乐部年会上,84 位国际银行家、跨国公司巨头和被选中的政客,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让国际油价上涨400%!
由于世界石油交易普遍使用美元结算,石油价格暴涨4 倍,将导致世界各国对美元的需求激增。
拉美和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已经中了过度的狠招,一旦石油价格猛涨,美国顺势大幅提高利率。
挑动埃及和叙利亚进攻以色列,美国再公开支持以色列来激怒阿拉伯人,最后导致阿拉伯国家一怒之下对西方实行石油禁运,石油价格必将一飞冲天,而全世界的怒气全部都发到了阿拉伯国家身上。
从1949 年到10 年世界石油价格一直稳定在1.9 美元一桶。从10 年到13年,油价逐步上升到3 美元一桶。13 年10 月16 日战争爆发后不久,欧佩克将油价调高70%到5.11 美元一桶。14 年1 月1 日,油价又上涨了一倍,到11.65美元。从13 年彼尔德伯格会议之前的油价到14 年1 月,石油价格果然上涨了近400%。
随后而来的高油价时代,造成了西方各国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人民储蓄被大幅洗劫。
14 年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赤字达到了350 亿美元。
“国际货币基金四副良药”,即国家核心资产私有化、资本市场自由化、基本生活要素市场化和自由贸易国际化。
1963年8月,加一项秘密研究课题,参与该的15名专家都是美国著名大学的顶尖学者。
神秘的研究小组要研究的课题是,如果世界进入了“永久和平”阶段,美国将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以及美国的对应策略。
约翰·多伊《来自铁山的报告》(ReportFromIronMountain)戴尔出版公司(DialPress)于1967年正式出版。报告认为,只 有在战争时期,或者是在战争的威胁之下,人民最有可能服从而没有怨言。战争系统不仅是一个国家作为独立政治系统存在的必要因素,对于政治稳定也是必不 可少的。
这个秘密研究小组要追寻的答案。需要为美国找到一个能够替代“战争”的新方案。新方案必须同时具备3个条件:(1)在经济上,必须是“浪费”的,最少需要消耗每年GDP 的10%;(2)必须是一种和战争危险类似的、大规模的、可信的重大威胁;(3)必须提供人民强迫于的合乎逻辑的理由。
大家想到了“环境污染”,具备可信度,足以达到核战争之后世界末日的恐怖程度,在经济上非常“浪费”的;人民忍受高税收和降低生活质量,接受干预私人生活,非常符合逻辑。
1987年,国际银行家们将发展中国家的1 万3000 亿美元的债务进行再,将债务转到世界环保银行账上,债务国将濒临生态危机的土地作抵押,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土地”遍布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总面积高达5000 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0%!
被抵押的还不仅限于土地,水源和其它地面和地下的自然也在被抵押之列。
世界环保银行最终以全球环境基金(GlobalEnvironmentFacility)的名义于1991 年成立,由世界银行负责管理,而美国财政部是世界银行最大的股东。
1985 年9 月,美英日德法5 国财长在纽约广场宾馆(PlazaHotel)签署了“广场协议”,目的是让美元对其它主要货币“有控制”地贬值。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月之内,日元对美元就由250 日元比1 美元,升值到149 日元兑换1 美元。
到1988 年,东京股票市场已经在3 年之内涨了300%,房地产更达到令人瞠目的程度,东京一个地区的房地产总盘子以美元计算,超过了当时美国全国的房地产总值。
摩根斯坦利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一批投资银行作为主要突击力量深入日本时,公文包里塞满了“股指认沽期权”(StockIndexPutOption)。日本的保险公司,美国人,用大量现金去买根本不可能发生的日本股市暴跌的可能,双方赌的就是日经指数的走向。
1990 年1 月12 日,美国突然出现“日经指数认沽权证”,高盛公司从日本保险业手中买到的股指期权被转卖给丹麦王国,丹麦王国将其卖给权证的购买者,并承诺在日经指数走低时支付收益给“日经指数认沽权证”的拥有者。
该权证立刻在美国热卖,“日经指数认沽权证”上市热销不到一个月就全面土崩瓦解了。
从1990 年算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暴跌了70%,房地产连续14 年下跌。在《金融战败》,作者吉川元忠认为就财富损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 年金融战败的后果几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后果相当。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注册在加勒比海的荷兰属地安地列斯群岛的避税天堂克拉考(Carucao),从而可以隐匿该基金的主要投资者和资金调度踪迹,这里也是国际上最重要的洗钱中心。
索罗斯甚至不在董事会成员之中,以他在纽约设立的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FundManagement”)的名义担当这个顾问职务。
罗斯切尔德家族不仅曾经是英国伦敦金融城的霸主,以色列的创建者,国际情报网络的祖师爷,华尔街5 家最大银行的后台,世界黄金价格的制定者(LondonGoldFix),现在仍然主掌着伦敦华尔街轴心的运作。
分拆和拍卖一个主权国家的核心资产至少能赚十倍,甚至百倍的金钱。
货币就其本质而言,可分为债务货币与非债务货币两大类。债务货币就是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所通行的法币(FiatMoney)系统。
另一类货币,就是以金银货币为代表的非债务货币。在所有货币中,金银货币意味着“实际拥有”,而法币则代表“欠条+许诺”。
银行家们拥有着地球。剥夺他们的一切,但留下创造储蓄(Deposit)的权力,他们只需要动动笔,就能创造出足够的储蓄来赎回他们丢失的一切。——约瑟亚.斯坦普爵士,英格兰银行行长,英国第二富豪
美国没有发币权,而只有发债权,用国债到美联储那里做抵押,通过美联储及商业银行系统发行货币,美元的源头在国债上。
国会批准国债发行规模,财政部将国债设计成不同种类的债券。,在公开市场上进行拍卖,没有卖出去美联储照单全收。
国债由美国以未来税收作为抵押,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资产”。当美联储获得了这一“资产”之后,印制的“美联储支票”。美联储得到借钱给的“利息”。
当联邦收到并背书美联储开出的“美联储支票”后,这张神奇的支票又被存回美联储银行并摇身一变,成了“储蓄” (GovernmentDeposits)。联邦开始花钱,收到这些支票的公司和个人纷纷将它们存到自己的商业银行账户上,这些钱又变成了“商业银行 储蓄”(CommercialBankDeposits)。
美联储允许商业银行只保留其10%的储蓄做“储备金”(一般而言,美国银行只保留相当于总储蓄额的1%到2%的现金和8%到9%的票据在自己的“金库”里,作为“储备金”),这90%的钱就将被银行用来发放信贷。
当“第20 几个波次”结束时,一美元的国债,在美联储和商业银行的密切协同下,已经创造出了10 美元的货币流通增量。
从1913年到2001年,美国在87年里一共积累了6万亿美元的国债,而从2001年到2006年,短短的5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竟增加了近3万亿美元的国债,美国联邦国债总量已高达8 万8000 亿美元,并以每天25.5亿的速度增加着。美国联邦的利息支出已在开支中高居第三位,仅次于医疗健康和国防,每年高达近4000 亿美元,占其财政总收入的17%。
从1982 年到1992 年,美国货币增发年均增加8%。从1992 年到2002 年, 12%。从2002年开始, 5%。
“纽约人能发行美元纸币,但只有上帝才能发行石油和黄金。” 马克.吐温名言:世界上有三种谎言:谎言、该死的谎言和统计数字。
美国的总债务已高达44 万亿美元,包括联邦国债,州与地方债务,国际债务,私人债务的总和。每一个美国人身上高达近15 万美元。
每年需要支付高达2.2 万亿美元的利息,几乎相当于美国联邦全年的财政总收入。
各地区的教育开支主要靠当地的地产税收入,全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和维护用的是汽油税,对外用兵的战争费用恰好等于美国公司缴纳的公司税。
20年前,全世界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名义价值(NotionalValue)总额几乎为零,到2006年,这个市场的总规模已经达到370 万亿美元!相当于全世界的GDP总和的8倍多。
2010有关低碳经济.温哥华奥运会.冰岛火山的高考地理题,有政治历史更好哈
新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neo-keynesian) 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robert j. gordon所说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 inflation)——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 inflation) ——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货膨胀反应已发生的,被视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甚至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这三型的通货膨胀可随时合并解释现行的通货膨胀率。然而,大多时前两种型态的通货膨胀(及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会影响固有型通货膨胀的大小:持续性的高(或低)通货膨胀带动提高(或降低)固有型通货膨胀。
三角模型中有两项基本元素:沿著菲利普斯曲线移动,如低失业率刺激升高通货膨胀;以及转移其曲线,如通货膨胀升高或降低对失业率的影响。
3.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说
(phillips curve)(或称需求面):需求带动理论主要集中于货币供给:通货膨胀可由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经济供应力(其潜在输出)相关。这点在(可能于对外战争或内战期间)印行超额的货币引起金融危机时特别鲜明,有时会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得物价飞涨(或达每月上涨一倍的程度)。
货币供给在程度温和的通货膨胀中也扮演主要角色,但其重要性有争议。货币主义经济学家相信其具强力连结;相反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者强调总体需求在其中的角色,而货币供给仅只是总体需求的决定性因素。
凯恩斯主义解释法的基本观念为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此模型在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权衡(trade off);故为将失业率降至最低,可允许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菲利普斯曲线模型极佳的描述出美国在1960年代的经历,但不足以诠释其于10年所遭遇到的通货膨胀升高与经济停滞结合。现今菲利普斯曲线用以关联薪资总额增长与一般性通货膨胀的关系而非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
·菲利普斯曲线之位移
因为供给震荡与通货膨胀已成为经济活动的固定因素,当代整体经济使用‘位移’过的菲利普斯曲线(以及物价稳定度与失业率之间的取舍平衡)来描述通货膨胀。供给震荡意指10年的油价震荡,而固有型的通货膨胀意指物价/薪资循环与通货膨胀预期,表示在正常经济情况下容忍通货膨胀。因此,菲利普斯曲线仅代表三角模式中的需求拉动通胀。
另一个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为潜在产出(有时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达到最高生产力的状况下经济体之GDP水准——为习惯性且固有的限制。此种输出标准对应于nairu——固有失业率、自然失业率或全职性的失业率。在如此架构下,固有型通货膨胀率为内因性地取决于经济体内的劳动量:
GDP超出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低于nairu)时。该理论指出,在其他条件相等时,通货膨胀随著供应者提高价格而加剧,且固有型通货膨胀会更恶化。进一步将导致菲利普斯曲线朝著高通胀与高失业摆向滞胀。这种“加速型通货膨胀”曾见于1960年代的美国,当时越战的开销(由小额加税抵消)在数年间将失业率压低在百分之四以下。
GDP低于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高于nairu),而其他条件相等时,通货膨胀随著供应者企图降价,让市场消化超额数量,并低估固有型通货膨胀而减低;即阻止通货膨胀。将导致菲利普斯曲线朝著低通胀与低失业摆向期望的方向。阻止通货膨胀曾见于198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联储保罗?沃尔克的抗通胀措施带来数年的高失业率,其中两年曾高达百分之十。
GDP相等于其潜在水准(且失业率也等于nairu)时,只要没有供给震荡,通货膨胀率即不变。长期说来,大多数的新凯恩斯总体经济学者视菲利普斯曲线为垂直。也就是说,若通货膨胀率高到可以压过失业率的情况下,失业率为其前提,且等相于nairu。
然而,以该理论作为政策制订的标的存在缺陷。潜在产出(以及nairu)的数量通常为未知,且会随时间改变。另外,通货膨胀率的发生并不对称,上升的速度较下降为快;更糟的是还趋向随政策而变。例如说,在撒切尔首相主政时期,失业者发觉自己处于结构性失业,也就是无法在不列颠经济体内找到适才适所的就业机会,当时英国的高失业率可能提高了nairu(且潜力降低)。在一经济体避免跨越高通货膨胀的门坎时,结构性失业率的提高暗示着只有小量的人力可在nairu中找到就业机会。
若定nairu与潜在产出两者皆具独特性且迅速达成,则绝大多数的非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理论可理解为包含于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中。当"供给面"固定时,通货膨胀取决于总体需求(aggregate demand)。固定供给面也暗示著公私机构的开销定然相互冲突。故的赤字开支会对私营机构产生排挤效果,而对就业水准并无影响。也就是说,资金供给与金融政策为唯一可影响通货膨胀者。
七十年代的美国经济是什么梗
低碳经济与能源策略新选项
热点成因:
两会热议低碳经济:能源策略新选项
一系列行动都在表明,从国家***到普通民众,都越来越将低碳经济和低碳思维纳入到了自己的生活体系中。那么,我国当前在低碳经济相关的行业发展到底如何呢?事实上,在宏观目标上,我国已经对全世界作出承诺: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减少20%;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 其实,国家已经在多方展开努力,如大力发展新能源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林伯强就对记者表示,低碳经济说穿了就是能源政策的选择,即国家用多少能源?选用什么样的能源?在能源结构上怎么安排?而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日前也对外界表示,今年中国将着重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致力于兑现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作出的承诺。此外,还有消息指出,国家正在研究制定中的扶植政策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
在具体行业上,我国新能源产业最近几年的迅猛发展也在为低碳经济铺路。就拿风电行业来说,有数据显示,2005年到2009年的4年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由126万千瓦迅速增长到1700万千瓦,成为全球风电发展最快的国家。另外,毫无疑问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已成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可以预见,未来10年中,与低碳相关的产业,将呈现发展态势,而与之相关的产业利益链条将会不断地延伸,低碳经济产业将成我国投资者最热衷的投资领域。
2005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节节攀升,屡创历史新高。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也先后出现“电荒”“油荒”和发电用煤告急现象。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能源不仅是国内问题,还是国际问题,能源还涉及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能源对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它不仅仅是其本身问题,而且还是一个生态保护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发展,如何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能源问题是多年来一直被广泛关注的高考持续性热点。
高考回放
1.(2007年北京文综,22)博物馆陈列着三张。下列按顺序对应的信息,不准确的一组是
A.哈格里夫斯 史蒂芬孙 卡尔?本茨B.人工动力 蒸汽动力 燃油动力
C.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初 19世纪60年代D.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2.(2007广东单科,25)20世纪初,物理学本身发生了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下列选项中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A.电的发明和利用B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C.经典力学的发展 D.原子能在军事上的应用
3.(2007广东文科基础,30)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1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蒸汽机的推广 B.相对论的提出 C.内燃机的出现 D.发电机的发明
4.(2006上海大综合,12)科技进步推动军事技术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军数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图)这种新式武器用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有
① 煤炭的广泛应用 ② 内燃机的发明与制造 ③ 炼钢技术的突破 ④ 石油的广泛运用 ⑤ 蒸汽机的改进与运用 ⑥ 炼铁技术的进步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②③④ D ①③⑥
5.(2006年四川文综,19) 石油输出国组织简称“欧佩克”,是重要的国际经济组织,其成立对西亚国家的影响是
A. 西亚各国获得大量石油财富 B. 直接导致两伊战争爆发
C. 西亚各国建立起石油化工生产体系 D. 西亚少数国家迈入世界富国行列
6.(2004年上海卷),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说:“德意志帝国与其说是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是建立在煤和铁上。”这句话强调了
A.容克地主控制煤铁等矿产 B.工业化是德国统一的物质基础
C.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D.普鲁士凭借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命题角度
1.政治:能源问题与当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如能源开发利用与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观问题,政治学科中能源与当前的国际关系的演变、能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等;
2.地理:“能源的分类与分布”、“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3.历史:能源与人类文明史(三次科技革命)的演进问题等。
文综整合
(一)地理:能源分类
能源按属性可分为两类:
1.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电能、水能、生物能、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地热能等;
2.是非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历史:古代中国对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古代对生物能的利用情况。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将畜力用于农业生产开始于春秋时期的牛耕,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对非生物能的利用:利用水力解放人力的两个史例,东汉时期杜诗利用水力发明了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唐朝时期利用水力发明了农用灌溉工具筒车。
(2)从春秋后期,人们用木炭做冶铁燃料。(3)西汉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
(4)魏晋南北朝时,我国已经利用石油、天然气。人们详细地记录了酒泉、龟兹等地石油利用的情况,用石油照明、治病、润滑甚至打仗时用于火攻。
(5)宋元时期煤大量开,成为民间普遍使用的燃料,并广泛应用于冶铁炼钢。
(6)明代冶炼金属,已经用焦炭作燃料,提高了冶炼质量
(三)历史地理:近代以来对主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煤炭的开发和利用
地理特点:能量较高,运用广泛;但有限,污染较大。
历史概况:④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发明了以煤作为燃料的蒸汽机,煤矿开业迅速发展;以煤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蒸汽轮船出现。⑤魏源《海国图志》介绍了西方蒸汽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蒸汽机器,创办了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德国得到法国的煤、铁矿蕴藏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使德国的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位;而法国工业发展的速度趋缓。⑦一战后《凡尔赛和约》规定:萨尔煤矿区由国联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
影响:使人类社会生产由手工操作进入到蒸汽时代;也促进了交通和军事的近代化;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2)电力的开发和运用
地理特点:动力可以随意调节、转换,使用方便;传输快捷,不受时空限制;少污染;电力来源广泛。 条件:自然科学理论的进步,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机械能可以转化电能,为制造发电机创造了可能。
历史概况:①19世纪60、70年代出现一系列电气发明:西门子发明了发电机;电灯、电车、**、电报、电话等电气的发明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几座著名的发电站:葛州坝发电站、小浪底发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三峡工程等。
影响:使社会生产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
(3)石油的开和利用
地理特点:效率较高,是目前最广泛用的一种能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衡;石油的开、运输、利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条件:近代化学的进步:拉瓦锡的燃烧和氧化原理;道尔顿的原子论;19世纪中期物质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的确立。
历史概况:①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19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内燃机;九十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推动石油开业和石油化工的产生和发展;汽车、内燃机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内燃机交通工具相继问世;②在十年全面建设时期,我国建成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1965年,实现了石油的全部自给。
影响:①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方便了人民生活②也带来了环境污染③石油作为现代最普遍使用的能源,也是重要的战略,对现代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①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没有把石油等重要的战略列入禁运范围。②1940年,日本提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包括石油禁运在内的经济制裁。日本为了夺取战略物资,发动了太平洋战争。③由于西亚海湾地区石油蕴藏量丰富,成为帝国主义长期争夺和控制的焦点。2003年,美国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发动了伊拉克战争。④1960年,西亚国家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斗争,70年代以后,产油国逐渐全部或大部分控制本国的石油工业。一方面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另一方面改变单一经济,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改善农业,建立较完整的工业体系。⑤1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⑥由于石油分布不均,导致西亚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矛盾不断,从而加剧地区局势的动荡,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4)原子能的开发和利用
地理特点:能量巨大,效率高,技术要求高;可用于军事和民用;有辐射及巨大的破坏性。
条件:物理学的革命: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量子论和相对论的提出,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E=mc2。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各国的需求。
历史概况:二战中,美国提出“曼哈顿”,制造;1949年,苏联成功的制造了;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1958年,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60年代成功的研制出、氢弹;90年代中国建立了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
影响:核能的和平开发利用,是人类能源利用的一场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进步。核能用于军事,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威胁,成为当代国际关系的重大问题。①1945年,美国对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它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但也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后遗症。②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展开了核军备竞赛,严重威胁世界的和平和安全;70年代,美苏在限制战略核武器方面达成一系列协议。③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以消除战略核导弹威胁,在美苏核军备竞赛中处于优势地位。④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朝鲜退出“核不扩散条约”;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核试验。⑤当前国际关系中的朝鲜核问题;伊朗核问题。
巩固练习
石油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对现代社会和经济影响至关重大,现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大大都是围绕石油问题产生的。据此回答1一5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与石油密切相关的有 ( )
①阿拉曼战役 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③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 ④中途岛海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频频插手中东地区事务,地理方面的原因有( )
①尖锐②宗教矛盾尖锐③地处五海三洲之地,战略位置重要④石油产量及出口量最多,战略意义重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以下历史的发生与石油有关的是( )
①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②日本偷袭珍珠港
③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④美国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上述时期,为实现我国石油自给直接作出贡献的主要油田不包括
A.大庆油田 B.胜利油田 C.大港油田 D.中原油田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的能源基地有( )
①大庆油田②胜利油田③安太堡露天煤矿④大亚湾核电站⑤三峡水电站⑥上海宝钢公司
A.①② B.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②③④⑤⑥
能源与三次工业革命息息相关。
6.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取得突破的领域( )
A.原子能技术B.航天技术C.遗传工程D.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
7.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工业革命在能源上的主要变化( )
A.主要以水力为能源 B.主要以煤和石油为能源
C.原子能在能源中的比重上升 D.已不需要任何能源
8.最早实现原子能和平利用的国家是( )
A.美国B.中国C.苏联D.英国
9.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石油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战略物资。
材料一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其浮水上,如漆。以膏车,极迅;燃灯,极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材料二 新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用通俗的语言概括指出石油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哪些应用?
(1)用作车轮的润滑油(车轮润滑)、照明的灯油(照明灯油)、制作书画用的油墨(书画油墨)。
(2)建国以来,中国大力发展能源建设,石油工业与核能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请列举中国改革开放前石油工业与改革开放后核能建设的巨大成就。
(3)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能源消费开始超过能源生产。从历史角度简要分析中国能源消费超过能源生产的原因。
(4)结合史实说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两次能源的重大突破对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5)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6)20世纪三四十年代,控制重要战略物资石油成为遏制法西斯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试说明西方大国在这一问题上对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的态度有何不同?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7)历史上,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石油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1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油价,引发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高考回放:1 2 3 4 5 6
巩固练习:(1)用作车轮的润滑油(车轮润滑)、照明的灯油(照明灯油)、制作书画用的油墨(书画油墨)。
(2)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实现石油自给。大亚湾核电站。
(3)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工农业基本建设和科技取得重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因此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 (4)①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近代化的进程。如:蒸汽机传人中国,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②推动了中国近代交通运输的发展,如轮船、铁路的出现。③和平利用原子能,如大亚湾核电站建成,④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如近代海军的出现,中国爆炸了第一颗。⑤推动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5)变化: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呈上升趋势;19世纪后期,石油使用呈上升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下降,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始使用并呈上升趋势。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煤的开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开和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原子能技术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也加快了核能的使用。
(6)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英、法等国未将石油列入对意大利禁运的范围,结果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日本向东南亚扩张,英、美等国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输出石油,沉重打击了日本,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7)1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油价,引发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在小吃店遇见凯恩斯的要点记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史
滞胀的成因
科技发展正处低潮、出口贸易份额下降、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是根本原因。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不但没有刺激经济增长,反而如“火上浇油”。
美元持续贬值、油价高企和粮食紧缺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
滞胀的影响
滞胀对私人投资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大量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经济增长停滞。
在整个滞胀期间美国股市经过了 6 轮调整,股市走熊先于经济衰退,而股市起稳也先于经济起稳。
在西方经济体遭遇滞胀的同时,美国信贷扩张反而促成了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及世界贸易的扩张。
走出滞胀
经过里根的结构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美国于1983 年迎来经济增长高峰,此轮滞胀历时13 年。
经济学上的“滞胀”是指生产停滞、失业率增加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经济现象。生产停滞是经济滞胀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由美国学者D.格林沃尔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把停滞解释为:“实际产量或收入不变、下降或虽增长但大大慢于所能达到的增长速度”。因此,滞胀时期的生产停滞并不是仅仅指资本主义经济周期中危机阶段生产的下降和停滞,它是一种跨越经济周期长期存在的现象。因此,上世纪10 年到1982 年美国所经历的经济危机及经济缓慢增长阶段基本上属于“滞胀”阶段。市场上普遍认为美国当时的滞胀以及此后爆发的经济危机主要是由能源价格上涨所致。如今,石油价格又再度高企,“次贷”危机愈演愈烈。美国是否又会重新回到经济衰退与通货膨胀并存的两难境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就滞胀起因、滞胀对股市及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走出滞胀等话题展开讨论,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
10-1982 年美国“滞胀”成因
在“滞胀”阶段,美国共经历了 4 次经济危机(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0 年11 月,15 年3 月,1980 年7 月,1982 年11 月)。这几次经济危机期间,在生产下降和失业率猛增的同时,物价不但没有下跌反而普遍大幅度上涨,成为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
这种现象在美国经济发展史上较为罕见。二战后至10 年间美国共发生了四次经济衰退(按照NBER 的统计资料,经济谷底分别为1949 年10 月,1954 年5 月,1958年4 月,1961 年2 月)。经济衰退发生时,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同时物价也会下降;危机过后,生产增长,就业增加,物价也会上涨。是什么导致了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经济不振同时存在?我们还应该从滞胀产生的原因说起。
缺乏增长点的实体经济是“滞胀”的根本原因
美国经济出现停滞始于 1969 年,当时的通货膨胀率约在5%左右。美国经济为什么会出现“停滞”?原因在于:
其一,战争对美国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刺激正逐渐消失。比如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高涨,得益于世界大战积累起来的被抑制的对固定资产、住宅建筑、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以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刺激。这些因素在70 年代以后已经逐步消失。
其二、科技发展处于低潮。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掀起了以原子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为先导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美国工业的高速增长。但经过了近20 年的科技高潮后,到70 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经明显减弱。
直至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全世界范围内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宇航工程、海洋工程、核能技术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才再掀高潮。
其三、美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贸易额开始下降。自1960 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发展,商品和生产要素国际间流动的限制大大减少,世界市场竞争加剧。1947 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约三分之一,1948 年下降到23.5%,1960 年下降到18.2%,10 年再降到15.5%。1美国从11 年首次出现了13.03 亿美元的对外贸易逆差,此后,除了13、15 年为小额顺差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处于转型期的货币政策直接推动了通货膨胀
扩大总需求的财政政策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曾对 50 到60 年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失业率下降以及促使经济危机程度减弱和时间缩短,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70 年代,扩张式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却双双“失灵”了。
第一、财政政策为什么“失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数届皆奉行赤字财政政策,不断扩大开支,借以刺激经济回升,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战后至1981 年为止的36 个财政年度,有27 个财政年度有赤字。预算内的财政赤字在16 年和1981 年分别创下了694 亿美元和739 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在10 年至19 年的10 年中,的财政赤字预算达5128 亿美元。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美国还发行了大量的国债。10 年国债额为370 亿美元,15 年国债额为5332 亿美元,1980 年国债发行额达到9077 亿美元。人均负担的国债额从1960 年的1572 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3985 亿美元。联邦每年为国债付出的利息也从 1960 年的92 亿美元增加到1980 年的749 亿美元;利息约占每年联邦支出的10%左右。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缘何失效?归根结底,是由于实体经济缺乏增长点。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起到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如火上浇油般推高了通货膨胀。
第二、货币政策为何“失灵”?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逐步由价格目标向数量目标过渡。但是,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美联储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把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体系的首要地位。因此,在此转变阶段,货币政策不稳定,再加上,高通货膨胀背景下,利率波动较大,最终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过大。
具体而言,虽然10 年伯恩斯上任不久后就宣布以货币总量为供给目标,但是实际上却是以联邦基金利率为最终目标。每隔六个星期,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就会重新制定各种货币总量的目标区间,以及与该目标区间所匹配的联邦基金利率。如果联邦基金利率高于或低于目标区间,就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的手法将联邦基金利率保持在目标区间内。因此,货币供应量往往会出人意外地螺旋式上升或者下降,极不稳定。
另外,选择利率作为调控目标,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虽然关于利率的信息每天都能得到,但不容易控制。其次,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长期真实利率。所谓预测的长期真实利率,就是市场参与者通过在名义利率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来推测的真实利率。而恰恰在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出现了比较高的通货膨胀。在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时期,名义长期利率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既不稳定,也不能预测。
因此,在滞胀期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没有能够帮助经济增长,反而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大,被认为是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之一。
银行信贷业务扩张也对通货膨胀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使通货膨胀直接上升至两位数
世人常常把上世纪 70 年代的经济“滞胀”归因为石油价格上涨。我们的研究也发现,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与其后的经济衰退的确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3-14 年。十月战争爆发,欧佩克为制裁西方,联手削减石油出口量。国际油价从每桶3 美元涨到12 美元。而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衰退。从13 年到15 年美国实际GDP 增长下降了0.7%。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1980 年。伊朗爆发革命,随后伊朗和伊拉克开战。石油日产量锐减油价骤升,从每桶14 美元飞涨到近40 美元;第二次石油危机也引起了西方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衰退,19 年到1980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23%。第三次石油危机发生于 1990 年。1990 年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次年1 月,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价格从每桶14 美元上涨至40 美元。从1990 年到1991 年,美国实际GDP 下降了0.17%。
为什么油价上涨会引起经济衰退的连锁反应呢?首先,生产率与石油价格关系密切,石油价格上涨会导致生产率下降。美国工业部门在19 世纪70 年代对石油的使用量达到高峰,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影响了使用石油为燃料和原材料的生产部门。
其次,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本来就高企的通货膨胀率。石油以最终消费品和中间产品这两种形式影响物价的走势。
除此之外,不仅是油价格上涨,食品价格也由于粮食紧缺而大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通货膨胀压力。12 年,自然灾害席卷全球,世界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减少2.9%,许多国家发生严重的饥荒。前苏联在这一年到处抢购,大量进口,造成战后前所未有的粮食短缺。14 年世界粮食再次减产,紧缺状况进一步加剧。第二次石油危机出现之前的18 年,再次出现世界粮食短缺。
由于粮食供应不足,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较大,13 年和14 年,美国食品和饮料价格上涨幅度分别达到13.2%和13.7%;18 年和19 年,上涨幅度分别达到9.7%和10.7%。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与美元贬值
石油价格的上涨从表面上看由石油危机所引发,但实际上也与美元持续贬值不无关系。15 年,美国与海湾国家相继签订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只有一个:这些国家只用美元进行石油结算。石油价格由美元标注,这造成原油价格与美元汇率反向运动的逻辑关系。10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持续贬值,为油价上涨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滞胀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滞胀对美国经济造成了致命的打击。一方面,美国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生产下降。13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5.3%,持续时间为18 个月;1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使得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持续时间约44 个月。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破产,失业率上升到战后历次危机的最高值。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造成了近1.5 万家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最高时达9.2%,失业人数约836 万。在19 年发生的经济危机中,企业倒闭、银行破产数和失业率都创出战后最高纪录。企业破产数量达25 300 家,失业率最高时达10.8%。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降、物价严重上涨都严重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滞胀”阶段是美国“二战”结束后最为艰难的一个阶段。从 1969 年12 月爆发经济危机,到1982 年12 月经济复苏为止,美国约有13 年的时间停留在滞胀的阴影下。平均每3 年多就有一次衰退,实际GDP 平均增长速度只有2.9%,而其它时期的经济增幅平均为3.87%至5.69%。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前所未有地高涨,年平均通货膨胀率达到10.46%,而美国战后各经济阶段的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3%至3.54%。
“滞胀”时期美国各产业的表现
70 年代美国“滞胀”时期,各行业的表现不一。我们统计发现,大多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表现较差;但是,具有定价权的上游行业和下游服务业,以及出现新的盈利模式的行业,增速明显能超越CPI 的涨幅。70 年代,美国增长最强劲的行业分别是掘业、农林牧渔、金融服务业、公用事业,平均年增速超过10%,远远超过CPI 的上涨。其中,掘、农林牧渔的年增长几次超过50%,主要是受益于石油价格暴涨和全球性粮食涨价。金融服务业的年增长也曾经接近20%,则是因为70 年代美国的银行业了出现新的盈利模式——国际业务的兴起。中东“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的银行,再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刺激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因此,70年代美国的银行业处于信贷扩张、高杠杆、高盈利的丰厚时期,直至80 年代初债务危机爆发。
70 年代,美国温和增长的行业,包括,信息服务业、教育医疗业、房地产、住宿食品服务业、文化业等行业,扣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基本实现正增长。信息服务业的增长主要是受到当时美国电信行业的垄断格局被打破,行业竞争机制刺激了居民对通信的消费增长。
70 年代,美国增长呈现停滞状态的行业涉及面较广,包括,制造业、交运仓储、建筑业、零售业、批发贸易等,主要是受到经济停滞、失业率高的影响。
滞胀翘高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通货膨胀导致了固定收益类资产贬值,经济衰退又拖累了股市上涨,缺乏投资渠道的资金开始涌入大宗商品市场。黄金作为规避通货膨胀的保值工具在1980 年创下了每盎司850 美元的高点。
滞胀对美国股市的影响
经济的衰退通常伴随着股市的下跌。我们分析了1942 年至1995 年股市的牛熊周期,发现这期间总共有8 次经济衰退,每次都伴随着股票市场走熊。股票市场走势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8 次经济衰退前的股市有7 次已经提前下跌已经提前下跌,而经济开始复苏前,股市一般会提前4 个月左右起稳。当然并不是每次股市走熊都与经济周期有关,14 次股市调整只有8 次与经济周期有关。信贷周期等其他因素也同时左右着股票市场的走势。
整个滞胀时期,股票市场经过了 6 次调整,约有一半的时间处于熊市之中。也就是说,1946-1995 年美国股市的14 次调整有一半是发生在滞胀时期的。滞胀严重影响了美国股市的发展13 年-14 年的股市大调整中,美国S&P500 下跌了近43.3%,为历次调整中最大跌幅。从个股的表现看,在70 年代股市调整时期,仍有部分行业的股票出现了一定的涨幅。比如,金融股、国防股、掘股和服务类股。总体来说,板块的走势还是与当时的行业景气度密切相关。
西方国家“滞胀”对全球影响——资金向欠发达国家巨额转移
虽然 20 世纪70 年代,西方国家都陷入了滞胀的局面,但是,美国信贷规模的持续扩张,也促成了全球尤其是欠发达国家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扩张。国际业务的兴起至少可以追溯到13 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机,主要由三方面因素促成的。
其一、资金。13 年,加速的通货膨胀与利率上调的不利影响无法支持美国银行正常的融资活动,导致了银行系统的演进走上了另外一条道路。当时石油涨价带来的巨额财富源源不断地流向了产油国,这些石油美元最终又存回了美国银行。缺乏正常融资渠道的银行一下子拥有了巨额的资金。
其二、需求。借款需求的产生与70 年代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低的实际利率相关。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贬值,负利率降低了还本付息的费用,也间接增强了借款国的信用度。下跌的实际利率、扩张的世界贸易、不断提高的商品价格、再加上贬值的美元,这一切都鼓励了债务国,并给与他们增加负债额的机会。国际上,不产油的欠发达国家需要来支付其国际收支逆差,而产油国家则需要来支持经济扩张。适逢东西方关系缓和,美国银行成为信贷的源泉。
其三、利润。当时,欧洲美元市场不受管制,美国银行不必为自己海外分公司的债务保持最低的准备金。国际的利润相当的丰厚。
国际业务成为整个银行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加上各家银行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条件的要求就相应宽松很多。借债国为获得而提供的必要资料少得可怜,一些银行甚至不知道对象在其他地方的借款数额。就这样整个国际信贷市场迅速的发展起来。1982 年,墨西哥债务危机爆发后,国际信贷市场的发展才算告一段落。20 世纪90年代开始,私人资本才开始显著流入新兴市场。
美国如何走出“滞胀”?
以往当发生经济衰退时,在生产下降、失业率增加的同时,往往伴随着物价水平的下跌,正是由此实际情况作后盾,以通货膨胀率为代价换取失业率下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才能大行其道。然而,此时情况却发生了变化。滞胀时期,异常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发生,使得美国进退两难。
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
福特和卡特的两任都实行了渐进的经济恢复政策。16 年1 月,失业率为7.9%,福特设置了一条将失业率压制到1980 年时5.2%的经济路径。也就意味着在这段时间内,失业率每年需要下降0.6%。卡特总统在任职期间,也将这一目标路径沿袭下来。其具体措施是:一是减税以刺激经济上升;二是拨款举办公共服务事业;以增加临时工作位置。前一项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却扩大了预算赤字,从而加剧了美国依然存在的通货膨胀,以至于18 年又出现“双位数”的通货膨胀率;后一项措施则因拨款不多,以致收效不大。通货膨胀的上升导致卡特不得不将重点重新转移到治理通货膨胀上,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联邦基金利率在70 年代末甚至超过了10%。由于卡特在治理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增长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货币政策时紧时松,也没有执行前后一至的战略。最终,卡特也在“滞胀”的阴影中下台。
稳定货币供给量和结构性财政政策
19 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强力提升美元利率。高息的强势美元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国资本流入美国,将美国推入强势美元时代。1981 年,里根入主白宫,里根认为,国家对经济过度干预,限制了经济活力,是造成经济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为了对付"滞胀",里根改弦易辙,用了四个措施:稳定货币供应量、减轻税赋、缩减开支、减少干预。最为有效的两条是稳定货币供应量和减少干预。
首先,里根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即使利率过高触发经济危机,也不放弃从紧的货币政策。里根在期上任初期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是稳定的货币供应量抑制了通货膨胀,使得通货膨胀逐步下降。到 年已经降到3.8%。其次,里根对企业实行的加速折旧政策和原来的投资课税扣除等优惠,使得企业手中的现金流量增加,对刺激传统产业更新设备起了很大作用;另外,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低于前期,也鼓励了企业投资。除此以外,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引起了油价的下跌;美元升值也使得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工会为保证工人就业而放弃提高工资的要求等客观原因也使得通货膨涨出现了下降的态势。经过里根的持续努力,美国终于1983 年迎来了新的经济增长高峰,此轮经济滞胀一共经历了13 年的时间。
关于通货膨胀,货币主义与新凯恩斯的观点及其理由是什么,以哲学的角度分析两者认识差异的原因
1、Adam Smith:供给理论,自由市场理论
2、John Maynard Keynes:需求理论(发现需求,制造需求),需求的条件(供给条件,价格条件,经济状态条件)
3、内销市场,外销市场(与国家状况的关系),指针景气与体感景气
4、需求(消费+投资[即企业建筑、购买工具等消费行为++纯外销),需求弹性(需求不随涨价而缩减则称非弹性)
5、景气硬着陆(好景急剧变坏),景气软着陆(好景缓慢变坏),景气软着陆政策(推行降温措施),通货膨胀(消费大增而物价飙升及其带来的景气过热现象),通货紧缩(消费减少,物价急剧下滑的景气趋缓趋势)
6、消耗品,生产物资(企业生产商品所需物资),消费函数:C 消费=f(Yd 收入,W 财产,r 利率,其他),C 消费=a 绝对消费 + b 边际消费倾向Y 收入,边际消费倾向(追加性的消费倾向,如收入1元会分配7角做为消费,则b值为0.7)
7、调控:金融(信贷,分期金融),降税
8、投资(设备,建设,库存,诱导“即趁好市场追加的投资”,独立),投资成本,长远眼光的投资,预期收益,现值法(公式:未来的钱/[(1+银行利率)* 期限]=真实利润,以真实利润与投资额做比较来决定是否投资),利息问题,成本收益分析(判断该不该进行大规模投资,或比较替代方案时用的分析方法,预估所做的投资可能带来的获利以及因而产生的支出,比较利益大小和指出大小,来判断比较投资的评价或各种替代方案间的比较评价)
9、I 投资函数=被f(e 预期收益,r 利息,动物本能,其他)所影响的意义
10、内部融资,外部融资,股票(投资证明),债券(借款证明)
11、所得税,法人税,税率调控,公平交易委员会
12、外销程序(对方向外行申请信用证—我方获得信用证—办货托运—获得寄出证明—出示信用证、寄出证明往本行请款—本行付给我方钱后用信用证及寄出证明向外行请款—外行支付并通知对方领取文件—对方付款给外行领取文件—对方凭文件领取货物)
13、汇率,汇率震荡原因(外销与进口——影响国内外汇存量,景气——外资方对本国货币的需求,利率——国家间的不同造成需求量),汇率的控制(浮动汇率制度——随需求和供给每天自由变动、靠它能维持外销与进口的平衡,固定汇率制度),汇率损益(因汇率变动造成的损失或收益)
14、出口相关因素(外国景气,汇率),外销扶持政策(贸易金融——利用信用证及外销签约书到银行申请低息,税务减免),控制进口的政策即贸易壁垒(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限额制度、强化标准)
15、汇率是出口需求的背后势力,利率是消费和投资需求的背后势力,综合股价指数折射所有需求的运作
16、短期金融市场,长期金融机构(也称为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等)
17、活期利率(银行之间通融金钱时用的利息,直接影响企业及个人利率),国债利息(反映公开市场资金状况)
18、决定各种利息的是各个金融市场的资金状况,通货量(市场上流通的钱,包括印刷钞票和“准备金通货”),印刷钞票三原因(需要——税收及国债不足情况下,民间银行调头寸——借贷不灵情况下,外销增加——外汇增加而本国货币不足则由地方银行外汇和央行本国货币进行兑换),准备金通货也称保证金通货(比如存1000到银行,银行借出700,则总额达1700而非1000),通货指标(M1通货:现金加活期存款,M2准通货:定期存款加M1,M3总通货:再包括投资信托公司等地方资金)
19、外债(短期外债:限期1年以内,长期外债:限期1年以上,流通外债:短期外债加上1年带到期的长期外债),BIS自足资本比例(在总金额中,银行本身资金所占比例必须达8%,才能被认定是运作安全的银行)
20、供给三要素(资本,劳工,技术进步),价格决定
21、资本: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外国资本(借款,外国人直接投资),国内资本,直接生产资本,社会间接资本(如电气设备,瓦斯设备,道路)
22、项目借款(特定项目,可能有附带条件),借款(自由应用),资本储蓄
23、潜在GDP(完全发挥所能多达成的量),提升潜在GDP,老年抚养指数=必须照料的65岁以上人数/15-64岁人数*100%,银发产业(老年产业),利用老年人的优势,老龄化社会(超7%),老龄社会(超14%)
24、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失业问题,物价稳定),总需求及总供给管理政策(维持稳定并且长期向上发展)
25、Stagflation停滞性通货膨胀(景气停滞状态中物价上升的现象:如20世纪70年代,产油国提高油价造成Stagflation,当时不仅油价上升,由于各国过度介入经济,引起货币过量因而使得物价上升)
26、财政(税入:租税收入、税外收入——如各种手续费、资本收入——如出售土地房产等,税出:支出——建设及公务员薪资、转移支出——支出一类)
27、倍数效果(增加的国民收入造成的GDP增长,公式:倍数=1/(1-b),b为边际消费倾向,即20元的国民收入在b为0.8时能使GDP增长100元)
28、扩张性金融政策,紧缩性金融政策(减少金钱流通量)
29、金融政策手段:国债(公开市场操作)——通过发行和购买国债控制市场资金流动量,运用民间银行的储蓄准备金率政策——控制量达到需求的控制,运用期票的“银行重贴现率”——调整重贴现率来控制(期票抵扣价值)民间的资金状况
30、重贴现率(1000元期票提早支取仅能得到900则重贴现率为10%,央行调整此率可控制民间银行的支出水平以达到控制市场上资金的目的),期票(企业间的赊帐,在指定期限时往指定银行支取)
经济的中心即是一个钱字,所有方法手段都是为了要操纵钱,以达到最佳的状态。钱应该作为绝大部分投资思维的出发点。否则容易因小失大。
☆这里不教你大涨的股票,也不要你去研究早晚会暴涨的不动产;这是一门胸怀大志、立誓要促使所有人都成为有钱人的学问!就是这个!教钱“爱你直到永远”,一门令人茅塞顿开的“经济学”。
☆除非你早已准备好够大的碗来迎接“钱”这个不得了的家伙,否则你很可能无力承受被雀屏中选的!
☆擦亮你的碗,说不准哪一天当“钱”突然来按门铃的时候,你才不至于惊慌失措!
☆想致富,就去做有关经济学的功课,去钻研金融产品;一如想做出世上最棒的口味的辣年糕,你就得先去看看食谱,去研究,并且在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做记号,别在意旁人笑你连食谱都画重点。
里根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具体是什么意思
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例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不变,而纸币发行量超过了金银货币量的一倍,单位纸币就只能代表单位金银货币价值量的1/2,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纸币来计量物价,物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货币贬值。此时,流通中的纸币量比流通中所需要的金银货币量增加了一倍,这就是通货膨胀。在宏观经济学中,通货膨胀主要是指价格和工资的普遍上涨。通货膨胀之反义为通货紧缩。无通货膨胀或极低度通货膨胀称之为稳定性物价。(在若干场合中,通货膨胀一词意为提高货币供给。因之,若干观察家将美国1920年代的情况称之为“通货膨胀”,即使当时的物价完全没有上涨。以下所述,除非特别指明,否则“通货膨胀”一词意指一般性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上涨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学派对通货膨胀的起因有不同的学说。 货币主义的解释: 对于通货膨胀最广为人知也最直接的理论是:通货膨胀导因于货币供给率高于经济规模增长。此说主张以比较GDP平减指数与货币供给增长来作测量,并由中央银行设定利率来维持货币数量。此观点不同于下述之奥地利学派者在于其着重于货币之数量而非实质。在货币主义架构下,货币的聚集是重点所在。 货币数量理论,简单的说,就是经济体所耗货币总量取决于现存货币总量。下列公式创自此说:p 为一般消费品物价水平,dc为消费品总需求量,而sc消费品总供给量。 公式背后的观念是:在消费品总供应量对消费品总需求量相对下降,或消费品总需求量对消费品总供应量相对上升时,一般消费品物价会随之提高。基于总开销主要基于现存货币总量的观点,经济学者们以货币总量计算消费品总需求量。于是乎,他们断定总开销与消费品总需求量随著货币总量提高。于是相信货币数量理论的学者们同样也相信物价上涨的唯一原因就是经济成长(表示消费品总供给量正提高),以及央行因之以货币政策提高现存货币总量。 以此观点来说,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原因是货币供给量多于需求量,于是“通货膨胀是一定会到处发生的货币现象”,弗里德曼如是说。意指通货膨胀的控制有赖于货币上与财政上的限制。不可令借支过于容易,其自身亦不可超额。此观点着重于中央预算赤字与利率,以及经济生产力,也就是由生产成本(总供应)所推动的通货膨胀( cost - pull inflation )。 新凯恩斯主义的解释: (neo-keynesian) 依新凯恩斯主义,通货膨胀有三种主要的形式,为robert j. gordon所说的“三角模型”的一部分: ·需求拉动通胀(demand-pull inflation)——通货膨胀发生于因GDP所产生的高需求与低失业,又称菲利普斯曲线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通胀(cost-push inflation) ——今称“供给震荡型通货膨胀”(supply shock inflation),发生于油价突然提高时。 ·固有型通货膨胀(built-in inflation)—— 因合理预期所引起,通常与物价/薪资螺旋(price/wage spiral)有关。工人希望持续提高薪资,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与价格,形成恶性循环。固有
怎样看待和理解主义
“里根经济奇迹”的新自由主义试验结果 “里根主义”变成了美国咄咄逼人,强硬干涉的霸权代名词——新自由主义并未给美国与世界带来承诺中的秩序、安定与繁荣,而是让其前途变得更加含混与不安。 从某种程度上说,“里根经济学”曾在新自由主义者总结中制造过奇迹:一扫80年代初笼罩在美国公民心头的阴霾,GNP(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23%,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3.2%的速度增长,通货膨胀率下降至4%,就业人口从1982年的1.02亿增长到1987年的1.142亿——“里根经济”于是被看作“新自由主义经济奇迹”的同义词。 “新自由主义在美国,这个口号会令人迷惑,因为自由主义通常意味着支持的,从罗斯福的新政到约翰逊的伟大社会,以及凯恩斯所提倡的干预经济政策。而新自由主义的倡导者提倡把市场从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然后控制供求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将会使穷人和富人都从中受益。”北卡大学著名历史学家迈克尔·H.韩德在《美利坚独步天下》中这样论断,这是美国战后最大的一场社会变革与波动,重塑了垄断跨国公司的统治地位与上层精英对于经济与财富的掌控,在全球经济流动过程中重新启动资本积累的尝试,进而将尊重个人自由、消费主义与市场开放、自由贸易等抽象原则作为某种放之海内而皆准的主导意识形态投放到全球。 1981年9月7日,美国职业航空交通管制工会(PATCO)波里(左)与诺瓦克机场工会负责人沃勒特一同参加罢工游行。 恐慌时代的对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新自由主义观念核心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诞生于1947年,风光旖旎的瑞士朝圣山,包括哈耶克和奥地利学派的掌门人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以及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此年成立了朝圣山学社。协会成立宣言的一开始便忧心忡忡地指出:“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在地球广袤的表面,维系人类自由与尊严的必要条件正在消失殆尽,这种严重趋势的根源来自于道德基础的衰落?来自于对私有财产与市场竞争理念信仰的衰落?国家干预与之所以无法有效地保障紧急增长,在于它无法及时收集足够的市场信息并做出及时的反馈与应对。”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主张简明扼要:清除贸易和资本流动的壁垒,推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终结造成市场扭曲的补贴。对于这些支持市场主导社会的新自由主义者来说,过分管制的国家是敌人,社会是祸根,而公益事业则是圈套,要达到最大数目社会成员的最大福祉,只需要给予每个经济个体以充分的自由空间,让他们按照各自的利益诉求进行市场行为,就可以达到最大效率以及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福祉。 对美国而言,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一段令人忧伤的岁月,美国遍体鳞伤地撤出了越战泥潭,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的高额国防开支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约翰逊“伟大社会”改革方案造成了开支的进一步增长,欧佩克产油国宣布联合限制产量并提高油价,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新幽灵——滞胀,悄然来临。
感谢纳
经济学问题: 请简述凯恩斯的适度通货膨胀理论
我一直很赞同郎咸平教授对的看法,简单概括,就是的那句“丢掉幻想,准备战斗”!无论是黑是白,对中国显得再怎么友善,美国和中国的问题始终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矛盾。也许是看准了中国是个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民族,所以他的一些做法表面上给足了中国面子。至于想知道他背地里会怎么做,就必须要了解他的意识形态和思想。 在《新帝国主义在中国》一书中,郎咸平写道: “是一个非常深奥的人,而我们把他看得太简单。举个例子,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注意到,从竞选的第一天开始,一直到他当选总统赢的欢呼的那一天为止,始终没有笑过,也没有哭过。也就是说,他喜怒不形于色,个性非常稳定。当他收到别人攻击的时候,包括别人攻击他的牧师时,他的那种反应简直让我感到震惊。 “竞选过程中曾经遭到一个最大的挫折,他的一个黑人牧师曾经发表过一些对其竞选不利的偏激言论。这个牧师跟关系非常好,的两个女儿信基督教的时候,也是这个牧师替她们洗礼的。可是这个牧师非常痛恨美国白人,她说非洲的艾滋病的美国人带去的,还说‘9.11’是上帝对美国的诅咒,等等。等到出来竞选总统的时候,就被对手抓住把柄,把这些事情宣布出来。的好朋友是这种人,一个痛恨美国的人,怎么能让他当选呢? “那么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这个人太厉害了,从他处理这个问题的方式,我们可以想象,他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总统。如果换作我们一般人的话,可能会说,我错了,我道歉,对不起,那个牧师我本来就讨厌他,我不理他了,不跟他玩了。可能就是这样,向全美国老百姓道歉,痛骂牧师一顿,跟他断绝关系,划清界限。全世界都认为他会开记者会道歉,结果不是这样。 “2008年3月18日,在费城发表演讲‘一个更完美的联邦’,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我不能跟那个黑人牧师断绝关系。此话一出,全场都愣住了。所有人都期待他骂人,结果他没骂。他说,正如我不能够断绝我和我的白人外祖母的关系是一样的,我从小父母离异,爸爸是黑人,妈妈是白人,我的外祖母从小把我带大,她是一个白人,她将一生的爱都倾注在我身上。可是我的外祖母也告诉过我,她最害怕上街的时候有黑人从她旁边走过,她怕黑人抢她,我的外祖母也常常告诉我她有多痛恨黑人。因此,我要接受我的外祖母,就要接受我的牧师,因为那就是美国的一部分,是我不可能脱离的。但是这个牧师犯了一个错误,不是他偏激的种族言论,这不是他最大的错误,他最大的错误是他忘了美国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国家,美国是一个会改变的国家。而‘改变’这个词就是他竞选的纲要。 “的演讲获得了全世界的赞誉,大家甚至认为‘一个更完美的联邦’跟林肯的就职宣言同样伟大。这篇宣言完全征服了美国人的心,而且他最后说他的牧师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理解他的竞选纲领。他的竞选口号就是‘改变’,由于他的牧师不懂得他的口号,因此把美国看成一个停滞不前的美国。黑白对立是一个现实的情况,我不可能脱离,因为这就是美国,但是我的理想就是改变,我的牧师和我的外祖母的抱怨和批评都会在我的统领之下有所改变。太聪明了。 “由于强调保护经济,他一直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从而造成我们的出口旺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美国的就业率。所以很多人担心上任之后会不会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其实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是由于我们太不了解这个人了。他会怎么做,我们当然不知道。你想要了解下一步做什么,就要了解他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他怎么看问题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记得有一次在辩论赛上,跟麦凯恩辩论。主持人问到,你要如何对付邪恶?麦凯恩桌子一拍,我打败它。轮到,说,我们当然应该对抗邪恶,可是你要知道,很多邪恶的产生就是由于我们过去自以为是地对抗邪恶,因此在我们对抗邪恶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反省自己。这话什么意思?那就是包括小布什总统在内的共和党的总统都有一个毛病,非黑即白,要么是美国的盟友, 要么是美国的敌人,没有中间地带。在当时的辩论中主持人问到对伊朗的态度,麦凯恩桌子一拍,伊朗是个邪恶的国家,因此我要对抗他,我要和美国的友邦组成一个民主同盟来对抗伊朗。说,我不能赞同你这样做,因为你非黑即白的思想把中国跟俄罗斯排除在外了。而你只要把中国跟俄罗斯排除在外,你对付伊朗的工作就不可能取得成效,你要联合俄罗斯跟中国,不能非黑即白,要联合其他意识形态不一样的国家,合作才有可能成功。 “这就是的睿智,过去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法国、德国或者英国常常会跟美国吵架,我不赞成你这样做,我不派兵等等。他们跟美国吵架没关系,跟中国和俄罗斯就不行。对于而言,处理跟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是非常敏感的。不像欧洲,大家都是同盟,无所谓,吵了架打不了两天不说话,第三天又和好了。但是跟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不同,对于小布什时代那样一个非黑即白的而言,跟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变成黑,甚至导致冷战。 “共和党过去的意识形态就是非黑即白,也就是说你不是美国的朋友就是美国的敌人,你不帮我,就是我的敌人,这也就是所谓的美国单边主义,但是从的这些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位美国新任总统打破了过去非黑即白的传统,转而成人灰色地带。所以他会用最大的弹性来处理灰色地带,而不像过去一样。当他承认有灰色地带的时候,他就打破了美国单边主义的传统,转而提出‘巧实力’,也就使用更为‘巧(妙)’(也就是弹性)的方式处理国际关系,但是美国的‘实力’仍然是不可挑战的。至于他的‘巧实力’的态度是否对中国有利,那就不一定了,不过我觉得他应该只会在表面上给我们面子,这就是‘巧’实力的实际意义。但是为了维护民主党的民意基础,维护美国的实力,他绝不可能改变美国对付中国的传统国策。” 他不会改变美国对付中国的传统国策。因为中国和美国始终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或许拥有黑人血统,或许一上任就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速度之快着实震惊了所有人,他一再推迟获奖感言的发表,因为“白宫也在找理由”),但他是政治家,他始终代表了广大美国人民的利益。这即是说,他会不惜损害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来维护美国人民的权益。所以,无论他在方针和决策上作出何种改变,我们的态度都还是那句老话:“丢掉幻想,准备战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应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研究一国国内市场与经济运行方式的国民经济学,二是研究世界市场与世界经济运行方式的世界经济学。《资本论》所阐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我们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通常是就这一部分而言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世界经济学部分是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的,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论称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不论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来看,或者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需要来看,新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都应该包括以国际价值论为基础、研究世界市场经济的世界经济学部分。 一、马克思写作的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以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理论体系作为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把用马克思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成果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而这一部分又往往被当作是对马克思经济学的延伸和发展。 编写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首先应该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在马克思眼中,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整体系是什么,二是如何随着历史的发展,用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当代经济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对于马克思眼中的政治经济学的完整体系,其实许多人是清楚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资本论》开始写作之前,马克思对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和写作有一个“六册”。 《资本论》第一卷是1867年出版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初,而到了50年代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已基本形成了。1857年8月,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第3节“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即“五篇”。 他写道:“显然,应当这样来分篇:(1)一般的抽象的规定,因此它们或多或少属于一切社会形式,不过是在上面所阐述的意义上。(2)形成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结构并且成为基本阶级的依据的范畴。资本、雇佣劳动、土地所有制。它们的相互关系。城市和乡村。三大社会阶级。它们之间的交换。流通。信用事业(私人信用)。(3)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就它本身来考察。‘非生产’阶级。税。国债。公共信用。人口。殖民地。向外国移民。(4)生产的国际关系。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输出和输入。汇率。(5)世界市场和危机。”① 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到他完整的研究和写作。显然,第四篇“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第五篇“世界市场和危机”明确地表明了马克思将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纳入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和写作。“五篇”虽然前后三次进行了细节的修改,但是,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作为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这一点始终不变。 1858年2月,马克思在写给拉萨尔的信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他的政治经济学写作的“六册”:“全部著作分为六册:(1)资本(包括一些绪论性的章节);(2)地产;(3)雇佣劳动;(4)国家;(5)国际贸易;(6)世界市场。”②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序言》中第一次向公众正式地宣布了他的“六册”。他写道:“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次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在前三项下,我研究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的经济生活条件;其他三项的相互联系是一目了然的。”③ 很显然,“六册”是以严密的逻辑联结而成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在这个体系中,马克思是以“资本”这一最为抽象也是最为本质的经济范畴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并且按照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和从简单上升到复杂的分析方法来展开对资本主义社会总体的考察。必须注意到,马克思用分号将这六册分为两个部分,前三册“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考察的重点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三大阶级即资本家、土地所有者以及工人阶级之间的社会关系及其赖以存在的经济范畴,后三册“国家、对外贸易与世界市场”考察的重点则是世界各国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因此,马克思始终都把对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考察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前三册与后三册之间的逻辑关系。马克思“六册”中的后三册分别是《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四册《国家》研究的是资产阶级社会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内的总和,或称为“生产者国家”。④在这里,前三册所研究的三大阶级结合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由“国家”概括起来。同时,第四册《国家》又是研究第五册《对外贸易》和第六册《世界市场》的逻辑起点。在《对外贸易》中,逻辑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层次,研究作为各个行为主体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即“生产者国家”跨出一国国界所发生的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国际分工、国际交换、资本输入与输出、汇率等内容。接着,在《世界市场》中,逻辑进一步发展,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联结成一个统一的经济整体,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国内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展成为“生产者国家的关系”。⑤因此,在后三册中,马克思也是根据逻辑与历史的发展行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家形式上的概括及其通过对外贸易而实现的在世界市场上的总体发展。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世界市场才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逻辑结果。 同时必须看到,马克思对于这六册前后两大部分的篇幅安排是有差别的,他在1858年3月11日给拉萨尔的信中写道:“整个著作将分为六册,不过我并不准备每一册都探讨得同样详尽;相反,在最后三册中,我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而前三册专门阐述基本经济原理,有时可能不免要作详细的解释。”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马克思认为“资本”、“土地所有制”和“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依以存在的基础和本质特征,这些经济范畴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精髓”,必须详细地论述。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最本质、最抽象的经济范畴,才能在此基础上去研究较为具体和复杂的“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等其他经济范畴。此外,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和的世界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还未最终形成,内在的各种矛盾尚未充分展开,因此,马克思本人“只打算作一些基本的论述”,但是,他认为,这样“别人就容易在已经打好的基础上去探讨了。”⑦ 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以及后来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二、三卷,从总体上看只是“六册”中的第一册第一篇《资本一般》三章的内容演变而来的,但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和论述了“六册”中其他各册的内容。 马克思始终把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把它作为《资本论》的一个“可能的续篇”。⑧他认为“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有在世界市场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⑩遗憾的是,马克思本人来不及完成其宏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与写作,无法亲自建立其所设想的世界市场经济理论体系。 二、国际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基石 在马克思的“六册”中,前三册是以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而后三册则突破国家界限来考察各国在世界市场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以研究一国经济运行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学,二是以研究世界市场为主要内容的世界经济学。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当然,这里所说的国民经济学不仅仅指资本主义的国民经济学,也应该包括社会主义的国民经济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 毫无疑问,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民经济学部分,其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在继承和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劳动价值论。没有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因此,我们把劳动价值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基石。 那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整理论体系的另一个组成部分的世界经济学,它的基石是什么呢?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理论,应该是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国际价值理论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运用与发展,是分析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和国际利益分配等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由于资本的本性,当国内狭小的市场限制了资本追逐利润的欲望时,资本就会跨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增殖空间。他指出,“资本一方面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的趋势,同样,它也具有创造越来越多的交换地点的补充趋势;……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广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或与资本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⑾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只有市场发展为世界市场,才使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抽象劳动发展为社会劳动。抽象财富、价值、货币、从而抽象劳动的发展程度怎样,要看具体劳动发展为包括世界市场的各种不同劳动方式的总体的程度怎样。”⑿因此,在世界市场上,生产以及它的每一个要素都表现为总体,才能获得自身性质的充分发展。这里隐藏着一个深层的含义,即只有在“世界总体”或世界市场这一更普遍、更高层次的商品社会中,商品才真正地表现为人类无差异的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的概念才得到最纯粹的表现并具有普遍意义,国际价值是价值实体运行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价值作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在一国相对有限的市场范围内和一国相对有限的产品系列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充分的展开,只有到了世界市场这一层次,商品内含的抽象劳动才真正表现为一般的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这种人类抽象劳动就构成了国际价值的实体。 与国际价值这一概念隐含的内容相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讨论一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所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形成的社会价值可以称之为国民价值。与国民价值相比,国际价值是一个更抽象的概念,它不仅抽象掉了生产者个体之间的劳动差异,而且还进一步抽象掉国家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价值真正地体现为人类社会的一般的、无差异的抽象劳动。各国生产者的个别劳动在世界范围内经过再抽象,就转化为世界劳动。这种世界范围内的抽象劳动构成国际价值的实体。诚然,与国民价值的实现相比,商品的国际价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实现还受到诸多因素的阻碍,如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壁垒、国际金融制度、各国的法律政策等等。但是,这些因素并不能否定商品的国际价值的存在,只是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影响国际价值的实现。国际价值仍然是在国际分工的背景下,参与国际贸易的商品所具有的本质的社会属性。 “价值”从个别价值,经过国民价值,最终到国际价值的逻辑演绎过程,始终遵循着马克思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复杂中的简单入手,再从简单到复杂的分析方法和叙述方法。因此,以世界市场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自然就应该建立在世界市场层次上的“价值”即国际价值基础之上。我们认为,国际价值论在本质上属于劳动价值论在最高层次上的概括,它是劳动价值论在世界市场上的具体表现。马克思来不及写作完成的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后三册”,即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理论大厦,应该也只能建立在国际价值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把国际价值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 三、关于新编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问题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直是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一直是政治经济学教材建设中探索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高校都在致力于政治经济学教材的改革,出现了一些具有新意的教材体系,例如将原来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合并,把侧重点放在探讨市场经济一般,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特征来探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规律等等。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使理论更加接近于现实。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马克思所设想的完整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同时考虑到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时代要求,我们将发现对政治经济学教材的这种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都是有限的,既不能完全地体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也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和理论本质。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当代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的理论成果,建立包括国民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体系。按照我们的理解,新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和体系可以这样安排: 第一部分: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坚持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劳动价值论,遵循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从共性到个性的逻辑过程,研究一国国内的生产方式、市场运行机制及其内在规律。“国民经济分析”部分可分为三篇: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和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循环与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平均利润和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第二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结合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及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新发展与结果,探讨一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第三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研究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方式与收入分配方式等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世界经济分析)。世界经济分析部分是以国际价值理论为基础,研究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充分发展”及其运动方式,包括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等具体内容,从而揭示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以及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条件下,世界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 “世界经济分析”部分可包括以下三篇: 第一篇,世界市场经济一般。主要研究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国际分工的变化、商品的国际价值、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世界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形成及其表现形式等世界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第二篇,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主要研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金融等等理论。 第三篇,世界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在对经济全球化现象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经济运动的内在规律,包括国际分工、国际利益分配和世界市场运行中产生的国际经济矛盾及其协调机制等内容。 四、国际价值论的两个基本问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二基石的国际价值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问题,二是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问题。 第一,关于商品国际价值量的规定。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章“工资的国民差异”中说明劳动强度对工资国民差异产生的影响时较明确地谈到了国际价值的量的规定问题。马克思写道:“每一个国家都有一个中等的劳动强度,在这个强度以下的劳动,在生产一种商品时所耗费的时间要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不能算作正常质量的劳动。在一个国家内,只有超过国民平均水平的强度,才会改变单纯以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价值尺度。在以各个国家作为组成部分的世界市场上,情形就不同了。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⒀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商品的国际价值的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商品的国民价值是由一国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的,而商品的国际价值是“……由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⒁但是,具体地说,世界市场上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如何平均而来的呢?是各国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抑或是加权平均?如果是加权平均,如何确定各国的权数?尤其考虑到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蓬勃发展,区域集团内是否存在商品区域性的国际价值,它会对世界范围的国际价值产生何种影响?最后,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战略要求将一个商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布于各个国家,然后将各个零部件进行组装,那么,这种全球一体化生产格局又会如何影响商品的国际价值?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时,必须充分地考虑到马克思的本意,同时要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对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察。 第二,关于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变化。马克思在谈到国际价值的作用时,曾经写道:“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还会由于下述情况而发生更大的变化:只要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生产效率较高的国民劳动在世界市场上也被算作强度较大的劳动。”⒂在这里,马克思强调,在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上,价值规律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如此,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表现出新的特征。这种“更大的变化”产生的原因,马克思把它主要归结为“生产效率较高的国家没有因竞争而被迫把它们的商品的出售价格降低到和商品的价值相等的程度”。 那么,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在国内市场上,市场供求状况和市场结构是使得市场价格背离价值的主要因素。然而,在世界市场上,除了供求关系和市场结构之外,国家利益的独立性与各国主权的神圣性也是影响国际价值规律自发产生作用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分配。从全球增进的角度看,应致力于消除限制国际价值规律作用的因素,促进全球生产的合理配置。然而,从各国的角度看,任凭国际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对于本国却未必有利,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因此,国际价值量的规定性与国际价值规律的作用既是国际价值论两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也是建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经济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探讨包括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利益分配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建立能够正确反映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 注: ①④⑤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年版,第46、7、391页。 ②③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2年版,第531、553~554、534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5年版,第636页。 ⑧《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5年版,第127页。 ⑨⑾《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4年版,第278页。 ⑩⒀⒂《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5年版,第711、613- 614页。 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年版,第405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